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缨 《学术论坛》2004,3(3):157-160
"严打"政策是否正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刑法学根据。把从重打击的刑法学根据归结于治安形势影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理由并不充分。治安形势真正影响的是人身危险性中的初犯可能,依照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故而要从重打击。从快打击的刑法学根据在于它有利于实现刑罚公正,有利于实现刑罚的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法理论界长期以来对人身危险性问题讳莫如深。近年来部分学者在讨论刑罚个别化原则时偶有涉及,但对其概念界定、内容范围、评判标准以及在定罪量刑、行刑中的意义上观点差别仍很大,因此,对其研究尚须进一步深入。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刑法学...  相似文献   

3.
喻毅 《云梦学刊》2005,26(2):74-75
我国的量刑中缺少对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关注,我国刑罚的根据是一般预防。我们主张在量刑中加大人身危险性对量刑的比重。  相似文献   

4.
人身危险性的价值内涵应当从刑法基本原则的内涵层面予以厘清,这是奠定其学术品格及其价值地位的基本前提。罪刑法定原则所追求的人权保障功能是其核心追求,人身危险性理论的提出和实践运用相当程度地对合了这一价值蕴涵;人身危险性以评判行为人人格特性的重心倾向扩充了传统意义的罪之外延与内涵,是对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进一步固守;只有在刑法的运行中彻底贯彻人身危险性理论,适用刑法人人平等的原则才可能得以最终坚守,并在与该原则的辉映过程中转化为客观实现。  相似文献   

5.
究竟以"社会危害性"还是以"人身危险性"作为量刑根据,学者的认识未达成一致。作为"罪行"与"罪人"刑事归责的统一,人身危险性在量刑中的功能发挥也已然成为挥之不去的客观存在。遵照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论预设,兼顾"罪行"的社会危害性与"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的"双层次量刑根据说"是量刑公正的理性选择。撇开既有的理论误区,人身危险性介入量刑根据不仅能够与现有的刑罚理念相契合,而且将对实践中的刑罚裁量产生积极的双层次效用。  相似文献   

6.
李翔 《理论界》2005,3(12):102-103,148
“情节”一词在刑事法领域被广泛使用。而当前我国刑法学界对情节的认识缺乏统一认识。笔者认为:我国刑法中的情节,是指刑法规定的或者基于刑事政策的考虑对定罪、量刑或者行刑产生影响并反映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及其程度的各种主客观事实。同时认为我国刑法中的情节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社会危害性与人身危险性及其程度的统一、法定性与酌定性的统一、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单一性与多样(元)性的统一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见义勇为行为是一种无法定或约定义务或超越法定或约定义务范围,为避免国家、社会或他人利益受到损害而实施的具有一定人身危险性的危难救助行为,其法律属性为防止侵害行为。我国现行法律对见义勇为行为保护明显不足,亟须完善。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刑法中的自首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首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无论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或者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但把自首作为一种刑罚制度在刑事立法中作出明确规定却是其共同之处。自首制度,就是自首从宽的制度,其理论根据,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自首可以减少或者消除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犯罪之后,犯罪人态度的选择,是表明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重要因素。犯罪发生后,无论犯罪人出于何种动机,是基于悔悟,还是为了避免处罚,只要投案自首,使其及时地置于司法机关的控制之下,就意味着犯罪人自行减少对社会的危险状态,…  相似文献   

9.
不作为犯罪历来是刑法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问题,而刑法学界关于不作为犯罪的争论又几乎全部围绕不纯正不作为犯而展开。其被大陆法系刑法学界称为是"未解之题"或"最难且未令人满意地解决的难题"。由此,不纯正不作为犯之问题研究对于我国乃至世界刑法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可见一斑。而我国刑法理论界对于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研究远远没有大陆法系刑法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深入。本文将对以往刑法学界关于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以期对今后我国刑法学理论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危险是指遭受损害和痛苦的可能性,其核心含义即可能性。刑法中的危险在类型上基本可划分为行为人的危险和行为的危险。行为人的危险即人身危险性,人身危险性理论是刑事近代学派理论的核心概念,在现代刑法中人身危险性理论已退出犯罪论的舞台,但在刑罚论和保安处分制度中,行为人的危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现代刑法中的危险主要是指行为的危险,通常包括行为危险和结果危险。但实际上,行为危险和结果危险的表述并不准确,应当以抽象危险和具体危险代替。  相似文献   

11.
未遂教唆可罚性理论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遂教唆可罚性是一个反映刑法学根本观点对立的问题。现在,德日刑法学都是在共犯处罚根据论上讨论,而且都走向不可罚说结论,德国还出现逐步扩大未遂教唆不可罚领域的新动向。与此相反,我国刑法学却走向可罚说,导致教唆犯处罚范围过于扩大。究其原因在于刑法学没有建立在科学研究方法之上。因此,有必要在共犯处罚根据论上重新思考这个问题。站在修正引起说立场上,可以得出不可罚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刑法通说具有最大限度合理性,是被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支持较多的观点学说。过度使用通说及使用伪刑法通说会给刑法学研究及学习带来诸多问题导致学术懒惰、引起刑法学研究主体整体迷失、遏制刑法学研究的发展。应避免过度使用刑法通说及使用伪刑法通说所持的观点和学说,让刑法初学者有充分的研究和学习空间,使刑法学术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3.
目前,无论是在刑法学还是在犯罪学领域,都存在着对犯罪概念的不同定义的争论,这些争论影响了犯罪理论本身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对研究对象的定义和研究方法紧密相连,两者相互决定,共同构成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框架或"范式".从刑法学和犯罪学学科范式的不同方法论准则出发,刑法学的犯罪概念应予以形式化的界定,犯罪学的犯罪概念应予以实质化的界定.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评议诸说的基础上,对于人身危险性的概念从其理论来源、含义、判断因素以及与几个相近的概念辨析等方面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贝卡利亚是近代意大利最富盛名的刑法学家及启蒙思想家。其因在刑法学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被后世奉为近代刑法学的鼻祖。但也正因为如此,学界往往忽视了其在刑事诉讼领域的诸多深邃思想。事实上,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诉讼法思想,如无罪推定、程序理性、程序公开、陪审制等等,这些思想均对现代刑事诉讼的形成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刑事科学课程群的结构所谓刑事科学的课程群,是指为完善法科学生在刑事领域的认知结构和职业技能,将该领域中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具有逻辑关系的刑法学、犯罪学等理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论用之于社会科学,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系统论。社会现象中特别是法学领域,既普遍存在结构相生、功能相长的非正反对立系统,也普遍存在结构相克、功能相消的正反对立系统,后者从而派生出反系方法论。 系统刑法学是为实现传统刑法学的社会主义现  相似文献   

18.
蒋馥蔚 《理论界》2011,(6):47-49
刑法学界对刑法谦抑思想的理论定位可谓众说纷纭,而理论定位与刑法谦抑的内涵以及功用甚至实现途径又密切相关。本文在评述当前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刑法谦抑思想应为一种贯穿我国整个刑事法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刑法规定的68种死罪中,具有概括加重情节的就有40种.在死刑的立法控制存在较大困难而司法控制成为现实的路径选择时,合理解释死罪概括加重情节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包括客观、主观和人身危险性认定三个相统一的内容,故应避免唯数额论和唯后果论二种纯客观的倾向.刑法总则第48条确立了解释的界限和框架,通过总则和分则结合、规范与事实类推,具有概括加重情节之死罪的司法控制目标即可达成.  相似文献   

20.
基于犯罪学和刑法学两个领域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价值追求,被害人这一处于两大学科根基范畴的理论尚没有形成一个明确、合理的内涵及外延。本文试图从犯罪学和刑法学两个角度出发,对两个学科的性质、价值目标等方面进行比较,同时对于和被害人理论有关的无被害人犯罪等理论为视角,对被害人理论的前提性设定以及被害人理论本体的定位和内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