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裕固族现有人口1万余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族,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9世纪中叶,其中一支迁徙到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张掖、武威一带,史称河西回纥。他们与邻近各族交往相处,逐渐形成一个单一民族。裕固族自称“尧乎尔”。据史籍记载,宋代裕固族先民被称为“黄头回纥”,元称“撒里畏吾”,明称“撒里畏兀儿”,清称“锡喇伟古尔”。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裕固族。裕固族居住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的狭长地带,草原辽阔,草质优良,是裕固族从事畜牧业的天然牧场。…  相似文献   

2.
去冬今春以来,在我们巴音生产队的草原上,出现了一个越来越高的新的生产高潮。这个高潮是在近几年连续丰收的基础上掀起来的。我们巴音生产队是一个纯牧业队,也是一个以裕固族为主并包括藏族、汉族的民族联合队。公社化以来,特别是这两年来,由于我们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  相似文献   

3.
裕固族是中国特有的民族,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裕固族存在两种分属不同语族的本民族语言,这种情况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见,这一现象与裕固族形成、发展的历史有很大联系。本文试图从族源和族群内部关系两个方面来分析裕固族语言差异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一、裕固族及其宗教信仰概况 裕固族是我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也是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自治乡。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裕固族人口13719人。其中甘肃省裕固族人口就有12962人。  相似文献   

5.
裕固族的礼仪歌及其功能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裕固族生活礼仪歌、人生礼仪歌和生产礼仪歌的浅析,指出裕固族的礼仪歌是其独特生产方式和草原文化的产物,并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裕固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6.
玛尔简 《中国民族》2007,(11):37-38
裕固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常年生活在祁连山北麓的崇山峻岭和沙漠草原,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裕固族主要居住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由于特殊的地域和复杂的历史变迁,其文化涵盖了古代西部游牧民族和近代西部少数民族的兴衰发展史,民间生活习俗体现了裕固族崇拜自然的积极态度。裕固族不仅有独特的风俗习惯,而且具有丰富多彩的手工技术,他们的生产、生活用品原料多以皮张、毛类为主。他们在生活中穿的毛毡袄、皮袍、皮靴子,戴的狐皮帽、尖尖帽,住的各种帐篷,用的皮毛被褥、皮毛绳、皮毛口袋、皮箱子、皮毛鞭子、皮毛茶袋、皮水桶,以及茶窝子、马鞍、棚草席、草框等都是自己加工制作的。  相似文献   

7.
裕固族是甘肃省古老、特有的少数民族,在河西走廊与蒙、藏等多个民族聚居,虽然相较于其他民族,裕固族人口较少,但其民间文化却在裕固族早前的民族迁移中,受地域、民族、文化风俗、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渗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而裕固族的民间舞蹈深受民间文化的影响,发展为独特的风格特征,但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中,裕固族民间舞蹈也遭到淡化、失传的危险。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传承裕固族舞蹈,本文将重点分析裕固族民间文化对其民间舞蹈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裕固族是甘肃省古老、特有的少数民族,在河西走廊与蒙、藏等多个民族聚居,虽然相较于其他民族,裕固族人口较少,但其民间文化却在裕固族早前的民族迁移中,受地域、民族、文化风俗、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渗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而裕固族的民间舞蹈深受民间文化的影响,发展为独特的风格特征,但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中,裕固族民间舞蹈也遭到淡化、失传的危险.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传承裕固族舞蹈,本文将重点分析裕固族民间文化对其民间舞蹈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裕固族形成过程中的潜民族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3世纪中叶至16世纪是裕固族形成过程的潜民族阶段。在这一阶段,裕固族作为民族共同体的诸多要素开始形成、凸现,为裕固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裕固族及其文化的形成分析,认为在多种文化的边缘薄弱地带形成的一些新民族如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土族和撒拉族等民族的文化有较突出的复合性,可称之为“复合型文化”。  相似文献   

11.
裕固族博士研究出成果文/纪兰慰新近由中国民航出版社出版的《裕固族文化研究》,是裕固族青年学者钟进文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同时,也是裕固族自己的学者写作本民族文化历史的第一部著作。裕固族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甘肃河西走廊的中部、雄伟的祁连山北麓,约有1200...  相似文献   

12.
裕固风习录     
饮食裕固族从事畜牧业生产,大部分牧民一日三餐是两茶一饭。早晨喝酥油炒面茶,中午有时是奶食,有时喝茶(茯茶),晚饭多吃揪面片。裕固族热情好客,当客人来家时,主人先用奶茶招待,在碗里放上炒面、酥油、曲拉、奶酪皮,然后沏上煮好的奶茶。喝完茶便款待以手抓羊肉和青稞酒。逢年过节,油果子是上好的食品。服饰裕固族服饰受藏、蒙族影响较大,但又别具特色。男子身穿氆氇长衫,头戴园筒平顶的毡帽或礼帽,脚穿长统皮靴。妇女的服饰比较特殊:身着高领长袍,外套短褂,衣领、袖口、  相似文献   

13.
5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裕固族人口快速增长,到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其人口增长速度居于甘肃10个主要少数民族之首。80年代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降低了裕固族人口增长的速度,裕固族妇女的总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对于裕固族这样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其未来人口发展的状况,将直接影响着该民族自身的发展及民族聚居区的繁荣。本文通过对裕固族人口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变动的预测,提出只有把裕固族人口的发展放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才能使裕固族人口合理健康地发展,并从多方面探讨了未来裕固族人口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民族》杂志总编辑郭正英担任编委会主任,裕固族博士钟进文主编的《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一书,近期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裕固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比较少的一个民族,总人口只有12000多人,但是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近半个世纪,裕固族地区在社会  相似文献   

15.
我国自周代形成比较完整的婚姻制度以来,几千年间伴随着朝代更迭、社会发展,婚礼礼仪因时因地嬗变演化,但主骨架始终没有超出"六礼"的基本规范。裕固族作为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先民的活动范围和影响及于欧亚大陆诸多地区。研究作为裕固族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裕固族传统婚俗,由贯穿裕固族婚嫁全过程的婚礼歌管窥并延展多元文化融摄之下的裕固族民族文化对民族学与法文化学的研究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裕固族婚俗     
生活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裕固族人大都在夏、秋两季操办婚事。婚礼当天的黎明时分,新娘在专门举行戴头仪式的毡房中由伴娘陪同,在舅舅唱起的《戴头面歌》歌声中,在两位少妇的帮助下,改变发式,戴上喇叭形毡帽,佩戴上胸饰和背饰,还有用银牌、玉石、珊瑚、玛瑙、海贝等珍品编制成的“头面”。过去,裕固族新娘的“头面”很重,有时竟达七八斤,现已不多戴了,但姑娘出嫁时,还是要在婚礼的前一天举行戴“头面”仪式的。 姑娘一戴上“头面”,就意味着结束了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即将告别父母,成为人妇了。然后,新娘在伴娘的陪同下  相似文献   

17.
裕固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在历史、语言和文化方面独有特色的民族。裕固族很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但新中国成立以前除了国外一些学者进行研究外,国内的研究十分有限,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50年代末进行的全国少数民族语言和社会历史调查工作的推动下,裕固族研究也逐步开展起来,五六十年代,主要以社会历史、语言调查为主,进人80年代以后,有关裕固族历史、语言、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版,特别是1995—2005这十年的裕固族研究,不仅有大量的论文发表,更有许多专著问世,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学术成果不断推陈出新,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宽深入。现将这十年的研究成果从著作和论文两个方面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8.
裕固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其乡村社区发展历程在西北少数民族社区发展历程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田野调查所获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对裕固族乡村社区发展历程与模式进行了社会人类学的描述与分析,并指出裕固族乡村社区发展模式从政府主导型到乡民自主型的转型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在祁连山麓一带居住着一个为数不到一万人的民族——裕固族。相传他们来自西州哈卓(即今新疆省哈密至吐鲁番一带)。古代裕固族分为“尧乎尔”和恩格尔”两个部族。裕固族有语言而无文字。“:尧乎尔”部族语言与维吾尔语、哈萨克浯、撒拉语接近,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恩格尔”部族语言似蒙古语、东乡语、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裕固族的经济形态在解放前以畜牧业为主,牧民们逐水草而居;解放后,由于农牧并举,因此打破了全游牧生活的封闭状态而趋于定居与游牧相结合的双重生活方式。 裕固族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宗教信仰为核心的民俗主体,成为研究这个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论裕固族源流的两大支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裕固族源流的两大支系高自厚一在裕固族研究中,不少论著认为裕固族源于古代回鹘。这是很有根据的,笔者也曾发表过类似的见解。但是,这只是裕固族源流的一支,裕固族源流有两大支系,另一支就是古代蒙古。笔者在研究唐初回鹘药罗葛氏的一部分入居河西走廊、至唐末五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