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它是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在新的历史实践中 ,以与时俱进的精神 ,进行理论创新 ,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伟大成果。它的思想渊源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 ;实践基础是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的新情况 ;理论创新的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维 ,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把邓小平理论推向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个伟大成果:一是中国革命时期形成的毛泽东思想;一是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还没有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没有终结,还有一个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的实际包括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作用 ,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也正因为如此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成为海内外学界广泛关注和探讨的一个热点和焦点问题。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来源。学术界有三种看法…  相似文献   

4.
根据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放思想包括两个维度,其一是观念的解放思想,其二是实践的解放思想。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以能够成功地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其原因在于开始于邓小平理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了马克思所开创的新世界观,即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实现了从观念的解放思想到实践的解放思想的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用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带领中国人民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先锋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探索有三个标志性事件或时期,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历史性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6.
以邓小平发动和领导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思想起点,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带来了新时期全党的思想大解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发展、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的实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的实践性是这一科学体系的显著特色.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运用于解决复杂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系统地通过对中国近几十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深刻地指出其认识论上的根源,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正确地认识和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实践特色,有助于提高我们对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性认识,有助于更加自觉地、坚定地运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使这个实践沿着正确的符合规律的道路前进.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是一个重大的思想理论认识问题。对此,可以从四个视角进行探讨: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展看,邓小平理论是社会主义第四次历史性飞跃的产物;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看,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看,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首创和奠基;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发展进程看,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继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之后的第三个伟大战略理论。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革命家和理论家,在社会主义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上都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和杰出的重大贡献。邓小平理论是在一种特殊条件和特殊背景下形成的,她以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为指引,既面对现实,又开辟未来;以列宁和毛泽东为典范,既敢于从原则上继承传统,又善于从理论上突破创新;十六年光辉实践是对邓小平理论科学预见性的有力验证。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命力"源溯和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本文通过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命力之源在于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新境界.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形成和发展有着客观的历史必然性。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相似文献   

11.
钟德涛 《江汉论坛》2003,2(12):23-2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密切相联的重大问题。迄今为止,在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上,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最大。本文以史为据,指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行者和伟大旗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开辟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奠基者及其事业的开拓者毛泽东的艰辛探索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及其积累的实践经验,为后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此,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的经济思想,不难看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辩证观。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规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其历史必然性。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伟大成果。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邓小平理论,并在报告中指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是实践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者的贡献,邓小平就是其中一位伟大旗手。他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必须用发展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与时俱进;他探索出了保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方法,为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进一步推进,不仅需要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实践的密切结合与互动,而且需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深化已有的理论认识,再用以指导实践。将于2007年10月15日召开党的十七大,需要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研究,特别是要对科学发展观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进一步深化认识,把人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上来。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期,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本文拟就其文化安全战略思想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在这一重大问题上 ,邓小平理论的独特贡献在于 ,强调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探索客观规律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 ;在这一重大问题上 ,邓小平理论的独特贡献在于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 ,系统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 ;在这一重大问题上 ,邓小平理论的独特贡献在于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和创造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就是与时俱进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和理论特色。因而 ,掌握和运用邓小平思想方法 ,是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也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伟大实践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