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十五”计划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着力点放在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虽然“九五”计划也强调经济结构调整。但“十五”计划强调结构调整又有新的变化。首先,过去是短缺经济下的调整,而这次是供求关系发生变后技术革命带动下的调整;其次,过去是局部的调整。而这次是全面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再次,过去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调整,而这次是经济快速发展下的战略性调整。  相似文献   

2.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任务之一.从“十五”到“十一五”,我国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区域发展战略基本形成.同时.中央还根据地区不同特点制定了一批促进地方发展的区域规划和政策.这些成为新世纪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亮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决策与信息》2005,(12):67-75
全国省、区、市 根据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各省、市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这两大核心理念,在总结“十五”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十一五”发展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4.
上海“十五”及2015年工业规划,是上海工业跨入21世纪、再创新辉煌的第一个开局规划,如何把它编制得更好、更科学,是事关上海经济全局的大问题。为此,提几点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力发屡民生主导型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民生主导型经济,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更是城口加快发展的现实需要。“十二五”时期,是城口夯实基础、提质提速、保障民生、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6.
这个岁末年初跟前几年有点不同,不仅是年度的交接,也是五年的交接——第十个五年计划和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交接。中国经济在“十五”期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是也有很大的缺陷,最主要的是过度投资引起经济失衡。“十一五”期间需要认真解决这个问题,用两三年时间消除在“十五”期间旧增长模式造成的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7.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关注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注重社会建设等概念的支撑下,社会政策已蔚为大观,成为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政府施政重心进一步转向改善民主,我国正在步入一个社会政策时代。  相似文献   

8.
王治通 《决策探索》2005,(11):32-34,42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通过今后20年的奋斗,逐步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转化。其目标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这十几亿人口中的大多数,约有8亿是农业人口,低收入者中的绝大部分也集中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三农”问题是中国未来现代化必需完全解决而不能回避的最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决策咨询通讯》2005,16(6):1-1
六个必须:“十一五”时期。必须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刚刚过去的2009年,我国的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三位,出口总量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市场化改革在推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当然,我们应当更清醒地看到,我们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用两百多年才走过的历程,与此同时,我们也积累了西方国家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长期过程中逐次产生并在不同时期逐步解决的各类社会问题,如商业诚信、劳工关系、环境破坏、资源浪费、贫富差距,等等。这些问题在当今中国社会中交织呈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社会科学家、经济学家李京文教授近日在北京接受本刊特约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不赞成小孩还很小就送到国外读书,弄不好还可能使孩子学坏,中国的教育应该开放,应该重视教育这一稀缺性资源。  相似文献   

13.
论资本创造财富与价值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党的十六大提出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重视和倡导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氛围下.一种提升资本、资本家在当今经济生活中地位与作用的声音时而响起。本文涉及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反思、深化和新思考,并尝试通过资本与价值与财富源泉等经济学经典问题的论述,体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并使之长葆理论青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