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耳其和巴西最近发生的示威游行,以及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新一代中产阶级的全球性崛起.  相似文献   

2.
奥巴马经济学:民主党的衣钵 奥巴马作为民主党推选的总统.必然推行具有民主党色彩的经济政策。美国的中产阶级相对于华尔街的大银行家和大资产阶级来讲,虽然人数上占优势,但经济实力稍逊一筹。“顶尖的百分之一美国人控制着近乎百分之四十的国家财富。”  相似文献   

3.
“三民主义”是一种建设近代国家和近代社会的理论。就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看,民生主义的目标和民权主义的政府建构,是自相矛盾的两极:民生主义本质上是一个以培育中产阶级为目标的社会改造方案;民权主义设计的却是个“强政府弱社会”模式。由于理念上的矛盾和缺乏付之实施的条件,社会改造无法实现,而“强政府弱社会”模式,则为国家权力挤压社会自治空间留下隐患。它在之后实践中产生的弊端,值得人们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社会     
《领导文萃》2014,(10):134-136
中国“新中产阶级”正崛起 在中国,有一股强大的势力正在崛起,那就是新中产阶级。这是以30岁到40岁左右的人为基础的一个强大族群。物质的丰富让他们内心深处有强烈的安全感,同时,良好的教育也让他们保持工作上的强烈进取心。他们普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生活品位,热爱旅行、健身,也热爱环保和慈善。  相似文献   

5.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走上街头,有关“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令人浮想联翩:豪宅、私家车、时装、珠宝、名表、晚宴、高尔夫球场、酒吧等等。所有新潮、时尚、享受、几近奢华的消费方式都被商家全力赋予“中产阶级”的印记。在当今中国,人们对于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中产阶级”也逐渐引起众人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社区觉醒     
想让社区的业主都觉醒来维权,需要一定的公民意识。“所以大多数维权的业主都是中产阶级。中国的‘墙文化’阻碍了社区自治。”  相似文献   

7.
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有关中产阶级在中国的确切数字,但中产阶层作为一个阶层已被学界普遍认同。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不久前亦提出,要实现小康目标,应不断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也就是要积极培育“中产阶级”。北京大学研究员赵晓1月18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的采访时认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这种“破天荒”的提法是“固本培元,为万世开太平”  相似文献   

8.
王理 《经营管理者》2011,(12):69-70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一个被称之为"中产阶级"的社会群体逐步壮大。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中产阶级规模过小。将我国社会结构发展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橄榄形"社会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过程中需要主导宏观经济社会的政府从"服务型政府"角度发挥其相应的经济、社会、文化职能来发展状大中产阶级。  相似文献   

9.
《领导决策信息》2010,(49):10-10
征税-纳税,总是最能触动中产阶级的政治神经,因为,比之低收入群体.中产阶级被更多的税包围,而比之富人阶层,中产阶级对税负的承受能力又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0.
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的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的群居本性使得人类在出现之初,便有了社会网络动机。人类最初的社会网络需求是来自于对生存质量的提高.比如为了使狩猎的效能更高.便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并协作,这可被视为最原始的社会网络。可以想象,如果人类只满足于饮露水、采野果,或如果人类只愿像狮、虎那样单打独斗,或许人类就永远不会有社会网络意识,甚至人类就不成为人类了。不过,更多的人参与协作并不标志着社会网络的形成.而当这种参与协作的活动经常化、其中成员被相对固定化及其分工和分配已形成默契并存在互补、互动时.“社会网络”便诞生了,当然,它此时是原始的、局部的、单纯的,甚至不能定义为“社会网络”。但是,我们仍然认为这必定是“社会网络”最原始的起源,并且.这个起源阶段所暴露出的社会网络的“参与成员相对固化”、“松散型”、“友情为重”、“利益共享”等诸多原始特征,对现代社会网络的定义和揭示现代社会网络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确保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韩国《中央日报》认为,到2020年,中国中产阶级购买力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该阶层政治意识也将随之提高。那么,中国是否真正存在中产阶级,中国中产阶级又将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带来哪些影响?我们可以从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两个维度剖析中国中产阶级崛起带来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社会要和谐,财富需普惠 人们向往的和谐社会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标准?古往今来,有过各种各样的提法。曾经提出过许多的概念。从“小国寡民”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到“均贫富、等贵贱”,到“社会大同”.再到“普天下的劳动人民都翻身解放”等等。可以说,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近代的康有为,对“社会大同”始终是一种社会理想。这些和谐社会理想概念的提出。都在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不同社会条件下的大众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3.
曾几何时,在西方社会占据社会结构重要比例的中产阶级,他们的衣着打扮、他们的生活方式等曾是我们的理想.现在他们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我们就自诩属于这一群体,只不过我们给了中产阶级一个国人更能接受的名字"成功人士".  相似文献   

14.
张业修 《决策》2012,(6):87
现在,很多正在大张旗鼓地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笔者由此而想到,文明城市的创建一定要防“破窗效应”。 所谓“破窗效应”,实际上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詹巴斗进行的一项著名试验:该试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街区,其中一辆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则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后停放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  相似文献   

15.
在其他社会。“贵族”不仅指经济因素。也是教育和文化因素,就是说.用来衡量“贵族”的是综合因素。在中国。社会等级是用拥有财富的多少来衡量的.简单地说。“贵族”就是有钱有势者。今天的中国.权贵阶层与平民阶层之间已经充满矛盾和敌意。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历史传统来看.今日的中国“贵族”阶层。似乎处于一个非正常时期,他们的前途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甚至充满危险。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确保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韩国《中央日报》认为,到2020年,中国中产阶级购买力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该阶层政治意识也将随之提高. 那么,中国是否真正存在中产阶级,中国中产阶级又将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带来哪些影响?我们可以从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两个维度剖析中国中产阶级崛起带来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南阳市电子职业中专,是一所民办学校.前身为南阳瓦店电子技校。自1980年建校特别是1994年转为职业中专以来.实施以“市场导向.培育人才,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订单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20次被评为全国,省,市办学先进单位.是河南省惟一的民办“省级重点职业学校”。  相似文献   

18.
黄洪旺 《领导文萃》2008,(14):30-33
从顺民到“刁民”:权利意识的苏醒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到了“公民意识”.而公民意识首先是一种法治意识。在我国.“公民”是近代以后才从西方传人的概念。在传统社会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臣民”没有独立人格.个人权利观念匮乏。由于“文革”的破坏和民主法治建设的滞后.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淡薄.期待“青天大老爷”为民作主、让“官”支配自己命运的顺民思想依旧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19.
文萃     
中产阶层的“官本位”取向近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中国中产阶层调查》一书,使得舆论界对于中产阶级的讨论再度升温。其中有一个观点值得注意:“中国的中间阶层有些‘官本位’取向”。本来,社会日益多元化,权力应该不再是社会的惟一中心,公民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也不再只有当官一途。但是,中间阶层出现了反常的“官本位”取向,这表明权力在资源分配中依然占据了绝对优势,这既是权力退出不彻底、市场发育与公民自治不充分的体现,也意味着中产者可能失去了推动社会转型的理性力量。名牌战略应消除“政绩欲念”山东省有关负责人表示,200…  相似文献   

20.
先进文化是社会进步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文化的“软实力”是发展的“硬功夫”,“软实力”硬起来,我们的发展就会更健康,更有后劲,也更可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