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领导决策信息》2010,(4):28-29
据统计,2005年,交通营运部门消耗了全国45.7%的柴油、50.9%的汽油和81.9%的煤油:如果加上企事业单位自备车和私人汽车用油,初步测算,2005年中国交通系统消耗了1.33亿吨标准煤,约占同期全国石油消费的40.8%,占到全社会总能源消费的16.3%。交通是社会低碳的一个重要节点,低碳交通、绿色出行在低碳战略中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心中有数     
《领导决策信息》2010,(39):26-27
预计2015年运城市用气量将达到7亿-9亿立方米.当用量达到9亿立方米时。可减少煤炭消耗5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4.5万吨。二氧化碳311.6万吨。一氧化碳19.8万吨。氮氧化物9.2万吨。烟尘14.5万吨.灰渣51.6万吨。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表示.气化山西是产业工程更是造福于民的生态工程  相似文献   

3.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为实现这一目标.煤炭企业必须持续提供足够多的煤炭。若按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38%计算.以2003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67.1%的比率.煤炭消费弹性系数为0.454的基础计算.到2020年我国需原煤32.7亿吨:  相似文献   

4.
能源合作的必要性中国,人均占有石油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人均石油产量与消费旨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ZIQ-22%。在中国进入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以后,石油消费承迅速增加。1986-1996年,中国石油消费见从9730万吨增至l.719亿吨,年均增加746万吨,年均增长5.869,而石油产量仅从1.307亿吨增至1573亿吨,年均增加仅266万吨,增长1.87%,中国石油消费缺口在1996年突破了2000万吨,对外石油需求量及能源供应依赖程度明显加大。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制定中国的石油供应安全战略,建立石油供应安全保障体系,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开…  相似文献   

5.
数据     
《领导文萃》2011,(9):140-140
2010年全国万元GDP能耗下降4.01%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全国万元GDP能耗下降4.01%,能源消费总量为32.5亿吨标准煤。(《瞭望》)  相似文献   

6.
心中有数     
《领导决策信息》2010,(33):26-27
按照国际方法折算.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折合成标准油为21.46亿吨.人均消费能源1.61吨标准油。而2009年美国能源消费总量23.82亿吨标准油.根据中美官方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比美国少2亿多吨标准油.人均消费约为美国的五分之一.  相似文献   

7.
《领导决策信息》2010,(34):28-29
近期.国家环保部以及部分地区相继公布了2009年度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2009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277.5万吨,比上年下降3.27%;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214.4万吨.比上年下降4.60%,继续保持了双下降的良好态势。与2005年相比,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9.66%和13.14%,  相似文献   

8.
那些数     
《领导决策信息》2013,(46):17-17
1.2万吨:上海碳排放交易首日二氧化碳交易额——11月26日。继深圳之后,上海碳排放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市。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网站信息显示,碳交易首日共成交1.2万吨二氧化碳,2013年配额、2014年配额和2015年配额分别成交6000吨、5000吨和1000吨。针对碳交易,上海市将建立碳排放配额总量控制和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9.
《决策咨询通讯》2006,17(1):74-74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我国将加速发展多元化能源供应战略,以天然气、核能为重点发展方向,提高其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此外,国家还将进一步加强对国际油气及矿产资源的利用。据介绍,2004年我国煤炭消费量约为20亿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钐%以上;石油进口量为1.2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巧%。与此同时,我国对天然气资源的利用水平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根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GDP最终核实数对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2010年能源消耗总量为323541.6573万吨标准煤,我们根据协整方程计算的2010年长期均衡使用量为322493.2944万吨标:准煤,而2010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实际值为324939万吨标准煤,本文长期均衡模型预测误差为-0.75%,短期均衡模型预测误差为-0.43%,两个预测误差在可接受误差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1.
煤炭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能源结构呈现出“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煤炭在经济发展依赖的一次能源消费中占了70%,煤炭的主体地位长期难以改变。这种结构极大的制约了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模拟预算分析了我国煤炭企业供需现状,指出了煤炭企业在低碳经济形势下面临的问题,对如何缓解煤炭产业粗放生产导致的环境污染和低碳经济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煤炭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早在2004年,我国就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2008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已达到26亿吨标准煤,是世界上第一大能源生产国;根据最新统计,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排放国,占世界总排放量约21%。  相似文献   

13.
1秒钟全球排放的二氧化碳达39万立方米,相当于32栋体育馆的容积 因大量使用煤和石油等石化燃料,1秒钟内会有762吨(即39万立方米)二氧化碳气体被排放到空气中。这个排放量是1950年的4倍,其中的384吨因无法被吸收而不断地被蓄积起来,致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从而产生温室效应。树木可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成氧气。  相似文献   

14.
《领导决策信息》2014,(31):28-29
国家统计局日前对全国26个夏粮生产省、区、市的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659.6万吨,比2013年增产474.8万吨,增长3.6%。其中谷物总产量12580.9万吨。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发展与西部资源开发 目前,国内研究机构主要是对我国人均资源消费量进行预测,再通过相应的人口数量进一步预测我国资源消费总量。其共同特点就是都认为我国人均资源需求量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逐渐上升。2002—2005年的资源生产和资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14.6%和10.9%,能源生产和消费弹性系数高达1.690和1259。  相似文献   

16.
《领导决策信息》2010,(38):28-29
随着我国碳强度下降目标即将分解到地方,探清全国各省碳排放“家底”则成为目标分解的首要问题。对此,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十一五”期间发布的能耗数据,推算了各省区二氧化碳排放量(西藏除外)。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全国各地都没有详细的二氧化碳排放统计,推算依据是学界认定的1吨标准煤排放2.3吨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重庆农民生活消费因收入水平较低以及农村消费环境、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一直处于低速增长局面。2003年,农民货币性收入增长较快,全年人均现金收入增加178元,增长9.7%,加上农村物价的稳定,从而促进了农民生活消费的较快增长。据对1800户农民家庭抽样调查,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1583.3元,比  相似文献   

18.
韩国是个能源短缺的国家,对化石能源依存度高,经济结构以高耗能、产生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产业为主。因此,韩国成为世界上第九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家,且增长速度极快。为改变碳排放大国的形象,韩国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推出了一系列的"低碳、绿色增长新政":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存度;加速对再生能源的研发,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从身边点滴做起,倡导国民低碳绿色生活。这一切对我们的发展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9.
2003年.河南省鹤壁畜牧业产值24.93亿元,同比增长33.5%.占农业总产值的58.3%,畜牧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的比例达到1.06:1,远远高于全国水平。畜产品出口创汇超过1800万美元,同比增长44.4%。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0.18万吨、10.87万吨和5200吨,同比增长13.79%、9.51%和25.6%。按人均畜牧业产值、人均肉蛋奶产量4项指标综合评定,该市连续13年位居全省首位,不仅是河南省畜牧产业化大市,而且是全国十大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市之一。畜牧业已经成为该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554元,其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占35.5%,畜牧业的发展带动全市农民增收9.61亿元。该市发展畜牧业促进农民增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申雄 《决策导刊》2005,(4):19-20
2004年,长寿区农村经济在政策好、人努力、市场旺、天帮忙等各种有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64.86亿元,增长18.92%,农业增加值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3034元,增长14.1%,粮食产量38.65万吨,增长5.9%,乡镇企业增加值147231万元,实现利税26842万元,增长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