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68年,川端康成(189-1972)以他独有的小说艺术表现了日本文化之美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川端不止一次地承认日本美的传统融和了中国唐代文学的风采。他说他的心已经融汇在紫式部(约978年前后──1014年前后)的《源氏物语》之中。他认为自古至今,《源氏物语》是日本最优秀的一部小说,“就是到了现代,日本也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和它媲美”(《我在美丽的日本》)。要谈论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学对日本现代文学的优秀代表川瑞康成的影响,不妨先从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学对《源氏物语》的影响着手。紫式部以精通《白氏长庆集》而得名,在小说…  相似文献   

2.
日本文学自最古的历史文学著作《古事记》起 ,就带上了悲哀的情调。这种风雅和悲哀的审美情趣 ,发展到《源氏物语》 ,便形成日本文学的基本美学观念 ,成了日本文学的传统。“物哀 ,不仅仅是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 ,而且还包括哀怜、怜悯、感动、感慨、同情、壮美的意思。”(叶渭渠《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日本人传统的思维中 ,孤独、解脱、幽玄 ,这些与洁癖、正义、安定几乎是同义词。川端康成曾说 :“我强烈地自觉做一个日本式的作家 ,希望继承日本美的传统 ,除了这种自觉和希望以外 ,别无什么东西了。”《源氏物语》集中体现的平安…  相似文献   

3.
《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的一部名著,为日本平安时代物语文学的最高峰。作品中大量的景色描写体现了日本传统美学的审美观念,再现了其所蕴涵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写细腻而真实,开辟了日本文学心理描写的先河,得到了后世极高的评价。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就《源氏物语》中主要女性人物的心理描写分阶段进行分析归纳,通过寻找其个性差并及昔遍性特征,揭示平安时代一夫多妻制下女性的苦闷和压抑,以期对源氏物语》中女性人物的精神世界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以往的理论研究仅限于其文学成就和艺术风格的研究。《紫式部的中国情结》试图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进行探讨 ,分析《源氏物语》与中国文化交流的关系。紫式部是一位对中国怀有美好感情的日本女作家。她对中国的真挚情感凝聚成这部流芳百世的杰作。它的出现汲取了中日两国的文化精华 ,并为两国的文化交流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6.
《源氏物语》研究范式经历了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的演变,其中时代精神、意识形态、外来理论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要切实推进我国的《源氏物语》研究,就必须对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有所了解。这不仅使我们认清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还可以引发我们对《源氏物语》研究以及其他日本文学研究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7.
日本文学具有多源性和复合性的特点,并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本文从《源氏物语》入手,针对白诗的写实讽喻思想、宗教解脱思想和创作理论中的诗学理论三个方面探讨白居易思想对紫式部创作《源氏物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源氏物语》是紫式部的代表作,也是日本王朝女流文学中物语文学的最高成就。出身于书香门第的紫式部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汉学教育,她深厚的汉学修养也充分地体现在她的作品之中。对紫式部创作影响最为深广的当首推《白氏长庆集》,在《白氏长庆集》中又以《长恨歌》为最,文章试结合具体实例,浅谈一下《长恨歌》对《源氏物语》的艺术影响。  相似文献   

9.
产生于日本思想史与文学史上狂言绮语观盛行时期的《源氏物语》,深受中国文学,尤其是<白氏文集>的影响.紫式部的物语论与白居易的狂言绮语观有着难以割离的渊源关系,两者都针对文学被指斥为"妄言"或"虚言"的压力,极力为文学"真"的意义及文学的特殊价值辩护,从而维护文学创作行为的正当性.围绕《源氏物语》而展开的关于"紫式部堕地狱说"与"紫式部观音化身说"的论争,是狂言绮语观同一种构思的两个极端.从某种角度上说,狂言绮语观的受容史与《源氏物语》的批评史互为表里,从而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早在唐代开成三年(即公元八三八年),白居易的诗歌集就传到了日本,在日本文坛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紫式部在创作《源氏物语》时,在继承本民族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文学的优秀成果,广泛地适用了汉诗文。全书仅引用白居易的诗句就达一百0八处之多。其中尤其是受《长恨歌》主题思想的影响更为明显。第一帖《桐壶》就是有赖于《长恨  相似文献   

11.
<雪国>以其人物真实的内心感受和对梦幻世界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一种日本美.作家以他对日本传统文学独特的理解和挚爱,传承了日本平安朝的"物哀"精神.小说中对空寂的追求以及遍布小说始终的感伤、凄怆、悲凄和孤独等都凝聚了日本传统文学的悲与美,这是作者审美情结的真实体现.我们在感受这种"物哀"精神悲与美的同时,会联想到中国古典诗学中所崇尚的"感动"、"感兴"以及"悲慨"所表现的以悲为美的审美理念.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悲与美所表达的同情和感动是相通的:在让读者领悟到悲与美的真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学特有的悲与美的震撼.  相似文献   

12.
电脑作者的出现是人机共同进化的产物。利用电脑程序进行文艺创作一直是电脑开发者的梦想,TALE—SPIN,MINSTREL,MEXICA,BRUTUS以及《真正的爱情》出版发行,这些标志性的事件记录着电脑作者不断发展的轨迹。电脑作者的作品,在结构、内容、悬念和整体的质量方面都堪与人类创作的优秀作品相媲关。但若以文艺领域的“创造性”为基准,那么,电脑作者只能算作是我们人类写作的助手和伙伴。正是在此意义上,电脑作者开创了新媒体时代的写作变革。  相似文献   

13.
诗歌的主题是诗歌的主要观点或思想,它有别于诗歌描述的对象。"真、善、美"不足以概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全部主题。纵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其他作家作品以及莎士比亚剧作可以看出,时光无情、爱情幻灭、人生无常、诗之永恒,是莎氏十四行诗的四个"另类"主题。  相似文献   

14.
张资平是“五四”新文学草创之初影响深远的小说家。受日本自然主义的影响,张资平形成了自已的自然主义文学观:重视科学的描写、暗面描写,强调人的“自然性”。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在文学观和创作手法上对张资平恋爱小说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张资平不仅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性爱描写的高峰,其露骨的描写也震撼了中国文坛。名利欲影响了张资平文学创作的每个阶段,也是最终导致张资平恋爱小说走向滑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考证并结合诗文作品,分析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诗集中的大量艳诗,意在探索文学创作与作家生活、审美观念、时代风气等方面的关系,研究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作为当今文学之借鉴。分析认为,元稹、白居易的艳诗或铺陈情爱细节,或对歌妓戏谑调笑,或表现悲欢离合的艳情感受,多与其艳情及狎妓经历相关。这反映出中唐诗歌强烈的主体化倾向和写实色彩,同时这种主体化倾向、写实色彩与其诗歌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苔丝>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苔丝>作品的分析,来探讨一下作家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7.
张资平的小说创作体现出传统文学政治话语功能的淹没性浮现,这与他钟爱的"平面化写作"、"赤裸地展示性爱"共同形成其接受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影响的三大板块.弗洛依德学说对张氏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他的性恋小说多写性压抑、性变态及性意识的潜在流动,写人物纵欲时的焦躁与解欲后的迷惘并由此摆动于生与死的两极之间,这些都暗合了弗氏理论.  相似文献   

18.
南朝乐府民歌女性情感的构成,是多种文化因子孕育的结果,表现为爱的释放、爱的渴望、爱的果敢。在哀伤与无奈的氛围中,体现了对女性情感时代个性和发展历程的多维建构。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将爱与文化学相结合,讨论了东方传统孕育下的爱的哲学,着重论述了古代印度与中国爱的哲学之异同及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有关历史人物的轶事、婚恋史及名著、名作的剖析,对传统的伦理道德及其性爱理论进行了批判,同时就"道德的重建"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基督教文化是研究日本近代文学发展不可忽视的文化背景。基督教文化不仅影响着日本近代浪漫主义作家的思想及创作,而且冲击着日本人固有的传统思想、思维模式,并由此影响到日本民众的价值取向。日本浪漫主义对基督教文化的接收作为日本近代文化"脱亚入欧"的一个方面,不仅丰富了日本文学的意义内涵,而且激活了日本文学发现个我、反抗封建传统、争取民权自由、参与现实、感化人生、创造自我的多种可能性,显示了日本近代文学发展中的复杂性和多元化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