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躯体化是个体以躯体生理症状来应对心理苦痛和情绪问题,是一种文化背景下苦痛表达的习惯用语。躯体化的理论理解主要从医学人类学、精神病学以及心理学角度。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些文化领域里存在着混合了躯体症状及情绪症状的躯体化表现,中国的躯体化研究主要从情感表达方式、身心观、社会污名等角度来解释。在此意义上,躯体化具有社会适应功能,有助于作出完整的临床诊断评估与治疗,发展本土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探究在西方女性主义"躯体写作"理论和消费文化的双重影响下,"躯体写作"在中国的发展轨迹。认为随着消费文化的侵入,中国的躯体写作创作轨迹逐渐脱离了西方女性主义躯体写作理论所主张的样态,从建构女性主义话语,确立女性独立意识,最终走向了对女性主义文学的解构。  相似文献   

3.
东西方休闲文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以希腊文明为发端的西方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休闲文化的比较研究发现,东西方在休闲文化传统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与东西方文化对"时间"观念的不同理解有关。这一差异的具体表现是:休闲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而在西方文化中,休闲则是一种人生的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4.
思维方式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文化为生成的土壤和背景。思维方式作为文化体系中最深层的因素,又具有区别不同文化体系的质的规定性。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既表现为不同的文化现象,也反映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近现代历史证明,广泛的文化交流不仅能够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和进步,也可以带动人们思维方式的转换与发展,从而推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近现代中印两国"现代化"思想发展的历史以及不同的对外反应模式表明,两国文化传统在三个层次(意识形态、社会组织形式、生活方式)的稳定性上存在着差别。印度在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层面有清晰和稳固的边界,保持了文化相对独立性,而社会组织形式相对灵活,经历了从分裂自治到殖民统一再到议会民主制的转变;中国文化更看重伦理、纲常等社会组织形式,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变化较大,而社会组织形式难以发生根本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发展到过剩经济时代,物质需要已经能够得到满足;但在精神生活方面,中国的文化供给远远落后于文化需求,因此还处于"短缺"状态。但精神生活的"短缺"与物质生活的短缺不同,不可能仅仅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克服。文化需要的满足方式全然不同于物质需要的满足方式,试图以后者代替前者必然导致需要的异化。需要的异化乃至欲望的病态化,是主体化资本对人的身心实行全面控制的必然结果。只有以需要经济学代替"偏好"经济学,我们才能看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对于市民社会向人类社会转型的潜力,为转型时期的理论创新奠定基础。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青年亚文化"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大众文化发展中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体现的是处于社会主流文化之外的青少年群体的生活方式、生存立场、道德准则、价值观念与人生信仰,它往往与嬉皮士青年、光头党、飞车党、朋克一族等青少年群体边缘性、颠覆性与对抗性的社会行为联系起来,展现了西方大众传媒与商业文化崛起过程中青少年群体对社会主流文化既剥离抗争同时又适应调和的文化体验过程。"青年亚文化"研究是"伯明翰学派"早期文化研究最有影响力的成果之一,它不但奠定了"伯明翰学派"在西方文化研究领域中的领军地位,而且充分体现了20世纪英国文化研究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8.
“翻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内容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字面翻译,二是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文化翻译。”犤1犦比较而言,文化翻译比字面翻译界限更广,难度更深,因为文化内涵的准确传达除了单纯的语言能力之外,还需要极其重要的一种能动阐释,即要从本土文化的视角对另一种文化进行准确的重新整合和解释。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类型的文化,属于平行发展、互不冲突、各有偏重、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体系。它们不同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决定了语言不同的选择方式和不同的组合方式。以中国古典文学的…  相似文献   

9.
诗意人生,是一种审美人生;诗化世界,便是一种审美世界;这是中西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生和意义世界。这种追求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肯定的是审美方式,西方传统文化精神肯定的是宗教方式。中西不同的审美文化产生两种不同的诗化人生方式;即中国的崇尚虚静和西方的标举迷狂。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诗人之所以要在自己的人生中设立一个诗意化的世界,完全是由于他们发现了人的存在的悲剧性之缘故,这是中西诗人人生诗意化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0.
"身体"与"反动"--"另类"文本思考(之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文坛一批漂亮女人用写"身体"来演绎写作.社会为此"另类"之举"瞠目"后即而喧嚣,学界则在喧嚣中保持着冷静和低调.在西方当红的激进理论和让人耳目一新的创作上有过一个女性主义的名词--"躯体写作",中国"另类"的此"身体"是否就是彼"躯体"呢?不少人一时有些混淆."身体"的"反动"不能等同于"躯体写作",因为它用纵欲的快感享受代替了女性在社会历史政治中的惨痛和沉重.  相似文献   

11.
从京剧到话剧:熊式一英译《王宝川》与中国戏剧西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翻译中常常存在着为适应目标语文化而采取的改写。熊式一英译中国戏剧《王宝川》在中西文化交流失衡的语境下,按照西方文化习惯对戏剧内容、主题和戏剧形式进行"适应性"改写,将真实的中国文化元素"化"在译剧中,巧妙地实现了中国文化的渐进性传递。  相似文献   

12.
"西方冲击-中国反应"的中国现代化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不仅大量的历史研究已经打破支持该理论的"中国社会长期停滞论",而且中国作为另一种文明形态,有自己现代化的独特的形式与道路,不能套用西方的"语法".如果把现代化理解为人类自我解放的历程,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在晚明时代就已经开始.其中以江南越地为核心的启蒙思想谱系构成了一条思想主线.它渊源于中华文化内部海洋型的江南文化(其中越文化具有母文化的性质)与内陆型的西北-中原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结果.特别是宋以后这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日益构成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主线.因而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也可以理解为"面海的中国"(东南沿海)的海洋-工商文化的"小传统"(次要传统)冲击农业-官僚政治文化的"大传统"(主要传统),并日益从边缘走向中心,影响中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骈文在南北朝时凝结为一个美文学的象征,其文体语言结构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规范的仪式,也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形式,表征着汉字的"意"化特征和骈文"文"的属性以及中国文化精神,有其形式的自足和完满。这种文体语言结构同时受时代精神、时代情绪、社会审美风尚、诗性高涨的影响,从而凝结为一种士人文化精神的符号,使骈文逐渐走上诗化、非功利化和程式化,导致骈文不仅有一种不断追求语言新形式的动力,同时为其自我否定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西方冲击-中国反应"的中国现代化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不仅大量的历史研究已经打破支持该理论的"中国社会长期停滞论",而且中国作为另一种文明形态,有自己现代化的独特的形式与道路,不能套用西方的"语法".如果把现代化理解为人类自我解放的历程,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在晚明时代就已经开始.其中以江南越地为核心的启蒙思想谱系构成了一条思想主线.它渊源于中华文化内部海洋型的江南文化(其中越文化具有母文化的性质)与内陆型的西北-中原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结果.特别是宋以后这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日益构成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主线.因而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也可以理解为"面海的中国"(东南沿海)的海洋-工商文化的"小传统"(次要传统)冲击农业-官僚政治文化的"大传统"(主要传统),并日益从边缘走向中心,影响中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的幸福观表现出崇尚"大我"、体现"关系"、弘扬"合力"和支撑"秩序"的特征。中国文化的幸福观蕴含更大优势的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国家统一完整、文化绵延不断、社会团结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幸福心理学的中国化研究需要吸纳中国文化的辩证思维,深刻认识心理现象属性在情境定位、潜在功能和动态转化等方面的特征;需要发扬中国文化的价值优势,在契合社会目标的过程中促使自我的社会认知、态度动机和行为方式同个人幸福体验相一致;需要遵循中国文化的本真内涵,确立个体在社会关系网络调整中获得自我平衡是一种重要幸福能力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公共外交已经成为塑造、传播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危机反应、"战略沟通"项目和文化外交为主要内容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公共外交模式。相比较而言,公共外交的危机反应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应急策略,灾难外交是其主要形式;中国的"战略沟通"项目主要体现在"文化年(国家年)"项目的运作上,把关于中国的信息与中国文化有效的结合起来,有利于中国形象的展示;孔子学院是目前中国推行文化外交的主要方式,因其双向互动的特点更容易为他国的公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中国着力构建的公共外交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朋友"是中西方共有的"泛人类"经验与文化,但在中西方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对其概念与内涵的理解却具有很大差别。中西方"朋友"观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系亲疏;二是时间长短;三是相处之道。差异产生的文化根源在于以下几方面:首先,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点与社会组织方式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朋友"观和交往习惯。其次,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是形成不同"朋友"观的外部原因。再次,中西方不同的历史经历与民族性格是形成不同"朋友"行为的基本原因。最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是决定他们对"朋友"观念的不同理解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心理社会行为的中西方差异:"性善-性恶文化"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假设出发重新审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心理社会行为差异,本研究表明:中国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设使得中国人的心理社会行为出现了一种原发性的焦虑,并造成了中国人注重道德评价、关注环境影响以及较多防御反应的特点;而西方文化中的人性本恶假设则使得西方人有一种原发性的随意和放松,并造就了西方人关注行为和事物本身特点、关注目标特点及较少防御反应的特点.前者被称为"性善文化",而后者则被称作"性恶文化".通过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概念的重新审视,不仅支持了对中西方"性善-性恶文化"的界定,而且也深化了对上述概念的认识,同时我们还对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及全面梳理西方心理学概念的需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文化会孕育出不同特色的艺术。东方插花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流传到日本后得到了发扬光大;西方插花体现了西方文化特点并与商业行为有更多的联系;而现代插花则是东西方插花融合的产物。东西方插花的起源、发展和融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通过一种特有的女性文化的形成,这种传播的多维效果受到了社会思维习惯、生活方式和文化格局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有"精英文化"之称,而墨学有"平民文化"之称,墨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层面的,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逻辑学、哲学、宗教领域的影响,不可低估,从当前社会现实的发展看,把"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有机对接,是优化中国文化的内在结构,消融西方文化,为今天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文化借鉴的必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