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组织系统作为人类系统的子系统或者孙系统,必然产生组织的审美机制。组织美学是研究组织的审美现象、机制与规律以及按照美的规律来建构美好组织的科学,是现代美学理论与组织理论交叉融合后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应用美学学科。组织美学的基本问题是组织审美价值趋向和目标利益价值取向的矛盾问题。组织美学重点研究组织要素、结构与功能、组织行为、环境与管理、组织形象、伦理、文化的美学问题以及组织美育问题。  相似文献   

2.
组织系统作为人类系统的子系统或者孙系统,必然产生组织的审美机制。组织美学是研究组织的审美现象、机制与规律以及按照美的规律来建构美好组织的科学,是现代美学理论与组织理论交叉融合后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应用美学学科。组织美学的基本问题是组织审美价值趋向和目标利益价值取向的矛盾问题。组织美学重点研究组织要素、结构与功能、组织行为、环境与管理、组织形象、伦理、文化的美学问题以及组织美育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本书将作者1986年出版的《黑格尔美学论稿》和《黑格尔戏剧美学思想初探》两书加以修改补充后汇编而成,是国内最早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黑格尔美学思想的专著之一。已故美学大家蒋孔阳教授认为本书主要特点一是在有关黑格尔美学的许多重要问题上填补了空白;二是把黑格尔美学思  相似文献   

4.
《先秦美学思想史略》一书,简要而系统地勾勒出先秦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其中对甲骨文和金文审美意识的研究,对庄子美论、美感论和艺术创造论的阐释,对《周易》以及屈原美学思想的评价,都有新的突破和进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为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100周年而作。全文主要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美学理论,主要论述其从美的实体论走向关系论、从现成论走向创造生成论、从单纯认识论走向存在论的理论发展过程,以及美感论和方法论等方面的理论创新;第二部分着重论述其中外美学史和文学理论研究的杰出贡献,包括从《德国古典美学》到《西方美学通史》的经典性研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音乐美学、中国诗画美学等的开拓性研究,以及比较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开创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美学重建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是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当今的中西方美学界可谓共同出现了一种"审美"转向。在美学对象问题上,如果说从古希腊至今的西方美学经历了一种从美,到(纯)审美,到艺术,再到(泛)审美的演变,那么建国以来至今的国内美学研究,则经历了一种从美与艺术到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的美和艺术,再到以审美活动为主导的审美论的更为错综复杂的历程。我们的美学重建也正是以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起点。坚持以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可以防止那种预成论的美学观,可以使美学研究更具有包容性,也可以更好地克服美学研究上的主客分离的二元论。但美学的重建工作并不能仅靠转向审美"活动"来完成,而且还需要对"审美"概念本身进行反思和重塑,以期重构一种更具整合性的、能对各种审美活动包括自然生态审美、日常生活审美、身体审美、艺术审美等,既具有解释性,又具有批评性、构成性的美学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7.
在阐述博克美学思想形成背景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背景所孕育它的鲜明时代性;具体分析了培根和洛克的经验论和感觉论原则、朗吉弩斯《论崇高》、艾迪生《论想象的乐趣》、亚里斯多德净化说和休谟同情说等,对博克美学思想形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潘知常72万字的新著《我审美故我在——生命美学论纲》是潘知常四十年来生命美学理论研究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巅峰之作,三本书+四十年,200万字,这几乎就是潘知常全部的美学生命,却不亦乎是在新时代重新点亮了中国文化界的思想灯塔。潘知常的生命美学理论不仅为美学界留下了宝贵的学术思想财富,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王元骧先生的《"后实践论美学"综论》一文对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批评提出商榷意见,主要观点是:第一,该文把实践存在论美学归入"后实践论美学"是不符合事实因而是不妥的;第二,通过对马克思实践观和存在论的辩证阐释指出该文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已经"与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分道扬镳"、并"试图把马克思的‘实践论’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融合在一起"的批评同样是缺乏根据的;论证了实践存在论美学主张生成论、建构论的合理性,是突破和发展实践美学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0.
明清戏曲美学理论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戏剧理论史上具有先进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明代戏曲美学的主要贡献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教化说”的完善与背离之争,丰富和提高了戏曲创作论;二是以汤显祖、沈王景和王骥德《曲律》为代表的对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精细研究。清代戏曲美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以李渔《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等为代表的戏曲美学的理论化、体系化;以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评点为代表的对戏曲美学的核心问题———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入探讨。明清戏曲美学理论可分为三部分:戏曲创作论、戏曲表演论、批评鉴赏论  相似文献   

11.
维特根斯坦作为20世纪分析美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其美学思想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涵义。维特根斯坦的美学思想包括五个方面:论"美学"与其概念的使用;论"生活形式"及其文化语境;论"语言游戏"、"家族相似"及开放的概念;论"看见"与"看似"的视觉之分;"日常生活美学"的内在取向等。  相似文献   

12.
《诗论》是一部系统地运用西方美学原理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并融合中西方美学观点的力作。《诗论》以西方的诗论对中国的诗歌和诗论进行分析和阐述 ,使中国传统的、感悟性的艺术具有现代科学的理性色彩 ;以中国的诗歌和诗论印证或纠正西方诗论的某些著名论断 ,使之更为科学或全面。《诗论》构筑了“和”的美学体系 ,该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国“儒道互补”、“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根基中 ,并具有一定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13.
蒋孔阳创造论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以贯穿始终的历史感为特征的美学思想方法;以开放的体系为特征的美学理论;以重视特点及其根源为特征的比较美学思想。蒋孔阳创造论美学思想的历史功绩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向前推进了一步;抓住当代美学中的两个关键问题,在精辟的解答中预示出美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朱谦之的《周易哲学》以其对儒家美学的创造性阐释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考察传统美学的现代传承和演变提供了直接参照。作者对《周易》"默识"说的论述是对儒家审美方法的激活和彰显;对"真情之流"的论述是对儒家情感美学的承继;对《周易》时间美学的论述是对儒家时间美学的深化;对本体之"神"和"意象中和"论的阐发是对儒家美学本体论的拓展。  相似文献   

15.
从传统美学"美是什么"的追问,转换为"美如何存在"的提问方式,对当代美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在西方现当代哲学发生范式转换的整体背景下,才可能理解从本体论美学向生存论美学转向的真实意蕴.生存论美学将艺术或美视为人类生存境域的一种呈现方式、展开方式或存在方式,认为美之存在与人之存在密不可分.只有在生存论视域下,美如何存在的问题,才可能提出、展开和解决.  相似文献   

16.
肖邦作为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马祖卡》已影响世界音乐史两个世纪。肖邦《马祖卡》音乐中蕴含的乡土人情,民族情怀与对祖国的眷恋,“情感论”与“移情美学”,在旋律中呈现的典型的器乐音,强烈而富于变化的和声色彩,是肖邦《马祖卡》音乐美学思想的精髓。对肖邦《马祖卡》音乐美学思想进行剖析,对丰富和健全我国音乐美学思想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的美学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5 0— 70年代为第一个时期 ,机械单一和政治性色彩是它的特点 ;80年代— 90年代中期是美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 ,内容庞大而显得杂乱是它的特点 ;90年代中期以来是第三个时期 ,更精密的学科化是这一时期的特点。从三大美学教材 ,即王朝闻先生的《美学概论》、叶朗先生的《现代美学体系》和朱立元先生的《美学》中完全可以看出新中国美学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非主流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们的非意识形态性,它所研究的是作为私人活动的审美活动,是与真、善区别开来的美,即纯粹美。康德美学中的自由美就是非主流美学所说的纯粹美,但康德认为纯粹美并不是审美理想,崇高和附庸美都高于自由美,这使得其美学从总体上讲仍然属于主流美学。非主流美学要从康德美学中吸取营养,从形式性、非功利性、非概念化等方面突出其美的纯粹性,和认识论美学、功利论美学等划清界限,并寻求在民间而不是官方建立起其影响。  相似文献   

19.
洪毅然美学上的"唯科学主义"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和科学主义哲学的影响,彰显了我国当代美学的重要特点。对洪毅然在民国时期形成的"艺术科学论"和新中国初期形成的"美的科学论"进行了比较,发现其主张的"艺术科学论"是探索艺术现代化的一种途径,是改革中国传统艺术死气沉沉弊病的有效方式;其主张的"美的科学论"是探讨美学研究对象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主要是在1843年至1845年期间。这期间,马克思创办了《德法年鉴》,并且写下了《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等重要著作,逐步把自己的注意力由哲学问题转向现实问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实践观,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实践观的现实性、科学性、战斗性等特点。而马克思实践观的这些特点,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