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论档案文化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与档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档案作为人类“文化之母” ,是民族文化的贮存器 ,是民族精神智慧的物态结晶。在历史的长河中 ,档案自身也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是“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记录与反映的档案信息及其载体”和“人类有效管理和利用这种实体文化成果而采取的活动方式及…  相似文献   

2.
康英 《天府新论》2006,(Z1):172-173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有着丰富民族文化的国家。我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在内涵和形态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丰富性。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历史文化遗迹之外,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包括如蕴藏着中华各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生活、历代中国人的创造智慧与经验的历史文化文献,将  相似文献   

3.
世界各个民族,均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意义——符号”体系,由此而形成各民族自己独特的生活、思维、文化模式。这种模式,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渗透于生活在具体民族文化环境下的人们的认识与行为方式之中,作为一种善遍性心态指导、规范、制约着该民族每一成员的物质括动与精神活动,成为一种受全民族成员所认同的思想、行为方式的内在原则。这种内在原则,是人类在一定社会物质基础条件和文化传统条件影响下,在不同的民族气质、禀赋基础上所形成的共同观念与心理动机的体系化、模式化表现。所谓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正是这种表现了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体系化、模式化。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西部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特殊性我国的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有着极大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但表现为地理闭塞、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落后,而且表现为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上的极大差异。这是个多民族相对聚居又相对混杂、民族关系极其复杂的地区,全国55个少数民族,绝大部分集中在这一地区。在这里,尽管各民族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有着共同的命运和某些共同的文化心理,但每个民族又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表现为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民族文化意识和文化心理结构。可以说,西部地区在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同为祖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我们从各民族的文化中,都能察觉出民族间文化的相互吸收与交融的现象。这种彼此的交融,无疑是推动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文化发展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各民族的文化在相互吸收交融的同时,又均保持着各自的传统特点。从而,也就使我们统一祖国的文化更加丰富多采。  相似文献   

6.
梁丽娜 《阴山学刊》2002,15(6):37-39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与该民族的生存环境以及民族性格有着完全对应的关系.各民族服饰的结构类型、色彩理念、审美情趣、图案寓意等文化内容,反映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蕴含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风尚.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人类其他文化一样是人类生存环境的现实反映.  相似文献   

7.
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创造了文化,作为精神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文学艺术虽然有它的感知世界、认识世界、表达自身感受的特殊方式,但在对人类根本性问题的哲学思考上都有着不容怀疑的共同感受和指向,他们切入文化发展的轨道,既受制于文化的发展又参与了文化的创造。近代人类文化之所以基本题旨趋于一体化,而内容与形式依然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人们的研究兴趣和创造热情依然有增无减。原因大概也在于此。美国的文化格式和文化精神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格局,表现为在文学批评方法上旨在寻求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内在批评与社会历史批评综合的范型,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视对经验世界的深入开掘以及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与现代意识的融合。在这种文学与文化趋同发展的态势中,文学同样表现出了一种不可遏止的创造精神,特别是文学的“经验世界”(the world of experience)图式理论,是对文化发展的极有价值的贡献。 美国文学“经验世界”理论的出现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并以其独创性而显示了具有世界意义的影响,因为象美国这样一个有着强烈自由意识和伟大创造精神的民族在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中不会仅仅满足于各民族文化共同因素的相互确认,而更注重的是富有独创性的新的文化,新的文学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一、阅读古今中外名著。融会贯通,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一)传承古老文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阅读中华古代经典名著,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标志,也是形成“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是我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基本共识,因而也是连接各民族的共同纽带。  相似文献   

9.
不论是研究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还是研究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如果离开了这个总目的,来研究民族关系,那就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建国以来,历史学界、民族理论界和民族学界,关于我国的民族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对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表了很多文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经过讨论,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消除了分歧,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和看法。如我国各民族的祖先自古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这块土地上;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并开拓了祖国的边疆;我国自古代就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很早就逐渐形成了交错杂居的局面;我国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方面等等。这对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不是一个平面的、共时的结构,它实则是一个立体的、历时的结构。也就是说,民族精神不仅仅是此民族现在此刻显露出的精神特质,它木质上是此民族长期历史传统中优秀精神的积淀。每当历史的转折关头,人们要在革故鼎新中认清阻力和开发动力,都会追究到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只有从自己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去发现动力,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才能具有消化外来文化的主体机制。因此传统文化与拓展民族精神向现代化迈进有着自然而然的  相似文献   

11.
超越意识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民族,在其各自的审美文化衍进中,都在不同的层次上追求着这种审美超越的价值.然而,由于东西方民族文化哲学意识上的差异,使得各自在审美超越意识的把握上呈出了迥异的风格.探究这种审美超越意识的差异性,无疑是中西方比较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中西审美意识的差异性,有着深层的文化哲学背景.—般说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一切文化肇端的逻辑起点,对于自然,中国和西方先民所采取的态度是不同的.其客观原因在于,历史上,古希腊民族是直接从野蛮时代进入铁器时代文明的;在地理上,远古时代的地中海沿岸气候十分恶劣,希  相似文献   

12.
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在其长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伦理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这是他们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共同斗争及相互联系、互相往来的经验总结和精神创造。是他们对于共同生活的社会成员确立的精神内质和行为规则,因而具有人文文化的性质。这一文化为民族社会的人们创制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境界,也为人们的生活和言行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标准,从而使我国各民族得以稳定、和谐、健康地生存。一、少数民族伦理道德文化的涵盖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我国各民族的伦理道德文化与本民族人民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及风俗习惯紧密交…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族史包含中国各民族的历史。自古以来 ,中国各民族在形成过程中 ,互相渗透、互相融合 ,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他们对中国历史有强烈的自觉认同感 ,历史认同导致国家认同。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中 ,团结互助是主流 ,并因此而共同进步。各民族都有着自强不息的创业历史和杰出的历史人物。这些宝贵的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 ,应该挖掘和弘扬 ,使之内化为当代人的人格力量 ,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历史文化认同的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林东 《河北学刊》2005,25(3):71-74
瞿林东认为,研究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统一进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考察历史上各民族的历史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发展;另一种是考察历史上人们在历史文化认同问题上的思想观念的发展;而从历史认同的传统、文化认同的传统等角度论述这种思想观念之发展尤其需要加强。许殿才对先秦到两汉时期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进行了考察,指出这种认同对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产生了积极影响。李鸿宾从西晋江统的《徙戎论》的冷落命运谈到隋唐“天下一家”的格局,认为排斥文化认同的狭隘民族观念并不符合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大势。向燕南认为,从10世纪到19 世纪的中国史,无论是分裂阶段,还是统一阶段,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意识都在不断发展和加强。周文玖论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大中华的民族意识对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坚持的深层次作用,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和民族精神的胜利。张越梳理了从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共同纲领》所展示的民族认同思想的发展脉络,认为确立正确的民族观,对促进全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欧洲民法法典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欧洲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共同私法基础和文化传统是其付诸实践的基础,全球化浪潮和欧洲一体化、欧洲泛民族化现象,以及欧洲冲突法规则与实体法不足之现状则是其前进的动力和机遇.目前,欧洲一体化虽然面临困境,但民族问的差异性以及民族国家间不同利益诉求的长期存在才是其最大障碍.鉴于此,循序渐进地推进以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为核心的欧洲认同,不失为推动欧洲民法法典化的理性选择.欧洲民法法典化的实践对我国民法法典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宁夏段是中国古人类生活的重要区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宁夏黄河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文化类型包括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移民文化等。宁夏黄河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历史建筑、引黄古灌渠水利工程遗产、黄河水运渡口码头、传统村落、工业遗产、革命文物等。宁夏黄河文化展示了黄河流域宁夏段各民族共创、共享中华文化的区域类型,这一区域类型展现了宁夏各民族共同书写和共同创造的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生关系,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宁夏路径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张好音 《阴山学刊》2004,17(3):125-128
通过音乐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具体是: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音乐鉴赏力以及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领悟音乐作品中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育学生民族精神;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相互的接触、相互的交流中经历了兴衰、消长、流动、分合的复杂过程。在形成今天各民族所具有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复杂的过程和漫长的历史时期,各民族因为形成的时间、地点不同,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和多年“左”的思想影响,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在经济文化发展上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在继续拉大。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既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我们社会主  相似文献   

20.
丝绸之路由古都长安始发,经过陇中高原、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横贯中亚、南亚与西亚,进而联结非洲及欧洲,迢迢数千公里,承担着我国内地与西域之间以及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的重要任务。两千多年来,这条东西相联、南北交错的交通网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是一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通道。它的开通与繁荣,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影响和推动了世界上很大一部分人口最稠密地区社会历史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沿途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往来交流的历史。彼此之间的商品交换、贸易往来以及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交流,使沿途各国各民族各地区都深受其惠,对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优秀的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接受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来为我所用,从来都是发展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所必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