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宋(包括北宋和南宋,本文不严格区分,而统称宋)与高丽贸易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国家使节进行的国家贸易;二是在民间进行的私入贸易。本文从三个方面叙述如下。一、宋与高丽使节的往来,两国之间的国家贸易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962年高丽第一个使节向北宋“献方物”。公元1030年由二百九十三人组成的高丽使节团到北宋,“贡金器,银罽刀剑、鞍勒、马、香油、人参、细布、铜器、硫黄、青鼠皮等物。明年二月,辞归赐予有差”。“其后绝不通中国者四十三  相似文献   

2.
关于契丹人的古八部,最早旧记载见于《魏书》。该书《显祖纪》在叙述向北魏朝贡的诸国、诸部时,有这样两条记载:“皇兴元年(467)……高丽、库莫奚、具伏弗、郁羽陵、日连、匹黎尔、于阗诸国各遣使朝贡”。“二年(468)……高丽、库莫奚、契丹、具伏弗、郁羽陵、日连、匹黎尔、叱六手、悉万丹、阿大何、羽真侯、于阗、波斯国各遣使朝献。”  相似文献   

3.
根据辽丽双方遣使的特点,以高丽是否为辽朝属国、辽朝与高丽间的使者往来是否制度化等为依据,可将辽丽使者往来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平等往来期(922年至994年2月)、非制度化遣使期(994年2月至1038年8月)、制度化遣使期(1038年8月至1116年4月)、衰落消亡期(1116年4月至1123年8月)。重熙七年(1038年)八月,高丽"始行契丹重熙年号"应作为东亚封贡体系正式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魏常海 《延边大学学报》2009,42(3):72-76,94
义天是高丽文宗王第四子,1085年入宋求法。入宋后遍参高僧大德.研究佛教各派思想,游学14个月后返国。他在宋丽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一是入宋时带来大量华严典籍,后与其师净源深入探讨华严学,回国时把华严经论3000余卷带到高丽,后宣讲《华严经》十余遍,为宋丽华严学的复兴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在高丽弘扬天台教学,创立海东天台宗。三是继中国历代所著经录之后,编成《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依此刊刻诸宗疏抄。四是圆融诸宗.会通三教,促进了宋丽佛教思想的发展。五是提出出世与入世统一的主张,对中韩近现代佛教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公元793年(唐贞元九年),南诏异牟寻三道遣使入唐,其后南诏与唐、吐蕃关系出现历史性的重大变化。汉文史志《新唐书》、《云南志》等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虽有记载,其材料也极有价值,但明显存在一些舛误,所记三道遣使中的几个基本问题的内容也相互抵牾。分析相关史志所记及三方当时的情况与关系,可见:向唐中央政府及唐德宗提出背蕃归唐的要求与条件,是南诏三道遣使的重要目的之一;此次重大行动时间的确定,则与南诏、唐、吐蕃三方情况的变化及关系互动有关。  相似文献   

6.
《高丽国礼宾省对南宋牒》是高丽发送给南宋庆元府的外交文书,主要记载了被蒙古掳获的南宋升甫等三人逃往高丽以及归还本国的情况。“牒”既是外交文书,也可作为宋与高丽国内的官府文书使用。“牒”是当时东亚各国普遍使用的一种外交文书,但流传甚少。这件文书虽是二手资料,但其文书构造形式非常完备,因此是研究当时文书制度的宝贵资料。通过对这一文书的研究,不但可以了解当时东亚各国所使用的牒的文书形式,还可以考察宋与高丽间投归人和飘海人的接纳、遣返以及海商等诸问题。  相似文献   

7.
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第六册(1979年人民版),在叙述西夏李继迁的继承人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认为是李德昭。第三章(专述辽史的一章)第二节六八页:“一○○三年,继迁死,于德昭继立,辽封德昭为西平王(夏以灵州为西平府)后又册封夏国王”。 其二,认为是李德明。第四章(专述西夏史的一章)第一节一四九页:“一○○四年,继迁死,子德明继立,向辽朝报哀。辽朝封德明为西平王。……一○○六年,遣使封授德明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 这两则文字,虽说继迁死亡的年代、继迁继立者的姓名都有差异,但显然指的是同一件  相似文献   

8.
唐与新罗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与新罗的关系在唐朝对外关系中地位突出,然迄今尚未见专文论述。本文拟作些探讨,以求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重视。 §1 唐王朝处理与新罗关系的政治策略 1.1 由持平到扶植新罗抑攘高丽和百济 隋唐时期,高丽、百济、新罗,在今朝鲜半岛鼎足相对。其中新罗一向同中原王朝保持友好往来,接受汉民族文化较早,号称“君子之国”。李渊建唐伊始,为创造休养生息的安定环境,冀求高丽、百济和新罗三国能“永敦邻好,各保疆场”(《旧唐书》卷199《高丽传》),並倾心于唐,便在此三国间采取了不偏不倚的政治策略。武德七年(624年)二月,分别册封高丽王建武为辽东郡王,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新罗王金真平为乐浪郡王。  相似文献   

9.
王融《上疏请给虏书》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齐书》卷47《王融传》载齐武帝永明中,北魏遣使向南齐求书,结果“朝议欲不与”。王融上疏力主赐给。此疏严可均收入《全齐文》,题为《上疏请给虏书》,今仍其名。下面就有关此疏的几个问题略作考析。(一)关于北魏遣使求书的时间《王融传》中未记载北魏遣使求书的具体年代,他书亦不见载。本传记融“上疏请给虏书”事后,接着是“永明末”奉齐武帝命主持《汉武北伐  相似文献   

10.
五代十国的动荡,使交趾获得了摆脱中国千余年郡县统治的机会.丁部领于公元968年建立了大瞿越国.北宋早期,越南经历丁朝、黎朝和李朝三个朝代的更替.在越南王朝的更迭过程中,宋朝统治者不断调整对越政策.宋朝这种变化集中反映在作为宗藩关系核心内容的册封和朝贡两个方面在属于政治范畴的册封上,宋朝对越南统治者尤其是新篡立王朝统治者的请封经历了由不愿接受到被迫接受再到主动接受的动态过程;而在对待属于经济范畴的朝贡时,宋朝对越方的积极朝贡反而出现了由欣然接受到不胜其烦再到屡屡"却贡"的过程.在对待越南请封和朝贡问题上,宋朝完全相反的态度变化,恰恰反映出宋朝处理宗藩关系的理性转变.随着重新将越南置于郡县统治这一理想的破灭,宋朝逐步转向采取和平务实的政策,从而保证了宋越关系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宋体四六自成立之后就形成两个风格不同的流派,分别以王安石和苏轼为代表。两宋之际的汪藻等四六文名家,一方面取法本朝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融汇两派之优长,创作出既典雅工致又明白畅达的四六文,使欧阳修等人变唐体为宋体的骈文革新最终完成;另一方面,远师唐代陆贽之风,融至诚于骈俪之中,变应用公文为经世之文。这些使两宋之际的四六文继北宋中期欧、苏之后,成为宋体四六的又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12.
论宋代辞赋     
文章就宋赋的地位、宋人的辞赋观、宋代辞赋诸体,宋代辞赋的艺术风格及其演变过程等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3.
赋是一种兼有韵文和骈文特色的文体,宋代赋的创作很兴盛。此外,古代的书目里赋不是单收在集部中的。以宋代书目中著录的赋为研究案例,讨论宋代赋的创作和古代书目赋著录的情况。发现宋赋的题材扩大体现了宋代各类学科各种知识的交叉影响,为我们展示了宋人文学创作的一幅画卷。  相似文献   

14.
宋代中国在军事技术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由于宋朝政府推行“崇文抑武”,军事人才遭受不正常压制,使宋代武装力量并没能在技术上取得战略优势。不过在军事训练层面的详细规制与创新,保证了宋军战斗力,在抵御外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今天的国防建设也有很深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宋代说话人的底本,不能对等宋代说话资料里称的“话本”,其不一定是用白话写作的,也不是现在所谓的话本小说,更不是白话小说的雏形。根据《醉翁谈录》里的论述和《绿窗新话》的例子,可以确信宋代说话人的底本有两种:一是前人或当代人收集的小说集《太平广记》或者是史书《资治通鉴》等;二是说话人根据说话的需要自己编订的故事集如《绿窗新话》等。认为话本小说(或者直接称之为话本,指短篇白话小说)等同于底本,甚至把“三言”里的部分通俗小说认作是宋代话本(宋代的白话小说)乃至是宋代说话底本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根据《醉翁谈录》和《绿窗新话》里的文言故事,可以看出这些故事就是说话人底本,从而可以推测宋代说话人的底本基本是用文言写作的。  相似文献   

16.
北宋宋构宋京父子是四川文化史上有影响的人物 ,但现存有关文献的记载阙略 ,此次墓志的发掘 ,弥补了史料典籍的不足 ,并加深了对宋代四川文化史乃至文学、史学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自近代以来,由日本学者构筑的唐宋变革论体系,伴随时代的发展与新的知识资源的扩充,呈现出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本文旨在揭示这一演化的历史过程,尝试着分析这一过程变动发展的原因,并由此作出区别于以往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两宋三百二十年间科学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中数学所取得的成就尤其突出。数学成绩的取得是与两宋的数学教育发展密不可分的,而数学教育的发展则是与当时的政府政策、文化科技、社会经济活动等因素息息相关的。窥一斑而知全豹,由数学兴衰的原因大致可知科技兴衰的原因,探究数学教育在两宋兴衰的原因,对今后数学教育与科技教育发展的作用是...  相似文献   

19.
文书档案保密制度作为保密制度中的一种,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宋朝所处的特殊环境更是加强了宋朝统治者对文书档案尤其是军事文书档案的保密。宋朝统治者在吸取以往朝代文书档案保密制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创立了许多新的保密方法和保密制度。这些诸如传递军事机密文书所用的“字验法”及保密奖惩制度等新的方法和制度,不但对当时宋朝的保密工作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以后各朝乃至当今的保密工作都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两宋饮茶风俗与茶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饮茶风俗始于唐而盛于宋。宋代饮茶作为一种“客礼”仪制,渗透到了社会各阶层。围绕该“客礼”,引发出多种风俗行为,词人创作茶词,歌妓歌以侑茶,便是一个突出的表现。茶词与其他众多的酒词、应歌词、节序词和寿词一样,具有社交、娱乐和抒情三种功能。茶词的创作是一种词学现象,同时也成了宋代多姿多态的茶礼茶俗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了“茶文化”的表现形态与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