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内生型低收入群体受其收入制约,无力承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住房成本,只能依赖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政府在这方面的职责包括相关立法工作、确定保障目标、制定建设计划、提供保障性住房的实物供给或货币补贴、保障房的监管等。但目前,政府存在着对社会保障的认识有偏差、廉租房制度有缺陷、棚户区改造责任不到位等问题。因此,政府需要转变执政观念、明确职责,完善廉租房制度,加快棚户区改造进程。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沈阳市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现阶段沈阳市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拓宽筹资渠道,加大保障性住房投资;扩大保障性住房房源:保障性住房配售过程透明化;提高经济适用住房政府补贴;进一步落实保障性住房准入和退出管理制度等完善沈阳市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政府定位、资金来源、住房补贴、法律体系、保障体系以及准入退出制度六个方面,介绍了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构建住房保障制度的经验.针对我国保障性住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措施:主要有选择适合的住房保障模式、健全住房保障法律体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拓宽融资渠道、注重住房保障的层次性等.  相似文献   

4.
住房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民生问题,低收入者福利性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中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提出了住房弱势群体的认定,分析了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发展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已有经验和我国国情实际,从立法、住房保障资金的来源渠道、保障性住房管理和实施机构、住房保障对象、保障性住房供给渠道等方面提出了住房弱势群体住房保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着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融资渠道不畅、社会资本参与水平偏低等问题。面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融资困境,政府应从健全住房保障的法律体系、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完善公积金制度出发,促进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  相似文献   

6.
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发展可持续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住宅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日渐成为国家住房政策的重点。笔者界定了保障性住房的概念,分析了保障性住房的特点,梳理了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意图,并借鉴国外住房保障模式的成熟经验,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了探讨,以探索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住房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学者很早就对住房空置和保障性住房分别进行了研究,随着十二五期间保障房的"井喷式"供给,对保障性住房空置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表现为:从保障性住房空置的原因看,强调保障性住房制度层面的缺失和保障性住房缺乏建设前期调研以及选址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保障性住房空置的解决对策看,主要从完善立法和制度层面规范保障性住房,同时注重保障性住房的选址和布局。未来的研究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要制定科学的保障性住房空置率统计计算方法,借鉴商品房空置率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经验对保障性住房空置的原因和对策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保障性住房的价格经济规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城市多层次住房供给体系尚未健全,保障性住房由于存在保障制度缺失与管理不到住等问题,导致供给相对不足,供给结构矛盾突出。解决保障性住房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保障房价格和租赁价格的确定,政府必须从受患者的收入和保障房的成本角度对其进行经济规制,才能真正起到保障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赵鉴 《调研世界》2011,(9):63-65
通过对住房保障制度相当完善的美国、德国和新加坡分析,借鉴其在住房保障方面的制度安排及政府主导地位、法规健全、政策倾斜、金融支撑、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构建了完备的住房保障体系。这为上海贯彻落实"三个为主"原则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启示,政府职能地位、法规政策协调,促进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健全。  相似文献   

10.
住房保障模式经济效应考查——基于住房过滤模型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住房保障模式大致可分为实物补贴与货币补贴两种.基于住房过滤模型对两种住房保障模式进行的分析表明,实物补贴模式相对于货币补贴模式来说具有很多缺点.该模式会降低存量房利用率、增加政府负担、阻碍退出机制的建立并冲击房地产市场.因此,应按照家庭的收入情况等因素,将低收入家庭划分为不同的保障层次,发放不同金额的补贴,即实施住房货币化梯度补贴方案.在实施这一保障方案过程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增加存量住房供给,尤其是低端住房供给;二是大力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业;三是加快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