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80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氟伐他汀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最大面积,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0.3%,对照组为35.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能显著减轻或稳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卒中再发,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老年急性梗死患者84例,分别采用氯吡格雷(对照组)和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观察组)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在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14.6±3.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7.5±3.9分),BI指数(63.8±6.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5.4±7.3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过3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可有效缓解患者脑部缺血缺氧状态,有利于控制神经功能持续受损并促进其康复,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1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8)和对照组(n=58),两组患者均进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常规药物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服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指标,hs-CRP,LVEF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C 5.0±0.7mmol/L,TG 2.6±0.4mmol/L,LDL-C 3.3±0.4mmol/L,HDL-C 2.4±0.6mmol/L,hs-CRP 5.7±0.6mg/L,LVEF 54.9±2.9%,总有效率96.6%。对照组TC 4.3±0.5mmol/L,TG 1.7±0.8mmol/L,LDL-C 2.7±0.3mmol/L,HDL-C 1.6±0.7mmol/L,hs-CRP 5.0±0.5mg/L,LVEF(59.2±5.5)%,总有效率为82.8%。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于阿托伐他汀来说,瑞舒伐他汀能够更有效地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指标、心脏功能,临床疗效更优,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替格瑞洛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凝血功能、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97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研究组给予替格瑞洛。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1个月后凝血酶时间(TT)延长,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RAP)降低,血小板抑制率(IPA)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髓过氧化酶(MP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明显升高,但研究组降低、升高幅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替格瑞洛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功能,缓解氧化应激损伤,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效果优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3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常规使用阿托伐他汀10mg/d;B组为使用强化剂量的阿托伐他汀20mg/d;稳定型心绞痛的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ACS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测定血清hs-CRP和血脂水平。结果①ACS患者的血清hs-CRP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的冠心病患者(P<0.05)。②10mg/d和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2周后血清hs-CRP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1),而以20mg/d阿托伐他汀组作用更明显。③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CS患者血清hs-CRP与血脂水平不相关。结论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增高,早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降低ACS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阿托伐他汀的抗炎作用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早期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可能使ACS患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 GA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一氧化氮(N0)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6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CAS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连续服用2个月后检测血清HCY、血浆NO水平的变化;采用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测量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结果 CAS患者治疗前血清HCY水平、IM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NO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HCY水平及IM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NO水平升高.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CAS患者血清HCY水平,升高血浆NO水平并能减轻CAS患者IMT.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全面收集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按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的方法进行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个研究,合计1944例患者。经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观察组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3.20,95%CI 2.32~4.42),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OR=-3.86,95%CI-5.16~-2.56),观察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OR=12.61,95%CI 8.58~16.64),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较高(OR=4.67,95%CI-7.89~-1.4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1,95%CI 0.74~2.31)。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能有效改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老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给予门冬胰岛素常规降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测定颈动脉IMT的变化,并抽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Hcy、肌酐、尿素氮等,并计算肾小球滤过率。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都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IMT,Hcy,TC,TG和LDL水平明显下降(P0.05),肾小球滤过率治疗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除糖化血红蛋白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老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Hcy水平,并能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高胆固醇饮食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细胞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9(Caspase-9)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及血脂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养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24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普通饲料)、模型组8只(普通饲料+2%胆固醇)、治疗组8只[普通饲料+2%胆固醇+瑞舒伐他汀0.1mg/(kg·d)],12周后处死。结果模型组、治疗组血清TC、TG、LDL-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病理结果显示:治疗组光镜下见斑块明显减小,血管内膜斑块细胞数减少、纤维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Caspase-9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CNA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明显调整脂质代谢,并可通过增强Caspase-9蛋白表达,诱导动脉粥样斑块内细胞的凋亡;下调PCNA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增殖,抑制动脉粥样斑块发展、稳定斑块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达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老年冠心病患者经过4周饮食控制期后符合LDL-C>3.64mmol/L(140mg/dl)和/或TC>5.72mmol/L(220mg/dl)、TG≤4.52mmol/L(400mg/dl)者6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接受瑞舒伐他汀10mg/d治疗,对照组(32例)接受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共治疗8周。结果 8周后治疗组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8.1%vs65.6%P<0.01),与对照组相比,10mg瑞舒伐他汀组更多患者TC和LDL-C达到2003年目标值,分别为(62.5%vs46.9%P<0.01)(65.6%vs50.5%P<0.01)。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浆LDL-C水平较阿托伐他汀组明显下降(40.3%vs32.7%P<0.05),TC组也明显下降(33.1%vs25.7%P<0.05)。两组降低TG的幅度近似,没有显著差异。瑞舒伐他汀组HDL-C水平较基线轻微升高,而阿托伐他汀无升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对两种药物均能很好耐受,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10mg/d较阿托伐他汀10mg/d更有助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尽快达到目标值,且可以产生更大程度的LDL-C下降,二者安全性相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探头观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高频超声对125例脑梗死患者,观察其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的情况。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存在同侧相关性,软斑、混合斑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较硬斑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多(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性状与脑梗死的发生及预后有密切关系,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压、血脂、动脉硬化指数(ASI)及血纤维蛋白原(FIB)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期间14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IMT增厚组(61例)、动脉斑块组(47例)及正常组(22例)。观察3组患者的血压、血脂、ASI、FBI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TC、LDL-C、ASI及FIB在动脉斑块组、IMT增厚组及正常组中逐渐下降,HDL-C在3组中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的TC、LDL-C、ASI及FIB随着颈动脉IMT的增加及斑块形成而上升,HDL-C则随之下降,这些因子可作为判定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产前凝血功能的检测与分析,探索中晚期孕妇凝血四项指标变化情况,为防止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产后大出血或血栓的形成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法国STAGO COMPAC全自动凝血仪检测398例中晚期孕妇及120名健康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中晚期孕妇的PT,TT都明显降低,FIB明显升高,而APTT则无明显改变。结论中晚期孕妇凝血功能有增强的趋势,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产后快速有效止血。产前凝血功能的检测,在临床方面,对预防产科并发症(如:DIC)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CI)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0例ATCI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和3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HGF水平。结果ATCI患者急性期血清HG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在恢复期的ATCI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GF水平作为神经营养因子参与了ATCI患者脑梗死后脑损伤的修复,此外它反映了ATCI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CD与SPECT在老年人脑梗死中临床特点,缺血改变,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212例分为无症状脑梗死(SCI)及有症状及脑梗死(CI),二者在TCD与SPETC中缺血的阳性率,MRI分度的轻重与TCD和SPETC中缺血的阳性的关系。结果二者中TCD检出缺血阳性率高于SPECT,而有症状组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P〈0.05)。TCD表现有缺血的患者中仅40%在SPECT上有缺血表现。两种方法的阳性率与MRI上反应的病情轻重呈正比。TCD和SPETC均能反应病情的轻重。TCD敏感性高于SPECT,特异性低于SPECT。结论SCI组在TCD及SPECT上仅有少数表现出缺血,而CI组中缺血的程度及范围均明显高于SCI组。MRI用于诊断。TCD用于初诊,价廉,方便。SPETC可明确梗死后缺血的轻重及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踝臂指数(ABI)的关系。方法1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高血压组,13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行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踝臂指数(ABI)的测定。结果①高血压NIMT大于对照组(P〈0.05),ABI小于对照组(P〈0.01)。(参高血压组IMT与ABI呈负相关(R〈0.01),对照组二者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ABI可作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适合作为高血压人群常规筛查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斑块形成与高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49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并与高血压分级、病程、脉压、年龄、性别、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另选253例同期住院的无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行相关指标检测及统计学分析;并对412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采用个体化降压治疗、强化调脂治疗。随访一年,观察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变化情况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压分级程度、收缩压、脉压高血压病程呈正相关,与TC、LDL—C、UA、CRP、FBG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均有关,高血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发病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强化降压调脂及综合性干预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减轻,临床冠心病发病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率及再次入院率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发生、发展与高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密切关系,早期强化降压调脂治疗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综合性干预治疗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三七三醇皂苷(PTS)、胞二磷胆碱(CDP-c)联用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作短暂性(90min)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PTS、CDP-c单用及联用7d后,大鼠脑梗死体积、caspase-3表达及凋亡细胞数。结果和对照组相比,PTS组、CDP-c组及两药联用组脑梗死体积较小,caspase-3表达、凋亡细胞数均较少,并有统计学意义。两药联用组和PTS组、CDP-c组相比,脑梗死体积较小、caspase-3表达、凋亡细胞数较少(P<0.05)。PTS组和CDP-c组相比各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TS和CDP-c单用对短暂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PTS与CDP-c联用对短暂性局造脑缺血/再灌注的神经保护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As)程度的关系,探讨Hcy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8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以血管超声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按照颈动脉斑块大小分为A、B两组;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纤维蛋白原、叶酸、VitB12及Hcy水平,对Hcy水平与CAAs、叶酸、VitB12及其他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随着CAAs程度的加重,Hcy水平升高,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统计学分析表明Hcy与叶酸、VitB12水平呈负相关(P〈0.05),叶酸、VitB12水平随CCAs的加重而降低。结论高Hcy血症是CAAs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