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已故著名词学大师唐圭津先生经多年辛勤耕耘编成的《全宋词》,自1940年初版问世以后,就得到词学界的一致好评。建国以后,又经过唐先生悉心修订,于1965年重新出版,为推动我国的词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后,不少学者对《全宋词》又作了许多补充、修订工作,如孔凡礼先生从《诗渊》中辑出新版《全宋词》中未载录的宋词四百多首,汇集成《全宋词补辑》一书(中华书局,1981年)。最近,方建新先生又对《全宋词》词人小传中的疏误作了订正,撰有《(全宋词)小传订误》一文(刊于中华书局《文史》四十辑)。笔者在查阅对照了有关文文…  相似文献   

2.
由于种种原因,金元文学研究在学界一直处于比较冷落的境地,至于金元时期的道教文学研究因其涉及宗教,问津者就越发寥寥。事实上金元道教文学却自有它特殊的存在价值和文学史意义。鲁迅先生就曾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致许寿裳》)而在《全金元词》中,道教词人所写的词竞也占了总数的将近一半。由此看来,对于金元道教文学(尤其是词)的研究,乃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尤其是词史)“绕不过去”的难题,需要有志者敢于前去探求和开掘。  相似文献   

3.
李唐一代,下逮五季,乃我国古代文章之全盛期,清修《全唐文》为之渊薮,并为一代文章勒为文献全帙之朔也。《全唐文》之前,《文馆词林》甄录仅及唐初,《文苑英华》取材丰矣,而与《文馆词林》俱诗文两收,非专属文章之总汇也。清内府本《唐文》一百六十册,《全唐文》底本取此,而辑自《文苑英华》、《古文苑》、《永乐大典》及取给于金石碑版者不在内也。《全唐文》所收,其年代几及三百载,作者三千零三十五家,为文二万零二十五篇,益以光绪年间陆心源补辑之《唐文拾遗》、《唐文续拾》所收七百七十七家之文二千八百七十一篇,去其重,总为三千五百一十六人,二万二千八百九十六篇,夥  相似文献   

4.
李裕民先生的《〈全宋诗〉补》(上、下)为近年来宋诗辑补方面的重要论文,本文对该文所补诗作进行了查考,发现有将唐诗以及金元明诗辑入的情况,也有《全宋诗》已收而重辑的情况,另有几首诗所辑不误但可据其他文献补全,这些说明《全宋诗》的辑补工作难度甚大,需要审慎对待。本文可为《全宋诗补编》的编纂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5.
序与前言一组钱仲联《全明词》序断代词作,勒成全集,于亡友唐圭璋先生之《全宋词》,《全金元词》继之。他家踵武,则先后有《唐五代词》、《全明词》、《全清词》之纂,而后历代词作之渊海始备。然其间编者之为力有难易焉,《全宋词》筚路开山之功不待言,然在此之前,...  相似文献   

6.
《全唐诗外编》(中华书局出版)所收《补全唐诗》,由已故著名敦煌学家王重民先生从浩如烟海的敦煌遗书中爬梳辑录而成,又经王仲闻、俞平伯、刘盼遂等先生校阅。《中华文史论丛》一九八一年第四辑所载《补全唐诗拾遗》,由王重民辑录、刘修业整理,采取了王尧的研究成果,并经阴法鲁先生等校阅,内容的完备与校勘的精审,较之《全唐诗外编》  相似文献   

7.
清代学者陈澧学问渊博,著述繁多。平生专力治经,融汉宋门户之见,卓有创获。所著《东塾读书记》乃惮毕生精力所寄,蔚为巨著,诗词特其绪余耳。而诗不肯存稿,致多散伕。今所传《东塾先生遗诗》一卷,乃其门人汪兆声从陈澧为人书箑幅及时人传钞者搜集而成。嗣又经汪宗衍先生搜逸网遗,于一九七二年辑刊《陈东塾先生诗词》(续补本)。诗词略有增收。然沧海遗珠,仍所多有。我校图书馆珍藏之陈氏手迹诗稿多纸,即为汪氏续补本所未及收录。零縑碎璧,殊足珍重,爰为辑述,籍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8.
卢靖、卢弼兄弟辑录《四库全书总目》中有关湖北先贤之作而成《四库湖北先正遗书提要》四卷。然其并非仅仅钞录,还于每书下罗列众多版本以补《四库全书总目》之缺,又对所辑提要内容进行了考辨,以纠《四库全书总目》之误。文章阐述了该书的编纂缘起、编纂经过,揭示了其所具有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21,41(1):52-58
汪照是乾隆时博学名儒,陈鸿森先生判定其生卒年,依据的是王鸣韶《鹤溪文稿·少山汪先生哀词》。《鹤溪文稿》稿本上有汪照评语题记,看似与稿本收录《少山汪先生哀词》矛盾,实则不然,汪照所评乃第一次结集本,王鸣韶收录《少山汪先生哀词》则在临终前第二次结集时。汪照少工诗词,后究经义,著有《三家诗义证》《大戴礼记注补》;又重编纂,与姚埙合编《宋诗略》,辅佐王昶纂《金石萃编》,手抄《崇文总目》。文章首次梳理出了汪照的特色文献观,即以实用和事功为初心,传世文献之外兼用金石且重辑佚,颇有"二重证据法"之先见和"传世文献、出土文献、辑佚文献三驾马车并行"之卓识,在拓宽乾嘉学术的研究对象、加深对乾嘉学者整体生活空间的认识方面具有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于1985年初完成《全唐诗续拾》初稿后,即转而着手于唐文的补辑,并于次年获得中华书局编辑部的支持。至1991年11月完成全书,凡得唐文5850余篇(包括仅存残句者),作者1800多人,编为《全唐文补编》160卷。一《全唐文》是怎样编成的,当时利用了哪些典籍,编纂质量如何,加上陆心源所补,唐文还有多少孑遗,这些问题在我补辑唐文之初曾反复考虑过。现在已经知道,《全唐文》是以内府所藏《全唐文》为基础编成的。这部旧本《唐文》今存与  相似文献   

11.
晚清以来,直至20世纪前半期,词学研究的前辈大家们在词学文献的整理、校勘、辑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刘毓盘所著《唐五代宋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辑》出版,凡六十种,多为辑本。可以说开始了专门的词集辑佚补遗工作,虽时人对其评价褒贬不一,但其辑佚方面的功夫和为此所做的努力确是极其可贵的。  相似文献   

12.
《画禅室随笔》四卷,大魁堂本题梁改亭鉴定,前有方拱乾序云:“随笔者,董玄宰先生所著,皆小品也。杨子无补诠之而另为一书,其旨终于禅悦,而发端于论书”。梁穆康熙庚子序云:“予家向藏《画禅室随笔》二帙,系杨子无补所辑。其中详言书画之旨,而归其要曰用笔、运墨”,开卷题“华亭董其昌著,长洲杨补编次,吴趋陈王宾校订”,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实公元一七二○年,  相似文献   

13.
姜夔卒年考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死后不久,他的门人张辑曾撰《白石小传》,惜在明初失传。传世最早的姜夔传记,系明初洪武年间人张羽根据姜夔八世孙福四所辑遗事写成的《白石道人传》。清代以来,研究姜夔生平的学者甚多,所撰补传、年谱有十多种。多方努力,集腋成裘,姜夔生平事迹已渐昭明。夏承焘先生《白石道人行实考》(收入《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其中《系年》及《生卒考》,又载《唐宋词人年谱》,文字略异),为这一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近世以来,《竹书纪年》的整理,继朱右曾,王国维之后,仅出现过范祥雍的《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以下简称《订补》)和方诗铭、王修龄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以下简称《辑证》)两种。最近又读到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民先生等所著《古本竹书纪年译注》(以下简称《译注》),颇多感慨。《竹书纪年》本称《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历述五帝、夏、殷、  相似文献   

15.
晚清民国时期,存在过一个以词坛名家陈曾寿为核心的湖北蕲水陈氏词学家族,其成员至少还包括陈氏从伯父恩澍、师关棠、次子邦直、从子邦武及婿周伟等五人。《烟沽渔唱》是民国遗民词社"须社"唱酬所结之集,载陈曾寿词十五首,其中有六首为张寅彭、王培军校点本《苍虬阁诗集》所未录,另九首未为《苍虬阁诗集》所取校,兹为补遗、补校,并对《苍虬阁诗外集》辑补自《采风录》的一首《六丑》略事辨正。陈恩澍、周伟二人词,最早似亦仅见载于《烟沽渔唱》,今一并辑出。  相似文献   

16.
三、先生前后二期诗作之简介至于先生之诗作,则可以分别为前后二期言之.前期之作,自以收入于《苦水诗存》中之八十四首为代表,后期之作则未曾加以收编,今所辑录,乃仅就先生当日在课堂中所偶然引举之作品,以及先生致友人及学生之书信中之所写作者抄存所得,约计共有一百首左右.先生自己对早期之诗作颇不满意,在其《苦水诗存》之《自叙》中,先生曾自云“余之不能诗,自知甚审,友人亦多以余诗不如词为言.”且曾引述其稚弟六吉之语,以为所作诗“未能跳出前人窠臼”.盖先生之词作无论在修辞及意境方面,皆极富于开拓创新之精神,充满活泼之生命感,而先生早期之诗作则往往不免有两种缺憾:或者过于用心着力有意模仿古人而少生动之气韵,或者虽有生动之气韵而又往往失之靡弱有近于词之处.如其《夜读山谷诗》一首七律之中二联;“江南塞北同一月,万古千秋只此身.试遣泥牛入大海,从知野马是微尘”,即为有心模拟江西特派之作品,可为前一类之代表;又如其《从今》一首七律之颈联:“逝水诏诏非去日.横空冉冉爱痴云” 一句.清新婉丽气韵生动,然而却不免稍嫌磨弱,可以为后  相似文献   

17.
《江西大学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一期上、刊载《<宋史>张云、陈龙复、张镗传资料辑补》一文,拜读之余,尚感不足,又辑得传记史料六则,不避“续貂”之嫌,钞录于下,公诸同好,以供釆择。  相似文献   

18.
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收录北朝文章49篇,其文献史料价值主要有三:其一,补严氏《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所未辑;其二,补足严氏所收残章断句之篇;其三,与严氏所辑之文互为校勘。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所存高允《南巡颂》,魏收《兖州都督胡延碑铭》(并序)与《征南将军和安碑铭》(并序)等“颂”“碑”之文,更是北朝重要文人的散佚作品,可填补北朝文学研究的资料空白。其完整的文本形态与丰富的文学表现是进一步探讨北朝文体演进与文学态势的基础。而大量的北朝公文资料不仅有助于明确北朝诸历史事实,还可推进并还原北朝公牍文的发展脉络,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全清词·顺康卷》前5册漏收词补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清词.顺康卷》前5册应收而未收之词甚巨。漏收的主要原因有:搜罗词别集不全,取校词别集版本不广,搜采诗文别集未尽,辑录明清词选疏忽。该文据有关明清词别集和词选,辑补遗漏之词作目录1625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号称难读而又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管子》作了较细的校补工作,约70条。此为“再补”篇,《〈管子〉校释补》一作发表于《文史》第32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