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三个半月以后的1932年1月7日,美国政府发表了“不承认主义”。“不承认主义”究竟是不承认,还是承认了日本侵略所造成的既成事实,学术界对此很有争论,但“不承认主义”是否承认了日本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这一简单事实,却似乎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不承认主义”没有阻挡住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独占,它的失败是否就能证明这只是它对日本的妥协抑或绥靖;“不承认主义”是美国对中日两国的表态,那么,它对中国的意图又是什么?本文试图结合“不承认主义”和美国制订“不承认主义”的过程,对上述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不承认主义”承认了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合理性”“九·一八”事变以后的一个阶段,美国事实上默认了日本的行动。随着日本侵略步伐的加快,美国逐渐对日不满,但它对日本的不满并不是出于对中国的同情,“不承认主义”并没承认日本的行为是对中国的侵略。  相似文献   

2.
一三十年代中,由于英法等西方帝国主义推行绥靖政策,使人类蒙受或提早蒙受了空前的战争浩劫,因而绥靖政策在历史上受到了普遍的抨击,这是罪有应得.但对绥靖政策何时产生、怎样发展及其结束的讨论,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常见一些论文、专著与教科书将绥靖政策的起点定在凡尔赛和约、道威斯计划或洛迦诺公约签订之时,我个人认为实在为时过早.构成绥靖政策的要素,不仅要有绥靖者、牺牲者,而且还有一个对谁奉行绥靖——即绥靖对象.历史上西方的绥靖对象主要是希特勒德国.但在签定上述  相似文献   

3.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入侵中国东北,猛烈地冲击了华盛顿体系所维系的有利于美国的远东秩序,但胡佛政府不敢正面与之对抗,却令史汀生宣布“不承认主义,”对日本的违约行动及其所造成的既成事实不予承认。这是一种非军事干涉行为。实质上就是一种既不援华也不制日的绥靖政策。罗斯福上台以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日实施了防范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阐述“七七事变”后美国的远东政策及其原因。“七七事变”是“九一八事变”的继续和发展。“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承认主义,其实质是不干涉主义。“七七事变”后,由于美国的在华利益进一步受到损害,美国的远东政策开始有所改变,但不是根本的变化,绥靖仍占主导方面。主要原因是:美日之间密切的经济关系,使处于危机中的美国还有必要同日本维持贸易往来,暂缓它们之间日益激化的矛盾;军事力量的不足,美国需要时间从战略、策略、军事上作充分的准备;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的制肘;企图“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30年代英法对德绥靖政策失败后,"慕尼黑类比"随之盛行并流毒至今。这种盲目排斥一切妥协、鼓吹遏制和预防性战争的论调,多次影响了美国外交决策和对外关系。"慕尼黑类比"的依据是所有绥靖政策都必将失败,然而近年来很多西方学者对此提出批驳质疑,强调绥靖政策在历史上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本文指出,尽管慕尼黑事件证明了错误运用绥靖政策会带来严重的危害,但绥靖也不乏成功的先例。成功的绥靖政策不仅能够化解短期冲突、保留权力并转嫁威胁,还能从长远角度塑造一种非对抗性的国家关系。因此,对绥靖政策应做具体分析,"慕尼黑类比"根据一个失败案例否定所有绥靖政策,这种以偏盖全的错误做法损害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最后本文认为恰当的国际体系安排、长远的战略眼光是绥靖政策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自七十年代西方经济陷入“滞胀”困境以来,西方经济学面临着“第二次危机”,人们纷纷把“滞胀”的原因归结为凯恩斯主义财政金融政策的破产。它的宏观经济政策在国内已经失灵,已为大多数人所承认。但近年来,国际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十分流行,甚至一些非凯恩斯主义者对其政策主张也不同程度地予以承认。在我国,对其“理论”尚无系统的介绍和评论,本人拟对其主张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7.
英国绥靖政策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绥靖政策的经济根源尹明明关于二战前英国的绥靖政策,论者大多将责任归咎于张伯仑的软弱、轻信。本文运用不少材料论证了英国绥靖政策产生的主要根源是英国经济实力的衰退、无力进行实际的战争准备,为保住既得利益,只好过分倚重外交途径。在现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1949年美国关于承认新中国问题“共同阵线”政策,包括其内容、本质、出台背景、执行情况和失败原因。认为美国在1949年企图联合西方国家采取国际行动,以“承认”问题为杠杆,向新中国施压,迫使新中国调整内政外交,其本质与不承认新中国无异;此政策始作涌者是司徒雷登,自1949年5月6日开始推行到年底失败,共历时8个月;“共同阵线”政策之所以失败,一是美国的盟国不合作,二是中共外交起了分化作用,三是美国政策有诸多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9.
[摘要]针对当前一些政治家和学者把欧洲福利国家所面临的困境归咎于处理移民问题的多元文化政策的现象,本文从介绍欧洲福利国家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及其“反弹”入手,对“国家用于‘承认’的资源挤占了用于‘再分配’的资源”、“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威胁了福利国家赖以存在的社会信任和社会团结”、“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过分强调文化不平等,而忽略了经济不平等、政治不平等等其他方面的不平等”等方面的质疑进行反驳,进而得出“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和欧洲福利国家困境之间并不具有直接相关性”的结论。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与欧洲福利国家的关系受到国家建构能力、超国家理念、“文明冲突论”的陈见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学术界,斯大林主义一词所具有的形象,通常是由极权主义模式的持久影响所造成的形象,也就是一种有种种历史分界线的极权主义形象。象美国学者在50年代所断定的极权主义概念不承认斯大林主义所特有的任何根本内涵,因为他们认为斯大林的统治不过是列宁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一种必然产物——的确是其继续和实现。此外,极权主义模式几乎不允许在领袖去世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执行“扶德抑法”的均势政策,使德国的经济、军事力量迅速强大起来,很快超过了英国。在这种形势下,英国为了避免被德国吞并,同时利用德国去攻打苏联,以期坐收渔人之利,便由均势政策转变为纵容德国侵政扩张的绥靖政策。其结果给欧洲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也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绥靖政策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2.
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的苏菲主义思想是莱辛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在不同的语境中苏菲主义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本文涉及到苏菲主义的内涵,哲学与宗教的区别;讨论了伊德里斯·沙赫与苏菲主义的关系,西方新苏菲主义与伊斯兰教的苏菲主义的区别;最后,驳斥了苏枕的“苏菲主义推崇众人皆信教,它完全排斥理性、否定国家形式”的说法。莱辛接受的苏菲主义是西方语境下的苏菲主义,它既是一种知识又是一种看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导致英国对德绥靖政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历史因素的影响也极为重要。从历史渊源来看,绥靖政策很大程度上是英国与中欧国家合作以维持欧洲均势的传统政策的回归和继续。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1931—1937年苏联远东政策的形成原因和发展概况,强调这一政策是苏联为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的世界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苏联对日缓和外交方针在其远东政策中居于中心地位,而决不同于西方大国之绥靖政策;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到“七·七”事变前夕,远东初步形成了中苏合作抗日的新格局;苏联为建立远东集体安全制度作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美国消极态度的决定性影响而终于失败;苏联远东政策与外交属于避战自保和反法西斯性质,但其成就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5.
查尔斯·泰勒是当代西方共同体主义政治哲学的代表人物。泰勒的共同体概念是对近代以来共同体意义失落的忧思,是对文化多元主义时代之承认要求的高度关注,是对人类和谐政治生活的积极筹划。对泰勒的共同体概念进行生存论考察有助于我们反省日益原子化的现代生活以在理性而冷静的践行中走向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1949年美国关于承认新中国问题“共同阵线”政策,包括其内容、本质、出台背景、执行情况和失败原因。认为美国在1949年企图联合西方国家采取国际行动,以“承认”问题为杠杆,向新中国施压,迫使新中国调整内政外交,其本质与不承认新中国无异;此政策始作俑者是司徒雷登,自1949年5月6日开始推行到年底失败,共历时8个月;“共同阵线”政策之所以失败,一是美国的盟国不合作,二是中共外交起了分化作用,三是美国政策有诸多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7.
武汉抗战:1938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把握世界历史整体性的需要出发而研究历史运动的中心,论述了武汉抗战是中国八年抗战的一段“断代史”,是在西方大国对法西斯采取了绥靖政策时捍卫世界文明而进行的孤军奋斗,是1938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心,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论述了20世纪30年代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美国对日政策由软到硬的演变过程,说明美国对日政策是绥靖与遏制相结合,其核心是避免承担义务和卷入战争。  相似文献   

19.
史学界通常认为,上世纪30年代,英法对纳粹德国的姑息是个严重的错误,这种绥靖政策成为导致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类总是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但现在和历史的某些相似之处,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患意识。当年希特勒摆脱战后束缚的教训犹在眼前,日本摆脱战后秩序的努力值得警惕,而弥漫在世界范围内的绥靖政策更应该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20.
西方行政理论发展过程中,有关公共利益研究的争议贯穿始终,学者们提出了有着较大差异的界定方式及主张。其中,宪政主义观点的共性则在于普遍承认公共行政是公共利益实现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角色与运行机制。根据其理论分析出发点的差异,可以把这一理论流派划分为描述性与规范性两种类型。不过,总体看来,宪政主义公共利益观带有很强的综合倾向,体现了行政管理领域价值追求的综合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