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四川省等西部农业大省城镇化水平较低,而其人口城镇化又远远滞后于土地城镇化进程,这是由传统的以征地为特征的政府主导型城镇化模式所决定。为了实现人口和土地城镇化均衡发展,进一步平稳、有序、公平地推进人口城镇化,必须着力构建新型城镇化模式,让农民带着财产权利有选择性地进入不同类型的城镇,同时给予农民工与本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城镇化政策。  相似文献   

2.
选择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为研究切入点来衡量河北省城镇化发展情况,研究二者协调发展状况。发现河北自2005年以来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均持续上升,从2007年起,土地城镇化指数增加速度显著快于人口城镇化指数增加速度,逐年效果积累,在2011年土地城镇化超过了人口城镇化,并对二者协调情况划分了具体的阶段和类型,分析了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的表象是城镇土地外延扩张的土地城镇化,而人口城镇化指人口在城镇的集聚水平。从我国城市发展最近十多年的历程看,城市(城镇)建成区快速增长,但城镇集聚的人口明显滞后;同样,福建省也存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现象。研究分析表明,2005至2010年福建省多数设区市存在土地城镇化速度高于人口城镇化速度现象。此外,近年福建省23个城市不同程度存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问题。最后,对福建省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就地城镇化应当说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模式,它有助于弥合城乡之间、城市之间以及城市内部发展的不均衡。在就地城镇化的多种形式中,城乡结合部的就地城镇化是比较复杂的一种类型。城乡结合部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亦城亦乡,给其就地城镇化带来了特殊的现实困境和治理难题。本文以北京高碑店村为例,着重对城乡结合部的就地城镇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就地城镇化的进程中,高碑店村“产业先行”的推进模式和“协商民主”的治理机制,让老百姓掌握了城镇化的主动权,变“被动城镇化”为“主动城镇化”,不失为城乡结合部就地城镇化的一种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增强县域经济支持能力、发挥示范镇建设带动作用、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形态以及充分重视产业园区配置,形成以就地产业发展、就近人口转移、本地就业转变为主要特征的就地城镇化格局,以小城镇以及新型农村社区为节点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成为全省城镇化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相对于中心集聚型城镇化方式,就地城镇化实现方式更有利于城镇化的均衡发展。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对于各地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就地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也需要在深化认识的前提下科学规范、搞活做实。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脱节城镇化",农民未及时转变为市民的"伪城镇化",产业与城镇不结合的"被城镇化",缺乏绿色先行的"不可持续城镇化"。当前应加快推动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不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城镇化化经历了缓慢发展与快速增长两个阶段,虽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整体上仍较为落后,其主要问题在于城镇化进程滞后、质量不高、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矛盾凸显、城乡差距依然较大,所以新型城镇化是河北省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加快新型“四化”发展;强化产业支撑,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形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式发展;提高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弥补公共服务短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创新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8.
桂西资源富集区旅游城镇化表现出外在表现形式为土地城镇化、以外来人口为主、规模偏小、开发方式粗放等特点,为促进该地区旅游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耦合,可从旅游城镇化与生态敏感区域、现代城市文化与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特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旅游发展战略与环境保护管理、能源使用与节能减排等方面构建相应的耦合机制。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进程中的大气污染问题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各界热烈探讨的议题之一。城镇化发展与大气污染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并表现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空间自回归模型(SAR)是拟合度最高的模型;人口城镇化水平与大气污染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土地城镇化则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同时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与大气污染之间呈现倒“U”型结构;适度的环境治理投资将会有效降低大气污染;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大气污染不仅具有直接影响,同时也具有间接影响,且影响力方向一致。各地区政策制定者应当以降低大气污染为目标,加强地区间联动,提倡共同治理并加紧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探究农户"就地城镇化"选择的影响因素,提出增强农户"就地城镇化"意愿的措施和建议,为推进就地城镇化提供参考。基于就地城镇化等理论,总结了农户"就地城镇化"选择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研究假设,并利用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对海盐县244个农户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制约农户"就地城镇化"选择的因素包括:社会保障、生计转型、城镇谋生能力、生活货币化、生活环境变化、原有生活方式和习惯、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补偿标准、一户一宅居住、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等;子女受教育有利于农户"就地城镇化",而户籍制度、预期经济收入、原住居民偏见与歧视、田园劳作情怀、民主政治生活权利等问题并不对农户"就地城镇化"选择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为探究就地城镇化模式,提高就地城镇化效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区域城市协同发展对于中国新型城镇化转型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DMSP、VIIRS夜间影像与城市统计数据,使用计量统计及地理空间模型,分析2000—2020年山东城市演化特征,并定量揭示了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区域城市演化强度经历波动,市区与县域呈现出协同发展态势,演化强度速率下降;城镇化减缓,高位序城市与低位序城市规模差异扩大,区域城市体系由均衡发展转向极化发展;土地城镇化增速由大于人口城镇化增速,转变为小于人口城镇化增速,人地关系协同发展显著;影响机制以市场力与行政力混合为主,外向力上升,内源力受产业调整影响下降.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7,(6):217-222
就地城镇化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形态,可以实现发展动力由"供给扩张"向"扩大内需"、投资方向由"东部大城市"向"中西部小城镇"、发展重点由"城市发展"向"城乡统筹"、发展阶段由农民非农化向农民市民化的转变。目前,我国就地城镇化时机已经成熟,城镇化发展阶段由"量的扩张"向"结构调整"、迁移主体由"青壮年劳动力"向"中老年劳动力"、发展动力由"被动型流动"向"主动型迁移"、发展方向由"东部"向"中西部"转变。大力推进就地城镇化需要强化产业支撑、积极促进稳定就业,释放改革红利、着力破解三农问题,完善城镇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8,(8):55-65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历程可分为"规模扩张"的传统城镇化阶段和"质量提升"的新型城镇化阶段。改革开放之后到十八大之前的传统城镇化,在推动城镇规模扩张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空间结构不合理、农业农村现代化滞后、土地财政快速扩张、资源低效利用与环境污染等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高效、包容、绿色的城镇化,本质是以人为核心提高城镇化质量。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在实践中取得积极进展,成为拉动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意味着农村不是城镇化规划之外的因素,而是同等重要的另一方面,城镇化与农村发展应该同步推进,而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总结欧洲发达国家在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方面的经验,考察湖南省汉寿县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发现:就地城镇化,即在新村镇经济社会融合、基础设施到位、基本公共服务健全的基础上,让短期内无法实现城镇化的约占中国总人口40%的适度集中居住在村庄的人口享受到发展福利,是城镇化与农村发展协调推进的新思路。以村镇融合为特色的就地城镇化,可以促进居民生活水平和当地经济增长,实现城镇化和农村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问题与三农问题是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关系,城镇化的推进可以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同时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又成为妨碍三农问题解决的障碍。该文指出了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着过度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和以工业化为主导三个方面的问题,分别分析了它们各自对三农问题解决的影响,指出这些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会提高农民工的城市准入门槛、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融入,也因此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设置了障碍。要解决城镇化进程中问题对三农问题的冲击,就必须在城镇化过程中适当控制大城市规模,防止因过度城镇化而给农民进城造成障碍;改革户籍制度、降低城镇准入门槛为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融入创造条件;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只有解决了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才会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16.
黄河谷地是青海省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 ,人口较为密集、资源丰富 ,城镇化建设已有一定的基础。加快黄河谷地的经济发展 ,并尽快将这个地区建设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对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而加快黄河谷地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加速该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本文从分析黄河谷地城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入手 ,提出了黄河谷地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思路以及黄河谷地城镇化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省直管县改革向纵深推进,取得突破性进展,政策红利日益显现。但省直管县改革在发展定位、改革动力、实践方式、市县间关系处理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深入推进省直管县改革,需要着眼于新型城镇化这一大的时代背景,明晰其助力县域就地城镇化的定位;加快顶层制度设计,完善配套制度与工作机制;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构建省直管县改革的多元实践形式;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市县政府合作共享发展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宁夏县域经济发展受频繁的自然灾害、较低的产业层次、突出的区域差距等因素的制约。文章主要探讨了宁夏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如在政策导向上要分类发展,要发展县域工业以增加工业反哺农业的积累,要防止城镇化成为“城建化”,转移剩余劳动力,等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镇化建设已驶入"快车道",全社会对城镇化的关注日渐升温。然而,由于地方利益的主导,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出现了诸多深层矛盾。忽略人本理念,不顾及自然规律搞运动型建设,不仅造成了生态恶化、环境破坏、千城一面的城市同一化,还带来了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城镇空心化及传统文化消解等现实影响。要实现真正的城镇化,必须坚持人本理念,认识到土地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并不等同;必须切实考虑地域的环境承载力以避免陷入拉美困境;必须谋定后动,设计先行,充分考虑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因素进行顶层设计。新时期的城镇化建设不能简单、机械地复制西方的成果,只有全方位贯彻人本精神,充分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农业文明,才是城镇化建设的最终出路。  相似文献   

20.
县域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从县域社会学的角度,这源于乡村振兴以县域全面振兴为前提,也源于县域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流动的特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变革要求城乡相互打通,充分尊重农村的主体性,具体涉及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四个方面的变革。从实践来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有两个问题需要避免:一是避免劣质城镇化;二是避免过度“经营”村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