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文解字》舟部字舟、船、服、朕、俞以及舟部外的部分汉字前、受、朝、恒偏旁“舟”的形体从甲骨文到隶书发生了演变。利用出土文献研究舟的形体演变,可以得出结论:舟部字后世用法的核心义项仍与舟(船)有关的字在形体演变中大体没有变化,这部分字在现在依然从舟,作舟(般字除外),共13个;其他字讹变成从月,有服、朕、俞。讹变原因主要是隶变。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大家都普遍认为汉字属表意体系的方块文字,汉字不是音素文字,但汉字表音的方式仍是十分明显的。它用特殊的形式来表现读音,这就是汉字里占80%以上的形声字。汉字这种形声化的取向从甲骨文开始就表现得极为清晰,经金文、篆文、隶书到今天的简化汉字,汉字表音的取向已经发展成为汉字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一、南北朝碑刻书法形成的历史条件汉魏之际,汉字由隶书演化为楷书,但是,带隶意的字体一直广泛存在,到隋唐间才被完全摈弃,汉字定型为今天这个样子。字体创新是人们的自发行为,不是自上而下推行的,不会有法定的标准,你这样变,他那样省,总是力求简省便易和美观。大方向都是由隶变楷。但具体到每个字的写法就各行其是,无法统一,各式各样的结构,或多或少的隶笔,形成了各种风格的过渡型字体。  相似文献   

4.
由记事图画逐渐演变为抽象的符号,并与语言音节相对应,这就是汉字的起源。在中华文明史上,最早称得上文字的符号是甲骨文。甲骨文与记事图画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已成为了记录语言的符号。甲骨文后来演变成金文、大篆,金文和大篆的形体结构松散而不稳定,且地区差异大,尚未定形。汉字第一次成为规范定型的符号是秦代的小篆。汉字形体结构的最终定型是兴起于汉代的隶书。隶书以后,汉字形体结构再无多大变化,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5.
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过程,按照传统的说法,是由古文篆体(俗称大篆),发展到小篆,再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由隶书进而发展为楷书,这似乎成了一般的常识。近年来,虽有学者对隶书的形成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但由于没有全面地从汉字形体发展的角度去考虑,特别是没有能对小篆这一问题作出合理的明确的解释,加之传统观点影响的深广,所以  相似文献   

6.
汉字是一套有规则、有系统的记录汉语词语声音的符号。它产生之后,就为适应写词发展的需要,而在不断地改进着、变化着自己的形体。从目前已有的资料来看,它由甲骨文、金文到篆、隶、楷等形体的演化,到现在常见的仿宋体印刷字形,就可以较清楚地看出,汉字的发展趋于标声的表音文字。秦汉时期,隶书的出现与行世,及汉魏及其以后的楷书盛行,汉字在符号化、表音化方面,就显得更为突出;尤其是明清及其以后,直到现代,复音词大量出现,双音节的写词形式不断增加,汉字又大批简化,就使得汉字字面上的表意性极度削弱,而汉字的符号作用,越来越明显了。在古代单音节的词占绝对多数,而写词的形式也多为一字一词。在过去的历代社会  相似文献   

7.
隶变规律即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规律,隶书和小篆的对应规律。楷化指的是隶书向楷书的发展,它们之间变化很小,在结构上无根本差异。本文着重从形变、讹变、省变、突变四种隶变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中对隶变的规律作了初步探讨,楷化规律隐含其中。形变,讹变两部分是全文重点。“讹变”部分讨论了小篆线条分化为隶书、楷书的规律以及隶、楷混同小篆线条的规律。分化和混同规律即是隶变楷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作为书法五大体别之一的隶书,在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兴衰交迭,耐人寻味:战国古隶的天真烂漫,两汉分隶的异彩纷呈,晋、唐隶书的气格卑俗,宋、元、明三代隶书气息靡弱,清代隶书的张扬个性,无不承载着各个时期社会之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与审美崇尚的各种信息,探究其发展历程,剖析其兴废成因,研讨其审美特色,对于促进当代多元文化架构背景下隶书向前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清理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传承演变的历史轨迹,必须对同一个单字在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和楷书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构形系统中的形体进行历时认同。对汉字单字进行历时认同,应该兼顾形体传承和职能这两个原则而以形体传承原则为中心。根据形体传承原则进行历时认同的方法,可以总结出四条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0.
文章试图修正历史上对魏晋南北朝汉字的片面性、主观性消极评价,认为魏晋南北朝是汉字形体转变的重要阶段,隶书嬗变、楷书形成、行书伴随发展,构成其基本面貌,在汉字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并利用出土文献用字,归纳出该时期汉字的特征及规律:理性造字与非理性造字兼存,以保持理据为主流;渐变与定型共现,渐变过程复杂;趋简与增繁并行,以趋简为主;字体改变,文字结构遵从平衡原则;趋奇求异的心理支配和汉字线条艺术的审美倾向对文字的影响;以义会意造字方法占主导地位,假借衰落,楷书含隶韵,众体相杂等时代表征;文字符号具有系统性。  相似文献   

11.
汉字的形体一直被认为是按照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轨迹在演变。但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这一演变过程却存在如下三方面问题:第一,分类标准不统一;第二,篆书与金文的承传关系不准确;第三,小篆的地位被误解。本文认为,只有将这三个问题厘清,才能对汉字形体演变有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汉字演变轨迹:从“神化”到“人化”——兼论今体字的产生杨光辉对于汉字由古体(大、小篆)阶段发展到今体(隶、草、楷)阶段,一般观点是沿用班固《汉书·艺文志》似成定论的旧说:“是时(秦)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有易,施之于徒隶也。”诚然,“文随时...  相似文献   

13.
古代书法史上隶书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即先秦至汉时的"隶变"与汉隶的繁盛、清代碑学期隶书的复兴。当代的隶书创作从发展轨迹来考察,总体上可看成是清代碑学和民国书风的承继和延伸。一、从取法经典碑版到取法新出土的两汉碑刻、秦汉简牍及清代诸名家隶书;二、从追求"金石气"到融冶"草情"、"篆意";三、从书斋雅玩自娱到追求视...  相似文献   

14.
杭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青年书法家任平博士研究“隶书”的学术专著——(说隶),日前已由杭州大学出版社精印问世。全书分为“隶书释名”、“隶书研究回顾”、“隶书的产生”、“隶书的形体”、“隶书的构造”、“隶书研究的作用和意义”六章,并有“秦汉魏晋出土文献隶书通用字表’等附录,共计二十余万字。该书研究深人,论证严密,条理清晰,材料翔实,充分显示了作者在文字学领域的良好素养  相似文献   

15.
汉字是象形表意文字。一字多形是汉字的第一个特点。一个方块汉字,不仅仅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甲、金、篆、隶、楷等形体的不同,就是在一个历史的横断面上也有各种不同的形体。一字多音是汉字的第  相似文献   

16.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文本、生活是汉字传承的载体,只有深入挖掘传统经典文化,从生活中寻找第一手材料,将汉字在生活中保存的原始"活化石"展现给学生,才能让他们更加清晰地了解汉字的形体、意义的嬗变,并深刻体悟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样既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又有利于语文学科的良性发展,更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形声方法是汉字构造类型中最先进,也最具能产性的一种方法。“隶变”前后,汉字中的形声字有长足的发展,因此,探讨隶书阶段形声字的构造与功能,在汉字史研究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隶书中数量最多的形声字中,普遍存在着义符不固定的现象。考察并分析义符通用之例,是认识隶书阶段形声字构造及功能特点的途径之一。所谓义符通用,是指三种情况:一、义近而通用;二、形近而通用;三、义异或通用。凡因声符相同或音同、音近而借用,其义符无形近义近关系的字,如芸与、侠与狭、读与独、弹与坦,当属假借字讨论范畴,不入此例。但有些字…  相似文献   

18.
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收录了1163个异体字,其中接近一半是秦代的标准字体-篆文.该文通过比较正体篆文和异体篆文的形体、形构,分析其造字理据以及繁简的取舍,从而获得了尚不为人知的信息和数据.这些信息和数据反映了<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处理正体、异体的原则:1.与其简约,毋宁精确(精确地表音、表意);2.与其表音,毋宁表意(缘于汉字的表意系统规律之制约);3.基于上述两项前提,才考虑简约(省声或省形).这些原则,对今天汉字的使用以及规范化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初习书法从楷入手,已成为书法练习的圭臬.提出了初学书法应从隶书开始的观点,并从5个方面--隶书用笔相对楷书易学,隶书呈扁平结体和字距宽,行距窄的章法非常典型,隶书用笔中的一波三折对学习书法十分重要,学习隶书进退自如,习隶易见效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同时,结合作者多年从事书法教学的实践,提出隶书学习"先学笔划、次讲结构、再临碑帖"的教学安排.  相似文献   

20.
汉字是典型的表意文字,它从产生开始就与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从汉字的造字方法、性质、形体结构等诸多方面都可以挖掘出它的深邃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理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