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亚太地区,存在着以美日同盟与东盟主导地区进程、地区秩序主张和未来秩序形态,并在经济、文化与安全领域展开密切互动与激烈竞争。在经济领域,存在美国主导的TPP和东盟主推的RCEP;在政治文化领域,存在美日同盟所倡导的美式民主与价值观念和以东亚共同文化传统;在安全领域,则存在着以美日同盟为基轴的同盟模式和以东盟通过权力均衡与多边机制确保安全的集体安全模式。两种模式并驾齐驱,相互竞胜,使东亚出现了两种差异化的地区进程,其互动模式必将对未来亚太地区秩序造成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陈阳春 《理论界》2009,(3):174-175
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气质形成的重要来源,儒家的美善思想,对当代青年的人格培养有着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挖掘先秦儒家美善思想的文化内涵,以美储善、以美引善、以美扬善,发挥其在青年人格培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回族文学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当代回族文学由于其复杂的文化成因,呈现出鲜明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文学题材的丰富性;艺术蕴涵的苍凉美与人物形象的崇高美;文学色彩的民族性与独特的宗教性;文本内容的地域性与艺术形式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4.
从中西传统文化中不同的自我观的角度,考察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的历程可知:先秦儒家以表现"互倚型自我"之"仁"德为美,道家以表现"无我"为美;秦汉至唐宋时期,以"无我"为美的思想蕴含了以"自我表现"为美的思想;明末清初走向以"独立型自我"的自我表现为美。中华文化传统的审美意识在未来若能多一点独立型的自我意识,则更添光彩。  相似文献   

5.
宋代诗歌的中年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诗代表了一种中年文化形态。中年文化心理体现在宋诗中,具有五个特点:沉重的人生沧桑感与不得不达观的人生态度;强烈的忧患意识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大夫情怀;以平淡为美、以老丑为美的风格追求和成熟、理性的思维模式;以议论、哲理入诗与理学诗的盛行;重视主体审美感悟与人文化世界的构筑。  相似文献   

6.
邹赞 《新疆社科论坛》2010,(6):73-76,83
对维吾尔族宗教影响下的禁忌习俗、饮食文化和色彩意识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维吾尔族审美文化传统呈现出以下特征:自然美在维吾尔族审美文化传统中占据中心位置;维吾尔族审美文化传统表现出"美是和谐"、"美在完善"的理念;维吾尔族审美文化传统具有多元融合的特点,其民族特色鲜明,又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加快了大众化步伐。  相似文献   

7.
自1925年至1937年,即闻一多留美归国前后到西南联大前,他的思想偏向于文化守成主义。其渊源为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并经由梁实秋的影响而接受之。闻一多由文化守成主义而生成的古典主义美学思想倾向,在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出来:其一,维护传统文化,寻求恒定的价值标准;其二,对西方殖民文化威胁的警觉与抗争;其三,对以胡适为代表的科学主义思潮予以抵制与批评;其四,坚持古典主义的文学是生活的批评的原则;其五,强调文艺表现常态、健康的人性,以理节情,化丑为美;其六,追求健康与和谐的整体的诗美建构。  相似文献   

8.
孙方圆 《河北学刊》2022,(5):97-103
“美猿贬猴”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化观念,特别是自唐宋王朝以降,在“党争”的催化下,猿象征君子、猴代表小人的政治隐喻遍晓士林;北宋猿猴画的发展,更使长臂猿与猕猴的形象特征及其文化寓意愈显直观;而两种动物在分布、食性和行为方面的显著不同,乃是古人对其评价大相径庭的根本原因。最终,政治隐喻的褒贬、图画形象的表现以及动物习性的差异,共同筑就了中国古代“美猿贬猴”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9.
陈鸿雁 《甘肃社会科学》2012,(4):248-250,255
林清玄是台湾本土的散文作家,敢于面对现实,表现社会矛盾.早期他将自己的朝气与激情倾注在文化乡土抒写上,以散文方式表达了对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既渗透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又笼罩着鲜明的民族风格,体现了古典式的生命存在的智慧,属于文化乡土散文的范畴.本文拟就其文化乡土散文深厚蕴藉的乡情美为重点,兼从精心整合的意象美、平实幽默的言辞美、情绪表现的色调美及浑然天成的哲思美几方面阐释其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0.
王怀义 《江海学刊》2022,(1):249-254
《红楼梦》中的兼美思想及其表现形态,是中国文化兼性智慧的体现之一。兼美思想作为一种创作方法,表现在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编织故事情节等方面。作为人物描写之方法,兼美指的是不带伦理偏见、尊重人物个性的描写方法;作为叙事架构之方法,兼美则体现为作者将各种原型性的事件模型组合镶嵌以形成叙事之整一性的叙述方法。曹雪芹文化身份的兼性特点,使各种文体、文本、艺术形式相容互通,《红楼梦》文本体现出鲜明的兼性特征,其中尤以诗画交叉叠置之设计最富代表性。作者既努力用各种方法实现兼美理想,同时也深刻认识到“美中不足”的广泛存在,使其兼美思想具有丰富的辩证性。  相似文献   

11.
饶静 《理论界》2008,(5):172-174
当代文化研究中,强调“审美无区分”有助于美学从审美自治的幻想中走出来,从而使美和艺术更好地发挥认识和批判功能,也有助于实现美学学科的正义。另一方面在审美泛化的年代,文化研究则应在其内部区分文化和艺术,唯有施行“文化区分”,才能使以美学的公正概念来审视文化研究成为可能,是美和艺术对广义文化研究的批判和甄别。  相似文献   

12.
赫哲族传统吉祥纹样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园地中一朵美丽的奇葩。文章从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的角度论述了赫哲族吉祥纹样的文化内涵,以龙纹样、人鱼结合纹样和氏族树纹样为例进行分析;并从自然物象吉祥纹样的抽象美、重复组构的美、均衡统一的美三个方面分析了赫哲族传统吉祥纹样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胡志明  秦世琼 《江淮论坛》2010,(6):162-169,175
阿来作为藏民族作家,深受藏汉文化的双重滋养。其藏地系列作品以鲜明的人类学叙事风格,对藏地社会的地域文化进行了一场民族志式的文化书写。以文学的语言之美表现人类学文化事像之真,其作品既是一组展示文学语言之美的"艺术创作",也是一系列关于藏族社会历史与文化事象的人类学的"深描"。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发展优势,是青海建设文化名省的必然选择;阐释了文化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带动作用以及建设区域文化品牌的重大意义;分析了青海打造文化品牌所具备的基础和条件,对打造以"大美青海"整体形象品牌为统领、以昆仑文化主体品牌为重点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体系进行了建设性探讨。  相似文献   

15.
教育立美论──中国教育整体美育化的构想(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立美即教育美育化足是教育在哲学意义上的本质回归,是素质教育的美学命题和美学提升.其基本逻辑是:教育是塑造人的社会活动;而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其逻辑结论必然指向教育立美即教育审美化.具体说,教育立美包括教育的非功利价值取向、美学文化追求、情感特质、人格内涵、艺术教育、自由思维、形象思维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这三条标准在他所译的陶渊明名篇<归去来兮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来解读其英译<归去来兮辞>,认为该译作是译者与原作者情感互通的产物,具有准确传神美、句式变化美及音韵节奏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人学、美学、道学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人学、美学和道学蓄积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研究它关系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中国的人学从天命论中解放出来,包含变革天命和保持人与天的正常关系这双重意义。中国古代人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母体,中国古代美学以人和人的价值为中心议题。 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框架,是在世俗真、善、美之上,耸立着“大全大美”这一层次,其特征是:以人为中心,由人连通艺术:真、善、美以善为核心;世俗的真、善、美与超世俗的大全构成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8.
金、元两代的社会巨变,促成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也导致了传统价值观念的巨变。在此背景下,金、元时期反传统的审美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以反传统的斗士为美,以新的婚姻道德为美,以叛逆名教的“浪子”为美,以远离权贵的隐逸生活为美。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审美价值取向,是以李贽为代表的明中叶个性解放运动的先声。  相似文献   

19.
"文化认同"是经济全球发展协同合作的基础与动力.有专家提议正视"文化认同"存在的各种困难,以解决困难为前提实现跨文化的超越与认同;也有专家提议采取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晚年所强调的思想:"各美其美,芙美与共",使各国美好文化都得到尊重与传承,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文化认同"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话题,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0.
道家主真 ,其全部文化思想是以追寻道、体悟真为最高宗旨 ,其学说更接近于哲学。儒家主善 ,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说到底是伦理学的问题 ,美与真都附丽于善 ,是善的体现。佛家主美 ,追寻的是一种纯粹、深远的理想美 ,真即是世界本身 ,善则是上升到美的境界的手段与过程。道儒佛各自体现为真善美的本质特征 ,完善或完美地支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结构的重新认识和把握 ,对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