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南朝陵墓石刻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依据考古调查资料可以看出,陵墓石刻的布局是沿着神道的中轴线两侧对称展开的。通过对石刻种类、题材、布局、设计、雕刻方法的考察,解析了南朝石刻的美学特质和艺术价值。针对南朝陵墓石刻濒危状况,提出了南朝陵墓石刻应该纳入大遗址保护规划的整体保护理念中,以利于更加有效地保护好南朝石刻,发挥文化遗产的资源性效用。  相似文献   

2.
由拙朴凝重向矫健灵活转变,是南朝陵墓石刻艺术的重要特点。南朝陵墓石刻形制硕大,雕琢精湛,堪称世界石刻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3.
南朝陵墓石刻是我国石雕艺术史上的杰作,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六朝古都南京以此为自豪。近年来,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的楚天佑,利用业余时间,寻访分布在南京各处的南朝石刻,考察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保存情况,呼吁全社会强化保护历史文物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千百年来,在长江下游南岸、苏南运河西侧,孕育、兴起了一座历史悠久而清新秀丽的江南名城——镇江。 镇江地处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长江三角洲,区位独特,交通便捷,自古得舟楫之便,享鱼米之丰,素为“九省通衢”、著名商埠。 镇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吴文化发祥地之一,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文明,人文底蕴深邃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有焦山碑林、摩崖石刻、南朝陵墓石刻和抗英炮台等全国、省级重点文保单位19处,西津渡古街和张云鹏故居获2001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  相似文献   

5.
南朝石刻作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很多都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开展数字化保护迫在眉睫。基于南朝石刻的保护现状,着眼于对南朝石刻进行数字化设计与展示设计研究,通过搭建南朝石刻相关信息资料数据库等新媒体信息平台,进一步推广传播南朝石刻的文化艺术价值。南朝石刻的数字化,需要解决其艺术风格甄别、艺术与技术结合等问题,从而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6.
六朝时期,镇江是名副其实的文化都会。尤其是三国东吴早期定都镇江,促进了镇江文化、书法的发展。加之晋室南迁,众多书法名家随之来镇,形成了“书人辈出,南朝风流,千古美谈”(祝嘉“书学史”语)的兴盛局面。本文着重阐述六朝时期镇江书法兴盛的条件和因素,并通过近年在镇江出土的一批六朝墓志和书法碑刻来论述其书法艺术的价值与风貌。  相似文献   

7.
苏兆伟 《东方论坛》2016,(2):118-121
汉代骏马艺术作品类型主要有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陵墓石刻、青铜制品、玉器制品等材料形式,其图像艺术具有简、整、圆、拙、势的特点。反映了汉代特定的文化观念和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8.
朱劲松 《金陵瞭望》2008,(24):27-28
栖霞是南京六朝文化之源的集聚区,区内有栖霞山、栖霞寺、燕子矶、南朝石刻等名胜古迹.同时栖霞区还是江苏、南京市重要的科技和人才的集中区。当前,随着栖霞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必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成为我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催化剂。  相似文献   

9.
早在古代,镇江就已经成为一座隐士文化的名城。东汉时焦光,六朝时昭明太子和戴颐等名人、名士人隐镇江.拉开了镇江隐士文化的序幕。经过千年积淀,隐士文化成为镇江一种不可多得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陈祥云认为:中国狮子文化肇始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随着狮子文化的产生、发展与成熟,狮子的艺术形象也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而其中以石狮造型艺术尤为突出。中国石狮艺术最初出现于汉代帝王、贵族官僚陵墓前神道两旁具有护卫作用的石刻中,并由  相似文献   

11.
阜新地区发现发掘了辽代契丹族壁画墓,主要有西山村辽墓壁画、辽许王壁画墓、黄家沟辽墓壁画、平顶山辽墓壁画、平安地辽墓壁画、关山萧和家族墓壁画、烧锅营子萧墓壁画、萧图古辞家族墓壁画、木头沟石板壁画墓、马家壁画墓、程沟辽墓壁画,为研究辽代契丹族绘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当今人们研究辽代社会历史与文化提供了佐证。不仅反映了辽代丧葬习俗,而且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反映了辽代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揭示了契丹人汉化与辽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折射出契丹民族精神;展示了契丹民族的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2.
辽北地区是辽东山地相对独立的次一级区域,其石构墓葬以清河、寇河流域为核心分布区,并有比较复杂的考古学文化层面的更替与变化。在辽北地区青铜时代石构墓葬分区、分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剖析石构墓葬发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对石构墓葬的源流、与相关遗存的关系和族属等问题进行的探讨,取得的主要认识有:辽北地区石构墓葬是在青铜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自西周早期一直延续到西汉初期,在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地上式和地下式墓葬并存,多种石构墓葬形态并存,随葬以弦纹壶和素面壶为代表的遗物,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被认为是貊人集团的遗留。辽北地区与周邻地区的石构墓葬之间存在频繁的交流与互动,本地区传统因素表现出持久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苏州历史上石桥众多,造型各异,体现出典型的江南文化特色。古桥石作艺术保护和合理开发,对于提升城市品位,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苏州古桥石作艺术与景观资源开发要在保护古桥原有意韵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古桥石作艺术与周边的人居环境及景观资源的关系。为此,古石桥景观设计要注重把握好满足使用功能、有利节约成本、符合观赏习惯和自然和谐共生四个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完善古桥周边的建筑功能、优化古桥现有的植物景观和挖掘古桥传承的历史文化等路径,促进古桥石作艺术与景观资源的融合与开发。  相似文献   

14.
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形制具有多样性和鲜明的特征。其内部结构及墓葬形制复杂多变,墓葬的方向也不一致,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着叠压关系,各有阶段性特征。初步结论为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带有自然崇拜色彩的祭祀中心。这是因为随葬品只有玉器和筒形陶罐而没有生活用具,墓向混乱,表明墓主人如生前般各司其职。它还是当地原始农业发达的表现和缩影,其形成时间延续了四五百年。  相似文献   

15.
中华观赏石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充分反映着中华文化的辉煌,折射着百家、圣、哲的智慧光芒,也闪耀着文学、艺术、音乐、美学的光彩。回朔中华观赏石的源流,依据成因及用途对观赏石进行分类,探析观赏石的美学价值,是观赏石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西汉墓前石雕质朴自然,气魄沉雄博大,与中原传统的造型方式有明显的差异,显现出较少的艺术传承性。该文拟以霍去病墓前石雕为例,从题材、摆放方式、艺术手法等方面论述西域欧亚草原石刻对西汉墓前石雕造型观念的影响,说明西汉在平定匈奴、外通西域的过程中,艺术上不断地吸收欧亚草原文化的营养,形成了独特的石雕风貌。  相似文献   

17.
印章边款艺术,兼有书法、国画、镌刻、文辞之美,与碑碣、石刻、画像砖、画像石有异曲同工之妙。文辞的文学性,文字的书法美,图画的造型美,独特的章法结构和变化莫测的刀法美以及拓片的好坏是构成边款艺术的主要审美要素。金石美和工艺美是边款形式美的集中体现。印章边款所蕴藏的大量关于印人、印史、印论及艺术主张的宝贵资料,亦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贾付军 《南都学坛》2001,21(5):11-12
砖最早出现在西周中期 ,而大规模使用则在汉代。从南阳汉代画像砖墓及画像石墓的结构可以看出 ,南阳汉代墓葬的砖结构技术包括仿木椁空心砖构筑技术、斜撑板梁砖券技术、条砖纵列券技术以及穹窿顶、顶构筑技术四种。反映了南阳汉代砖结构技术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9.
吉萨金字塔与河南濮阳西水坡墓群(以下简称濮阳墓)为世界古代陵墓中与天体、时空结合紧密的现存实例。金字塔距今5000年,西水坡墓群距今6500年,二者均系上古帝王之陵寝,设计者借助当时的科学技术与天文学基础,刻画出两幅动人的“灵魂飞天”图,并将春秋分、季节等时间概念融入陵寝设计中,体现了古代两国人民的卓越智慧。  相似文献   

20.
陕北绥德炕头石狮文化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陕北绥德炕头石狮文化进行溯源,就我国狮子、石狮、绥德石狮、绥德炕头石狮出现的时代、文化背景、传承进行了考证和论述,对绥德炕头石狮的艺术风格、雕刻手法进行了阐述,从而说明:绥务炕头石狮这一特殊的民俗工艺品,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