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语动词的自制性与非自制性卜庆霞(哲里木畜牧学院)日本语谓语有“动作型词”与“状态型词”之分,但两者尚存在着动作,状态是否能靠自己的意志控制的问题,既谓语中的“自制性”与“非自制性”,也就是“意志性’与“非意志性”的问题。如:、来、死属于“自制性词”...  相似文献   

2.
4.附加成分系统附加成分系统及其分布我们已经看到嘉戎语是以前缀形式出现的形态系列,它们全都只出现在表宾语的第二人称动词上。这种分布,以及形式上的相似,使我们认为林布语的第二人称前缀k—与嘉戎语的  相似文献   

3.
青海话中的词缀“头”除了有与汉语普通话词缀“头”相同的特点外,还能够放在动词词根和形容词词根语素的后面,构成一个新的名词,表示某事是否值得做或必要性的主观评价,也可以指对象或状态;这种方式构成的名词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只存在于具体语境之中。文章还进一步探讨了这种用法的起源,并与其它方言中的词缀“头”作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4.
论藏语动词     
周季文 《中国藏学》2002,(2):119-127
本文分十部分从不同角度将书面藏语动词(指词于本身,不包含后缀或其他附加成分)分为自主动词、不自主动词、结果动词、能否动词与形动词、及物动词与述说动词、不及物动词、情感动词与超越动词、自动动词、使动动词、互动动词与变化动词、判断动词、存在动词、领有动词与丰匮动词、趋向动词与致使动词、助动词、结构动词等小类,侧重探讨藏语动词作谓语时与其他句子成分之间的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5.
周季文 《中国藏学》2002,(4):118-128
本文分十部分从不同角度将书面藏语动词 (指词干本身 ,不包含后缀或其他附加成分 )分为自主动词、不自主动词、结果动词、能否动词与形动词、及物动词与述说动词、不及物动词、情感动词与超越动词、自动动词、使动动词、互动动词与变化动词、判断动词、存在动词、领有动词与丰匮动词、趋向动词与致使动词、助动词、结构动词等小类 ,侧重探讨藏语动词作谓语时与其他句子成分之间的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6.
使用“概念要素分析法”对三原方言的一组手部动词“挑”、“拣”、“择”进行词义分析和比较,发现这三个动词的动作主体、动作结果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概念要素内容;动作对象、动作过程则差异较大,因而形成一组近义词。通过区别这组近义词的词义可进一步建立三原方言“挑拣”类手部动词的意义系统。  相似文献   

7.
(2·2)类推变调一个迄今只发现了八个词的小小的词类有这种类推变调,这个词类叫方位词,它们只出现在名词性短语中名词的前面或在指示词的前面。在下面的例子中,方位词前面都有动词y~1‘在’或 mu~4‘去’:y~1 pe~7 o~1‘在山上’,y~1 o~7 o~2‘在桌子上’,y~1 na~7 ha~3‘在谷下’,y~1y ti~7 o~4‘在山上(对面,同一水平)’,mu~4 t~7 kh~5‘去赶场(有一段距离,但在同一水平)’,mu~1nt ke~3‘走在路上(附近或在前面)’,mu~4 tshai~7te~1‘到山上的地里去’(在山的背面)。  相似文献   

8.
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在介词“向”的习得上存在一定困难,母语的负迁移是产生困难的原因之一,有必要对“向”字句与英语对应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介词“向”后宾语语义角色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并将各次类在英语中的对应表达结构进行归纳。与之比较,发现二者动词中均以及物动词为主,但汉语双宾语动词较多,而英语单宾语及物动词较多,指出英语动词词汇化程度高于汉语,动词差异部分可能会导致习得中的偏误。  相似文献   

9.
藏语在构词和构形中都有一些表示语法意义的轻读成分,如构词的词缀和表示语法意义的助词,可以统称为附缀语素。甘孜话这些附缀语素都会与前面的词根或词发生语音的减缩变化,形成大量真性复元音和新的形态变化方式,出现复杂的历时和共时的语音和语法变化。这种减缩变化调整了语音和语法的格局,是甘孜话语音和语法演变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方式和特征,也是藏语康方言中比较少见的现象,研究这种涉及语音和语法两方面的重要现象,无论对藏语或藏缅语言语音、语法的共时和历时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东汉《白狼歌》是越人歌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益州、邛都其地百姓的语言为越语着手,论述了益州刺史朱辅搜集翻译《白狼歌》的地点在越人村寨。《白狼歌》一共三首,44句,共176字。用当今云南壮族沙支系(自称“布越”、“布依”、“布雅依”,简称“越”)的语言比较,其壮语汉记,其音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语音反切,和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汉字古今音表》中古音拟构,语音上极为一致;壮语意思和原音汉译比较,不仅字字可解,且44句中有34句的壮语意思与原汉译意思相同或近似。其中第一首14句,相同和近似的13句;第二首14句,相同和近似的9句;第三首16句,相同和近似的12句。在词汇上,全文44句,全部保留着越人口语的原生词,与今天壮语的基本词汇一致。在语法上,既有包含主语、谓语、宾语的句子,也有只包含主语、谓语的句子,其修饰成分的词汇,则中心词在前,修饰词在后,符合壮语语法的特殊现象。全文翻译出来,天然凿成,浑然一体,是地地道道的越人歌谣。  相似文献   

11.
跟印欧语言相比,我们都说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标记的语言,但缺乏不是没有,动词重叠就是现代汉语中表示形态变化的一种语言现象。近年来对现代汉语动词重叠这一语法现象的本体研究十分丰富,成果颇丰,且对留学生动词重叠的偏误研究也很多,但对于偏误方面的研究仍可提出新的看法和建议。本文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使用归纳法、对比法等研究方法,对偏误类型进行分类,分析和研究了留学生对现代汉语中动词重叠的习得情况,提出留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并对其提出针对性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到”字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同其他语素组合成词或者短语。在“到”组合的短语中,到+体词性词(短语)+其他VP,在结构上存在说法不一致的歧义现象。本文从语义特征分析法角度、运用比较分析,揭示“到”“上”从静态到动态语义的变化,发现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语用趋同、变异的特征,从而看到“到”的动词性功能的结构规律,使“到”“上”的语法研究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3.
“余、我、朕”是常见的第一人称代词,其不同主要表现在句法功能上,即“余”以充当主语为主,“我、朕”以充当定语为主;“我、朕”的差别表现在“朕”主要见于具有庄重色彩的语境中,而“我”没有类似特点。“不、弗”、毋、勿”是常见的否定副词,“不、弗”主要表示一般性否定,“毋、勿”主要表示禁止性否定。四词在出现频率、出现时间、句法功能、组合功能、其后动词是否带宾语等方面都表现出或同或异的差别。“乃、婚”二词的不同表现在“乃”主要用为第二人称代词,而“婚”主要用为承接连词,但在大的不同中二词也表现出一些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周炜 《西藏研究》2000,(1):117-124
藏语具有一定的作格性,但是在15世纪左右的《米拉日巴传》中,这种表示作格性特征的ERG助词,在句子中的作格性究竟是遵循怎么样的原则来表现的呢?长野教授在他的论文中说过,语言中虽然存在着对格(宾格)和作格型语言,但有一些语言并非从来都是对格或作格型语言,在同一种语言中,即使有形态句法方面的限制,作格性和非作格性也是并存的,这种SPLIT现象并不是无原则的,它与动词本身的意味有关,在表层结构的作格性和深层结构的动词意味之间,存在着一种潜在的规则。根据这种理论,我们将参考W.L、的《意味和语言结构》及…  相似文献   

15.
西藏的本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Bon)这一名称来源于动词“本巴”(Bon-pa),“本巴”一词表示用拼作圣歌的咒语去交通神灵。后来,当“本”(Bon)进入西藏并同西藏佛教接触时,“本”字则承担了佛教“法”(chos)字的全部含义(“法”字的梵文为 dharma)意为“教法”,或“真谛”。从此,“却英”(chos-dbyings;dharmdhātu)这种绝对的领域,“无限潜在的实体”,在本教中则被称作“本英”(Bon-dbyings)。萨迦派的扎巴坚参(grags-pargyal-mtshan,1147—1216)在其所著《王统世系》中根据最古老的文献资料描述本教早期传入西藏的情形时指出,本教或其更早的宗  相似文献   

16.
八年磨一剑──《中国民族史》编纂记略亦西民族史──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汇,它最初的出现,是在本世纪初。其时,梁启超先生力倡“新史学”,首次提出创立“中国民族史”科目,由此肇端一大批民族史著作堆陈累列,遍布这一世纪的各个时期。但当历史等来一部鸿篇巨...  相似文献   

17.
徐鹏  孟艺 《中国民族博览》2023,(14):121-123
秧歌是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秧歌的出现展现了劳动人民跃动的生命活力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在定襄高跷秧歌中,各种人物扮相将生活中的不同角色特征进行艺术加工为其增添了人物色彩,通过动作造型、故事情景等加持,“演”“唱”“扭”相结合传达对理想生活的愿景及情感寄托。随着现代化城市的不断发展,新鲜事物的交流碰撞,为了适应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也在不断的演变。定襄高跷秧歌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变迁。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大量定襄高跷秧歌的相关资料,着重对定襄高跷秧歌中“跷”的演变过程,以及“跷”的演变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探寻其发展价值与意义。希望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定襄高跷秧歌这一地方特色文化,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三次民族主义浪潮评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20世纪三次民族主义浪潮评析郝时远20世纪人类社会的民族过程,出现过三次重大的全球性民族主义浪潮。它们分别发生于一战、二战和冷战结束前后,也就是说,是伴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而出现的。本世纪以来的这两场“热战”和一场“冷战”,如果不去涉及世界各国...  相似文献   

19.
奴隶制     
一、奴隶制法学家佛罗伦提努斯曾将奴隶制界说为“一种据以使一个人处于另一个人支配之下的悖于天理的‘万民法’(ius gentium)制度”(《学说汇纂》1.5、4、1)。在非法学范围内,古人经常使用我们译之为“奴隶”一词(以及其词根绝非奴隶之意的词汇)的各种字眼,虽则并非出于粗心之故。其泛用程度远过于在法学范围中的使用。古希腊人的“奴隶”意义的词汇变化多端,他们在这方面的泛用尤为突出。他们往往将此等词汇泛用于诸如黑劳士之类的具有其他奴役关系的范畴中,而严格言之,黑劳士与其主人并无财产性关系。又如,在古典时代的希腊文中,“杜洛斯”(例如,与“安德拉波顿”比较)习用于对比自  相似文献   

20.
世上有一种被称为“场”的东西,真是很难捉摸,如物理学上所讲的电场、磁场。我们明明是既看不见、听不见它,也摸不着它,但它分明时时刻刻地充斥于我们周围。十几年前,社会上流行气功。气功师每每强调大家要一起练功,说这样才会形成“气场”,人在“气场”中练功,比单独练功会加倍受益。当年在“气场”中的感觉,至今令我难忘。当众多人聚在一起,跟着气功师作各种吐纳动作的时候,会有一种发热、眩晕的感觉,特别是有时候会感觉到有一股风,一股气,随着多数人的手势飘过来,又飘过去。由此我联想,当有很多人聚在一起的时候,如果其中多数人有相同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