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前,民族特需品生产和供应不足的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注意。民族特需品是同少数民族长期形成的生产、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紧密相联的。搞好民族特需品生产和供应工作,对改善少数民族的生活,增强民族团结,调动少数民族人民的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必须从政策上、计划上、价格上采取必要的措施,努力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我国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特殊的生产和生活用品,这些特殊的生产和生活用品统称为民族特需品或民族用品。由于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不同,民族特需品具有种类繁杂、数量众多、规格复杂、工艺独特、地域性强等特点。国家制定的《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目录》中,包含了民族服饰、工艺美术品、民族医药、民族文字媒体、民族体育用品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科、教、文、卫、体产品共10大类、500余个品种,基本涵盖了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特殊需要的产品。  相似文献   

3.
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供应工作,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特殊需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梳理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政策的发展脉络,结合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分析当前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和供应面临的问题,从网点建设、专项制度、监督机制和生产供应特需用品方式改变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供应工作是党的民族政策最早、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特殊需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十二五"时期,国家继续执行民贸民品优惠政策,国家民委会同财政部、  相似文献   

6.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九十年代影响最为深广的综合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历史进程中,占国土面积64%以上的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受转变带来的影响,面临着种种机遇和挑战。及时开展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民族政策衔接工作,研究民族地区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对策,不仅是广大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呼声,也是落实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实行扶持和照顾的基本国策,更是缩小民族  相似文献   

7.
石朝慧 《中国民族》2010,(10):65-65
少数民族特需商品是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为不断适应特殊的生产生活环境而创造和沿用至今的用品,是少数民族日常生产生活和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的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包括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服装、鞋帽、装饰用品、工艺美术、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不但要努力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还要从管长远管根本的体制机制上充分体现对民族地区的倾斜照顾"。湖南省财政厅总经济师欧阳煌向采访团成员介绍说该厅近年来把帮助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作为制定财税政策的目标之一,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  相似文献   

9.
2021年8月,根据湖北省委、省政府部署,湖北省民宗委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党史教育活动精神,以"落实民贸民品扶持政策、促进企业发展"为主题,对全省民贸民品企业扶持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一、基本情况民贸企业是指民族县市内经销(收购)民族生产生活必需品,符合国家民族政策,经过省级认定的企业。民品企业是指生产民族特需商品,经国家民委等部委认定的企业。目前,湖北省共有民贸企业466家、民品企业43家,其中边销茶企业13家,主要分布在29个县(市、区)。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何做好少数民族用品的生产和供应,历来是我们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关系到少数民族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层次多、政策性强、意义重大。因此作为专门为少数民族用品生产和服务的各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就必须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社会进步大局出发,切实抓好民族用品生产政策的贯彻和落实,继续努力搞好民族用品的生产、供应以及服务工作。众多民族用品定点企业步履艰难,民族用品定点企业现状如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民族地区小康建设与民族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探讨。认为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和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距离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民族地区教育要想发展,改革体制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体制的改革应该遵循将"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换;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使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也掌握一定的技能;根据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大力发展中低级职业教育,以适应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近期需求";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李大健 《民族研究》2006,30(4):1-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我国和谐民族关系的催化剂,因为其鲜明的平等特征、巨大的联结功能和激烈的竞争机制,促进了民族间的真正平等、密切联结和友好竞争。我国民族政策的最高价值标准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进步、和谐,基本价值原则是维护和确保国家和谐统一,价值出发点是符合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和完善我国和谐民族政策,应按“三个代表”要求,努力在促进少数民族发展先进生产力方面下功夫,在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事业方面下功夫,在确保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的结构转型与社会约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环境、生计模式与社会文化制度共同将中国少数民族村寨构筑为总体性的经济社会共同体。现代两大阶段中的村寨经济转型,表现为这一体系传统经济目标、组织结构与性质特征的全方位、整体性但也有相当保留的质变。中国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的现代转型是在社会制度性约束的引导和制约中开展的,它们不仅展现为国家与市场主导的、外生性的现代化改造机制,展现为以互惠为核心的内生性社会制度对村寨共同体社会存续与商品化阻滞的双重性,更展现为这两种制度之间的非一致性矛盾制约及其在当代交织融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潜在需求市场细分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经济时代,大众观光游越来越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突出个性、参与性、文化性、功能性的旅游体验活动受到广泛欢迎.藏传佛教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尤为适于作为旅游体验活动项目.本文以具有潜在需求细分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市场为目标,对藏区旅游消费者现实需要进行了调研,依据“市场细分”和“潜在需求”理论对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依据旅游体验的思想,对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体验活动项目进行了设计,提出了藏传佛教寻宗探祖游、藏传佛教文化修学游、藏传佛教医疗保健游、藏传佛教艺术观赏游、藏传佛教节庆游等高端、专项旅游活动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关于当前中国城市民族关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深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各地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中部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已十分普遍,这些变化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迈上一个新台阶,也使发生在各地区、各层面的民族交往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我国的政府部门、汉族民众和少数民族这三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思想准备不足的现象.本文对如何理解当前流动人口大潮中出现的城市民族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对今后城市民族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阐述路径依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的特点对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要辩证地看待人口较少民族传统经济在这一转变中的影响和作用,认为人口较少民族实现经济转变的首要问题是打破经济封闭和信息封闭,在此基础上,将自身的特色优势与区域优势有效结合起来,将传统经济中的积极因素与现代经济因素有效结合起来,走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转变路径。  相似文献   

17.
国家或政府最积极的作为,就是应该对少数民族实施特殊保护的政策,力求避免或消除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制度设计、法制供给和政策支持等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行优惠性差别待遇,以便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相反并没有导致所谓的反向歧视。随着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对少数民族实施的优惠性差别待遇应该在坚持的前提下适时不断调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西部开发、劳动力流动与少数民族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推动西部大发展 ,我国政府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各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地区劳动力流动更为频繁。处在这一背景下的西部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本文分析了西部劳动力的结构、就业特点 ,希望能通过具体的教育措施提高少数民族劳动力的竞争能力 ,为保持西部地区繁荣、稳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实现各个民族之间"事实上的平等"作为中国民族政策的目标,其实质是消除各民族间的结构性差异;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是培育相对落后民族的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为此,中国的民族经济政策应该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其方向是把民族经济融合作为制定政策的新视角,引导相对落后民族利用文化资源参与市场竞争,以推动各民族经济交往关系的结构性变化。  相似文献   

20.
《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在法律条文中使用了大量无法通过法律解释予以明确的"程度性动词",这些"程度性动词"的使用,取决于民族区域自治权本质上是民族自治地方获得"国家"特殊照顾和优惠的权利这一"积极权利"的性质;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性文件在条文中使用"程度性动词",正是国家根据实际情况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弹性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