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师 《21世纪》2007,(11):32-34
前段时间,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公布了的"全球娱乐界最富有20位女性排行榜",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里凭借15亿美元的资产高居榜首。"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作者  相似文献   

2.
正四年前,有关部门曾对NBA、GDP、WTO等英语缩略词痛下杀手,取而代之以"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国内生产总值"、"世界贸易组织"等。打开电视,原本听惯了于嘉、张卫平们一口一个NBA,忽然满嘴"美职篮",不免有些别扭;画面之上,CCTV依然在,并未改做"中央电视台",则令人顿感滑稽。而且,电视台改口"美职篮",民间依旧NBA,一个中国,被此禁令横断为两块。  相似文献   

3.
作为美国"爵士时代的歌手",弗.菲茨杰拉德以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举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通过解析小说人物性格及艺术特色两方面突出了这样的主题:以物质追求为手段的"美国梦"是堕落的,没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4.
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毛泽东对美国政府奉行的对外政策经历了一个持续批判的过程,他对美国的认识也由"地球上第一实业专制国",发展到"最会杀人的第一等刽子手",从而揭示了美国"对内由垄断资产阶级专政"、对外实行侵略和扩张的"帝国主义本质".这是毛泽东美国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图各新鲜     
油彩画脸天天"变脸"据英国媒体报道,美国密歇根州46岁艺术家詹姆斯库恩拥有一张"百变怪脸",因为他每天都要往自己的脸上画一幅油彩画,今天他的脸是一个"西瓜",明天他的脸又变成了一个"汉堡包"。詹姆斯计划在脸上绘画一年,绘出365幅不同的图画。  相似文献   

6.
爱默生作为"美国的孔子"、"美国精神的先知",他对美国的文化、文学、哲学的影响就如我们的孔圣人一般:他的个人主义思想对美国的个人主义的进程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个人主义这一概念在中国已经由来已久,以爱默生的个人主义为研究主题的学者也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7.
爱默生作为"美国的孔子"、"美国精神的先知",他对美国的文化、文学、哲学的影响就如我们的孔圣人一般:他的个人主义思想对美国的个人主义的进程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个人主义这一概念在中国已经由来已久,以爱默生的个人主义为研究主题的学者也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8.
弗朗兹·博厄斯是美国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曾经造就美国人类学界的"博厄斯时代",文章旨在梳理博厄斯在心理人类学理论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在他的小说《马丁.伊登》中,依据他本人的亲身阅历所塑造的主人公马丁这个超人一般的人物形象,是他本人超人思想的展现,是他本人的一幅"自画像",也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0.
吴迪 《华人时刊》2008,(10):42-43
能进入纽约的跨国公司,成为年入数十万元的白领,是无数年轻人的梦想。然而,有这么一个人,他"不知天高地厚"地炒掉了世界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股神巴菲特称他是"奇才",就连好莱坞明星甚至美国议员,都争着和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中国人交朋友。  相似文献   

11.
付丹 《新天地》2012,(12):49
老张外号"冷面王",全家人都要看他脸色,经常被他数落不说,他的情绪还阴晴不定,说翻脸就翻脸,好像看什么都不顺眼,一点小事就大动肝火。"脾气不好"、"性格不好",这样的话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不少人承认自己是"脾气不好"的人。然而,根据心理医生的临床实践,这些人其实是"病"了,他们患有一种叫"心境恶劣"的情绪病。"心境恶劣"在美国称为"心  相似文献   

12.
关于"OK"的出处,有20多种解释。一种说法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有一位制造干燥食品的商人名叫奥林·肯德尔,他的产品被用作军粮,每一块压缩饼干上都印有他姓名的缩写"OK"。军粮很受欢迎,因此这个商标非常著名。也有一种说法是,"OK"最初是美国铁路扳道工人的用语。当班时,如果铁路上一切正常,就说声"All correct",由于"All"音接近"O","correct"音接近"K",为了方便,工人们就直呼"OK"。现代的手机短信促使一大批缩写词诞生,但都无法跟"OK"相比。语言专家说,"OK"之所以流行了一个多世纪,是它的与众不同:单词清晰、发音简单,  相似文献   

13.
从1919年开始,孙中山重新阐述三民主义,美国"熔炉"理论成为他民族主义新论述的思想源泉。在处理中国国内民族关系上面,孙中山以他所理解的"熔炉"理论为武器,全盘否定他曾经宣扬过的"五族共和",主张国内各民族以汉族为中心进行"调洽"、同化,构成中华民族这一新民族。他认为辛亥革命只完成了民族光复这个消极民族主义目标,积极的民族主义则是要效仿美利坚模式,将中国国内各民族"合为一炉而冶之",同化"成一大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4.
在二战后美国文学中,遁世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公认为是"现代经典之一",他本人也在文坛上享有"当代风格独特的文学天才"的美名。这部小说深刻、艺术地再现了战后美国青年一代矛盾的精神状态: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精神生活的空虚匮乏。  相似文献   

15.
<正>提起"千里送鹅毛",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下一句"礼轻情意重",可是故事之初,是谁如此执著千里迢迢送根鹅毛?送的是曲颈向天歌的"大白鹅"的绒毛?还是癞蛤蟆想吃的美丽的"白天鹅"的羽毛  相似文献   

16.
查克·帕拉纽克是当代美国小说家和自由撰稿人,他创作的小说一直受到读者的欢迎。《搏击俱乐部》是他的成名之作,荣获1997年度"西北太平洋书商奖"和1997年度"俄勒冈最佳小说奖",并在1999年被好莱坞改编成了电影。作者通过一位美国年轻白领的故事,揭示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备受消费文化冲击的美国男性的生存状态。文章运用消费主义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分析主人公乔在消费文化中孤独物化的生存状态,以及消费文化思想对他男性气质的阉割。  相似文献   

17.
孟谦 《社区》2011,(11):1
在北京有个叫"育仁里"的老小区,住户大都是退休的中小学教师。老教师们的收入并不高,虽说医药报销有单位"托底",但在紧急情况下——夜间急病,却出过几次一时凑不齐住院押金的"险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社区书记想了个办法,大家每人都拿出一些钱,成立了社区里的"爱心基金",并制定了一套  相似文献   

18.
自18世纪中期以来就出现在美国舞台上的中国形象是多面、驳杂的,但从总体上看,一直徘徊在低劣和美好的两极之间。美国戏剧中的中国形象都在不同的尺度上强调其"真实",但它们与现实的中国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只是美国文化对于他者的想象和表述。美国戏剧通过表述、展示有关中国形象的种种"奇观"并凸显与美国的差异,履行了对美国文化主体的自身认同功能,也暗示了西方对于中国的焦虑和欲望。  相似文献   

19.
正1960年代初,一个名叫桑德斯的小伙子大学毕业后进入了美国加州一家半导体公司工作,因为表现突出,他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被提拔为销售经理。这时的他无疑已经是同事们眼中的"成功者",然而他却辞职了。同事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我需要一个更强大的对手,我要和英特尔去竞争!"英特尔公司是生产微处理器的知  相似文献   

20.
几经周折,我在京郊怀柔区的杨宋镇的一座小院里找到了当"群众演员"已经有了些名气的阿健。小院是他的"家",也是他和他的伙伴们的"演员公社",称为"阿健工作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