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江陵城作为荆楚地区的中心城市,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梁元帝时期以前的江陵城,在文献中往往被称为“荆州城”、“南郡城”,弄清它们与江陵城之间的关系,确证其所指,以及区别其异同,不仅是研究江陵城的基础工作之一,而且可以加深对发展中的江陵城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汉字城市的语源揭示了“城”的本质属性:(定居者所属的)大地(土)的自我实现(成).“城”的这一属性源自维柯的林间隙地原型,因而“城”的原型反映了人类进化、进步的历史及其文脉所在.其中“城”的声符字“成”(从丁从戊的结构)所含的丁火象征着城市圣火,标志着城市的灵魂;而“成”所含的大戊是城市整合力的象征.“成”之两大因素为现代城市发展提供原型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江陵城作为荆楚地区的中心城市,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梁元帝时期以前的江陵城,在文献中往往被称为“荆州城”、“南郡城”,弄清它们与江陵城之间的关系,确证其所指,以及区别其异同,不仅是研究江陵城的基础工作之一,而且可以加深对发展中的江陵城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城”与“市”的起源与发展。“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是指城市内外部形态,“市”既市场。市场是城市的基础,是城市的内容,也是城市的本质特征。“城”与“市”二者的名与实相互交融成为城市。即使“城”不在名仍在,只要有市场,仍叫城市,因此,“市”的实体概念和发展概念是“城”不可比拟的。  相似文献   

5.
城的出现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中国国家的起源和发展与城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西辽河地区是我国的城最早发祥地之一,早在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时期,城就已经在中国北方萌芽;到了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城已经基本趋于形成,中国的社会历史开始进步到古国阶段;4000年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是城的成熟发展时期,此时中国的国家形态已经发展到了方国时代.从古国到方国,这是中国国家发展史上的“原生形态”,是后来“三代”国家形态的基础或原型,它在中国国家形态数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起着一种规定性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6.
前人对东晋桓温是否重建了一座新江陵城看法很不一致。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今天江陵城(俗称荆州古城)筑于何时,还涉及到汉末魏晋南朝时期江陵城的城址移动、城内建筑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并对与此相关的一些前人的说法,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7.
唐末五代是杭州城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历经吴越国王钱镠三次大规模扩建,其一跃成为东南地区重要的城市。从都城布局形式上看,吴越国杭州城采取了近似于北宋东京城的嵌套式三重城制,这与唐长安城外郭城、皇城、宫城的不完整相套式布局不同,为南宋临安城宫城、外城的定型打下基础。处于唐宋变革期的吴越国杭州城的布局情况,为我们解读“中世纪都城”布局模式向“近世都城”布局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清镇市借助自身的区位优势,吸引20多所职业院校到"清镇职教城"集中办学,初步形成了"城市与职业教育"的互联互动、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征的"城校联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系统研究"清镇职教城"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探索"城校联动"的职教模式的基本特征,对进一步推动"城校联动"职教模式的实施,实现"清镇职教城"成为"教城互动、产教联动、职教改革、技能培训的引领区、创新区、示范区"的目标定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墨子》“城守各篇”与秦墨学之间有密切关系。《迎敌祀》中的“弟之”,《旗帜》篇中的“菌旗”“涂菌”,《号令》篇中的“可行不行”等以往一些不甚明了的概念以及里耶秦简9-1588简的性质,都可以通过《墨子》“城守各篇”与出土秦简牍的参照得到解决。可见《墨子》“城守各篇”很可能就是经过了后人加工的秦代文献。除守城术外,墨家学说对于秦文化的形成是否有更深层次上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崇文抑武”的大背景下,宋代民众只是将从军当成最后的谋生手段。由于军人社会地位低下,宋军兵源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充,牢城军就是宋朝为弥补兵源不足而利用罪犯组建的军队,隶属于厢军。与其他番号厢军一样,牢城军除具有基本役作职能外,也具备一定的军事职能,是宋朝主体军事力量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1.
文化塑城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通过塑造城市富有文化特色的外观环境、塑造城市人理性规则、和合协作、文明健康的行为以及深层次的城市精神,从而为城市打造独特、富有魅力的形象。因此,文化塑城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已经步入城市发展的决策视野。如何以文化塑造城市,城市管理者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塑造城市的物质文化;二是塑造城市的行为文化;三是塑造城市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2.
“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产城融合要以“产城人”互动为基点,构建产城人互动的有机体系,以人的发展为目标,以城市功能为载体,以产业高级化为动力,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城镇发展模式。政府推动产城融合的政策措施需要重点关注:积极推动产业向高级化转型;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区域协调。  相似文献   

13.
长株潭“一城化”是在长株潭“一体化”基础上与时俱进升级换代的理论构想与实践尝试,是湖南省长株潭地区紧密联系、协调发展的资源共享人才共享深层方式,是中国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当下与未来的国家大计民族大计。过去几十年制定并实施的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战略,主要功能是改善长株潭三市的发展环境。长株潭“一体化”向长株潭“一城化”发展转型,有助于推动三市之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于构建中国第五增长极、推动“三高四新”战略实施、推动我国双循环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可从理念更新、顶层设计、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机制建设等方面,切实推进长株潭“一城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小说家往往借助“外来者”的特殊身份和文化立场来表达他们对于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之间多重复杂关系的审视与探究。作为徘徊于现代都市和传统湘西之间的“边际人”,沈从文创作了大量鲜明独特的“外来者”形象,如早期都市小说中的“乡下怯汉”、成熟期湘西小说中的“城市病人”和晚期湘西小说中的“掠夺者”等。藉由这些“外来者”形象,沈从文在小说中实现了都市与湘西的近距离对照与互参,在对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进行双向审视的同时,也在持续不断地探索和更新着自我在城与乡之间的身份定位。  相似文献   

15.
绿色带型工业城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城市空气污染与城市工业规划密切相关。因此,新建或改建中小城市的工业规划区域,决不能再走“工业污染城市”的老路,应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总结了有关城市工业污染教训的基础上,特别是吸取了天津开发区工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建设的经验,按照新的规划要求,提出了工业与城市同步发展的无有害气体污染的新型绿色带型工业城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城”最初是人类修建的环卫聚居处的防御性建筑,最初的功能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最初的功能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它的出现大约在新石器时期的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而“市”虽然出现较早,但它的完善与发展与“城”息息相关。而“市”对“城”从一种必要的补充进而到相互促进和发展。如今,人们认识到我国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其中农业尤为重要,甚至取决于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归”是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人口逆向流动的概述,在城乡各种要素博弈和主体社会理性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归”群体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从生成维度而言,“城归”群体归位既可追溯至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和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又有产生推拉力的现实逻辑;从价值维度而言,这一群体的到位对于提升人才、产业、乡风和治理等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方面作用凸显;从实践维度而言,有必要通过政策设计和宣传引导、完善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强化创业就业教育和培训以建立长效引导机制,让“城归”群体“回得来”“留得下”“干得好”,真正补位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扩大内需,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社会稳定,建立公正、平等、有序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城乡发展的六大反差论述了西部地区实现国家这一重大战略的紧迫性,并提出了西部地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总体思路和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戊子之变后,残破的大同府已经没有了人烟,亟需重修。此时虽然百废待兴,但国家气象尚处于上升时期,地方官员本着国家复兴,身体力行,积极言事。他们体恤民生,不断上疏,奏本切中要害,获得了朝廷的支持。废弃的大同城在首任官员重修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也获得了发展的生机。相比较前代,新修的府城适当降低了军事功能,但更突出了经济文化和贸易往来的社会作用。这也奠定了此后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20.
在阐述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以“产城融合”推动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主要经验有注重培育主导产业体系、制定科学的城镇发展规划、制定健全的公共政策等;主要教训包括产业调整缓慢、产业结构单一、综合发展成本过高导致的“产城融合”发展的不协调等。并借此提出了基于“产城融合”视角的皖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一是加快培育各个城镇的主导产业,使各个城镇在发展过程中都有相应的产业作为支撑;健全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与科研保障体系,为皖北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技术支持;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实现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融合发展,为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物质基础与人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