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有爱情说、隐事说、讽谕说、婉讽主题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题说与泛主题说等多种,本文在学术史回顾的基础上,探究产生诸说的原因,且立足于白居易的自述、编集过程与时人的看法,对《长恨歌》进行深入解读与进一步考证,以证定《长恨歌》主题是表现唐玄宗与杨贵妃真挚的爱情,并着重对"婉讽主题说"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以全新的视角 ,论述了一千二百四十六年前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美女杨玉环是怎样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先嫁皇子李瑁后又嫁给皇帝李隆基的遭遇 ,可谓屈辱与受宠同在 ;寂寞与欢乐共存。最终竟被残酷“赐”死。其短暂“悲剧”的一生 ,也从侧面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虚伪及自私 ,杨贵妃只不过是统治者争权夺利的一个牺牲品而已  相似文献   

3.
沈嘉柯 《社区》2014,(17):50-50
大约是在七年前,那个时候我在杂志社工作,跟坐在我旁边的美编小姐特别聊得来。她是一个性格挺好,谈起专业来一板一眼的职业女性。有一天我坐飞机,在座位网兜里翻出一本读物,碰巧读到一篇文章,现在不大记得作者的名字,但是对那文章的内容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4.
情深不寿     
金庸的《书剑恩仇录》里,乾隆送给陈家洛一块玉佩,上刻:“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有些吃惊,甚至不以为然。如此说来,用情不必过深,难道是爱情的真谛了?那时候,正值爱情至上的年纪。  相似文献   

5.
情深不寿     
张海静 《社区》2010,(20):25-25
金庸的《书剑恩仇录》里,乾隆送给陈家洛一块玉佩,上刻:“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有些吃惊.甚至不以为然。如此说来,用情不必过深难道是爱情的真谛了?那时候,正是爱得死去活来的年纪。  相似文献   

6.
周公姬旦是西周初年的一位大政治家,是西周奴隶制王朝的开国重臣之一。他曾辅佐武王伐纣灭商,相辅成王出师东征,平定管叔、蔡叔、霍叔联合纣子武庚及东方夷族的反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西周王朝的建立,对巩固和加强周王室的统治,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唐以来,代代诗人、小说家与戏剧家就本于史实传闻,驰骋丰富想象,将历史人物杨贵妃再创造成为文学形象,使之光彩夺目、妇孺皆知。但对在马嵬兵哗情势下,玄宗是主动还是被迫赐死杨贵妃,杨贵妃之死是罪有应得还是有功于时等,历来说法不一。本文就此分别作了全面具体的评述  相似文献   

8.
“古无轻唇音”之说不可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古无轻唇音”这一学说,是清代学者钱大昕首先明确提出来的。他的论断是:“凡轻唇之音,古皆读为重唇。”“六朝以后,重唇为轻唇。”①用这一学说来解释古字通假和谐声系统以及后来所谓“类隔切”,的确很方便。因此受到后来学者的赞许,似乎已经成为定论。对这学说提出过一点小异议或修正性意见的是符定一。符氏认为“古有轻唇音”。可惜他最后又否定了自己的看法。钱氏认为轻唇音六朝以后才从重唇音分化出来;而符氏认为轻唇音虽已存在,但只是重唇音中的音位变体。就实质看,钱符两家学说是一致的,都认为轻唇音在古音声母系统中不是独立的音位。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驿事变中主谋杀死杨贵妃兄妹的究竟是谁,这曾是学术界热烈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运用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唯物史观,认为在马免驿享变中主谋杀死杨贵妃兄妹的既不是太子李亨,也不是宦官高力士,而是禁军扦领陈玄礼。  相似文献   

10.
杨玉环是中国历史上喜吃荔枝的绝世佳人。但是,正史中并未确载杨贵妃所嗜荔枝之贡地,以致自宋以降便出现了岭南和涪州两地之说。宋人苏东坡《荔枝叹》、乐史《太平寰宇记》等持涪州说,而元、明、清时期的地理志、野史笔记、荔枝谱记也多持此说。但是,唐人杜甫《病橘诗》、宋人司马光《资治通鉴》等则持岭南说。通过梳理和考辨史料,结合实地踏勘,认定涪州当为主要贡地,理由有三:一则唐时涪州盛产之荔枝并不亚于岭南;二则涪州至长安仅二千多里而岭南至长安则四、五千里,利于保鲜和节约开销;三则作为蜀人的杨玉环在成为玄宗宠妃后倍思家乡荔枝乃人之常情。当然,由于杨贵妃的侍宠和名相张九龄的宣扬,岭南亦有过贡献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牛鸿恩先生大作《厌弃〈春秋〉尊〈左传〉》 ,批驳笔者关于孔子作《左传》蓝本的观点 ,一口认定孔子“作《春秋》”是“修《春秋经》” ,说是“一经三传 ,都以为经为孔子所修 ,这是司马迁所已具备的观念”。这也是历代经生迂儒的传统习见。本文以一经三传的事实入手 ,证明“修《春秋经》”说 ,实乃“乌有之谈”。  相似文献   

12.
提到唐朝诗人白居易,很多人会想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故事。然而白居易的名字,跟居住无关,而是出自《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白家的长辈,期许他成为居心平和、守住本位、安稳自在、顺应天理的正人君子,所以取名为居易。白居易的诗歌,现存近三千首,其中的佳作并非仅有《长恨歌》和《琵琶行》,心静即身凉的句子,就是出自他笔下的《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我国古典“四大美人”中,唯唐明皇杨贵妃的籍贯历来见仁见智的问题症结所在,不囿于正史上记载的定势,甚至以逆“定势”的思维,钩沉于史海中鲜为人知的有关杨贵妃的“碑记”,以及从里居、遗址、传闻诸方面加以考察,期间又在志书与别的典籍里撷英,进行了历史而客观的探讨。观点鲜明,史实丰富,论述缜密,不失为“一家之言”。这虽非为历史上宏旨之事,却有助于史料更翔实,且也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杨贵妃这个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4.
从《红王妃》看德拉布尔的不确定创作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王妃》是玛格丽特.德拉布尔传统和创新写作艺术的完美结合。德拉布尔将对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命运的研究置于东西方世界甚至全人类的角度上,她努力寻找不同时代,民族文化和世界观的深层联系。本文从其不确定审美特征入手,概括分析了这一特点在《红王妃》中作为东西方文化结合体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揭示了《红王妃》中德拉布尔关于女性甚至全人类在不同时间空间上统一的世界观,阐释了其中东西方对于全人类思想有相互交融的一面。德拉布尔的所创作的事物介于真实与虚幻、真实与幻想之间,小说与历史之间。其中的人物处在一个不稳定的世界,消解了时空的概念,面临着一些共同的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电影《妖猫传》中,文学与电影叙事融合与互动。《长恨歌》作为该电影的背景文本,其诗歌意象的电影表现能越过影像本身的叙事性-诗性之争,引领我们考察电影诗性再阐释的潜质。在现代诗人洛夫的同题诗中,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长恨歌》中频繁出现的芙蓉意象被具有异质性的蔷薇意象所取代,喻示其影射的杨贵妃形象由中国传统诗学话语体系转向中国当代诗学话语体系的蜕变;而在电影《妖猫传》中,两种花意象相互交缠,凭借《长恨歌》文本的文学叙事性与影片镜头语言的非叙事性共生为一种突破载体意识的诗性,进而实现一场模糊载道与言情之界线、回归本土形象思维的诗影共谋。  相似文献   

16.
17.
唐人对杨贵妃复杂的态度使得贵妃主题的唐诗呈现出复杂的题旨,其中最主要的是政治讽喻、兴亡悲慨与爱情悲歌这几个方面。其复杂性不仅体现在不同作者会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现不同的题旨,甚至同一个作者在一首作品中也会表现出多种态度。尽管如此,从中唐到晚唐,还是有着政治讽喻逐渐减少,兴亡悲慨与爱情悲歌逐渐成为主流的趋势。其中也显示了贵妃形象的流变及其与明皇之间爱情关系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8.
从体裁角度看 ,文学创作就是不同文学体裁的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文学是以体裁的形式存在着 ,体裁应当是我们思考文学创作的第一因素。在制约文学创作的诸种要素中 ,体裁思维是制约文学创作的第一要素。中国古典诗作《长恨歌》和中国古典剧作《长生殿》的体裁比较是这一立论的最好例证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的《长恨歌》被誉为千古绝唱的长篇叙事诗,关于该作品的主题与深层内蕴,前人已做过无数次的探讨。而关于杨责妃的艺术形象一题,却鲜为人所关注。白居易在作品中让她死而成仙,这足以表明,白居易认为杨贵妃死的不值、死的冤枉。杨贵妃身前生后对爱情的执着,与唐明皇对于死去的杨贵妃的思念,貌似是惺惺相惜、至死不渝的爱情,实际上却恰巧形成了鲜明而深刻的对比。白居易用她的纯粹,为她争得了身前生后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长恨歌》的虚实结合,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巧妙的环境衬托及气氛渲染,维肖的人物形象勾划和感情表达,平俗浅显的语言风格等方面对该诗的艺术美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