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社会组织”概念的定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 1 0年来 ,社会组织成了严肃理论研究的客体。“组织社会学”和“组织理论”教程获得了教学学科的地位。因为它们还是处于形成阶段的“年轻”学科 ,对各个组成部分和层次的研究还不平衡。尽管目前对组织经验的描述相当充分 ,但研究这种现象的方法论基础、关于组织实质的理论原理却存在一系列矛盾 ,需要进一步论证。本文讨论的对象是社会组织的实质和特点问题。把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系统理解有两种形式 :(1 )把有共同目标的人群理解为组织 ;(2 )把某种社会技术系统理解为社会组织。这两种解释都有缺点 ,彼此也不协调。许多作者对组织作出了完…  相似文献   

2.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理论完备起来,这不只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的需要,同时也是现代学术研究,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的哲学准备的需要。但是,在关于价值问题的研究中。尚存在很多理论原则问题未得到澄清。最近在《光明日报》进行的关于“普遍价值定义”的讨论中,就涉及到几个必须作出清楚回答的问题。一、普遍价值定义是不可否证的  相似文献   

3.
原本,这个月的时尚关键词对于青岛来说应该是奢侈品登陆,新庙开张、一切却被突如其来的天灾打破,地震震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08年一轮又一轮的灾难不停地在提醒我们:灾难面前,生命如此脆弱,所以,请好好生活。是的,好好生活。四个字背后蕴含的内容何其丰富,身体健康,心情舒畅,衷  相似文献   

4.
法制的确切涵义是什么?并非所有使用这个概念的人都已认识清楚,法学界的意见也颇有分歧。几年前,对此有过比较热烈的讨论,后来争论之声沉寂下来,似乎问题获得了解决,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探讨法制概念的内涵及有关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组织数量激增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接踵而来,"注销难"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对当前社会组织退出情况的调查研究并综合分析,"注销难"并非登记管理机关一家之责,而是...  相似文献   

6.
社会信息学是一门跨学科理论。社会信息学研究人员关注的是社会和组织内部信息通信技术的设计、使用和产生的后果。他们特别关注的是信息通信技术在社会和组织机构的变化中所起的作用。社会信息学的研究人员采用“计算机的社会分析”、“计算机的社会影响”、“信息政策”、“计算机与社会” ,以及“以计算机为媒介的通信”等术语对过去 2 5年来计算机化在社会方面产生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由于是根据研究不同的文献得出的结论 ,所以 ,学者和教师并不完全接受这些结论。组织社会学将社会信息学的分析限定在组织机构的内部 ,即主要参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关于"社会法"概念探讨之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竺效 《浙江学刊》2004,9(1):38-43
社会法的概念是社会法基础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和无法逾越的问题.我国大陆学者虽常有使用"社会法"一词者,但鲜有讨论它的概念的论著,本文试图通过介绍英、美、德、法、日各国立法或学说中所折射出的关于社会法概念的探讨,概括地认识社会法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孙国华 《求是学刊》2004,31(6):84-86
文章认为狭义的法律解释只不过是法律解释的一种,即仅指国家授权的一定机关对法律作的有相对的普遍约束力的解释,而不是法律解释的全部。如果用这种法律解释的概念取代人们通常理解的法律解释的概念(或所谓广义的法律解释的概念),势必引起许多无谓的争论。承认狭义的法律解释的概念,既无必要又有害处。法律解释按照解释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有权解释、学理解释和任意解释。  相似文献   

9.
20世纪西方社会关于"消费社会"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关于"消费社会"多有论述.人们认为,消费社会是生产社会的延续,西方社会已经步入了与传统社会明显差异的消费社会,高度物化、大众消费、个性化消费、消费者主权以及妇女的主导地位等等是其特征.同时,消费与生产的矛盾、生态危机、价值观念以及消费主义全球化等严峻的问题仍是西方社会的困惑之处,"消费社会"的思想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印度历史评论》杂志(1979.7—1980.1,卷Ⅵ,1—2号)中发表了S·杰斯沃尔所写的《早期印度社会史研究》一文。文中一开始就论及瓦尔那(Varna)和迦蒂(jāti)的概念,并对与此有关的各种说法作了简要的评述。读后感到这一问题很有研究的必要,故不揣菲薄,也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关于"舆情"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舆情"概念作了重新界定,提出了舆情构成要素的"五体说",并对舆情研究中的几个基本概念进行了必要的辨析.  相似文献   

12.
对于日本的中国历史研究人员来说,"近世"与其说是一个通用的无需解释的时代划分术语,不如说是在使用时需要多加注意的概念.众所周知,20世纪50年代前后到60年代,围绕唐宋变革的性质,"京都学派"和"历史学研究会派"(以下简称"历研学派")之间发生过争论.  相似文献   

13.
阿多尔诺社会理论的批判性蕴含在其对社会概念的理解和规定中.阿多尔诺的社会概念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传统,并在与唯心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批判性争辩中产生.在阿多尔诺的视域中,唯心主义的社会研究揭示了社会的中介性和普遍性要素,但是这种中介性被强化为超越社会成员的普遍性力量,从而蜕变为意识形态;而实证主义则强调社会事实的直接性,反对社会的总体性理解,将社会理解为必须接受的现成事实.在他看来,这两种社会概念都缺乏辩证性和批判性,客观上是对社会现实的辩护.因此,他揭示了交换的同一性要素对社会构成的作用,主张将社会理解为一个对抗的过程,甚至一个“问题”,从而为主体在社会中的批判和创造活动留下足够的空间,这也使得阿多尔诺的社会理论具有了批判性.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信息学研究的是信息技术在社会和机构的变化中的作用 ,以及社会力量和社会实践活动对信息技术相关机构产生影响的方式。社会信息学包括研究和分析两个部分 ,以计算机的社会影响、计算机的社会分析、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通信研究、信息政策、计算机与社会、机构信息学、解释信息学等作为研究和分析的对象。社会信息学的研究和教学是在不同的领域中进行的。这些领域包括信息系统、人类学、计算机科学、通信科学、社会学、图书馆与信息科学、政治学 ,以及科学与技术研究等。对于从事不同学科研究的学者来说 ,要想找到在信息技术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概念。是否能按照马克思主义本意来理解生产力概念,决定我们是否能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成功。传统教科书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即把生产力理解为一种能力,是不能准确传达生产力概念内涵的。它将产生与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在逻辑上相矛盾的错误。马克思主义原著中的关于生产力概念有二十多个,其内涵大概分两类:"能力说"和"成果说"。传统教科书定义中只体现了"能力说"的内容,而"成果说"的内容没有体现。这不能全面传达马克思本意的生产力概念的含义。由于李斯特、魁奈等与马克思建立的生产力概念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同,即建立生产力概念的目标和出发点不一样,所以马克思本意的生产力概念与李斯特魁奈等的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应该也不同。  相似文献   

16.
17.
共有制理论是8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一种所有制改革理论,但由于以往改革实践的积累有限,加上人们对这种初步实践经验的认识方法又不同,这就使共有制问题的研究一直处在初步探索阶段,仅共有制概念本身的含义,理论界至今仍存在很大分歧。党的十五大在所有制问题上的重大理论突破,为共有制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笔者就目前共有制概念界定上仍然存在,以及人们可能达成的共识谈点个人意见。误区之一:共有制本是所有制关系中“一般”范畴的概念,却要给它定性、定位;仅凭“共有”的含义是共同占有,就能认定它是姓公、姓社…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社会循环的理论依据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都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事物的发展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新的过程。事物不断发展、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一个社会的循环,也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根据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的原理:资本是不断运动的,它依次要经过购买、生产和售卖三个阶  相似文献   

19.
一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二章中的物质定义,是在认识论的意义上界说的。从这个角度表述物质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关于本体论的论述,但是严格说来,是在欧洲近代哲学中制定出来的。在近代哲学中,霍布斯的物质定义无疑据有重要地位。这位英国哲学家在《论物体》中说:“物体的定义可以这样下: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  相似文献   

20.
"审美"概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文放 《求是学刊》2008,35(1):96-102
在中西美学史上."审美"概念都以审美经验为中心.在西方美学中.审美经验经历了从自律性向他律性的转化,"审美"概念的内涵也从非功利、无甘的的变为功利的、实用的.中国美学对于"审美"概念的理解始终叠加着国外美学理论的交光互影,但也不乏对于中国本土传统美学观念的传承,在总体上更具开放性、普适性和兼容性.从中西美学史的嬗变可见,"审美"概念的内涵十分宽泛.这与它所依托的审美经验的包容性和弹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