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多数中国人来美国,即使不是为了致富,也是为了学美国的致富之道。人们常常忽视的,是如何学学美国人的穷。刚来美国的中国人总会发现,美国人的手头之紧,往往超出中国人。要看花钱的作派,似乎美国人比中国人还穷不少。我的一位美国朋友,父亲是一位顶尖名校的校长,年薪50多万美元,和其他几位挣得最多的大学校长的年薪一起登在报纸上。她姐妹二人都是受常青藤的教育,自己刚刚拿到博士学位,夫君(一位著名物理学家之子)也开始在一所常青藤名校教书了。可是她的"穷相",却常常令我吃惊。  相似文献   

2.
何文静  蒋狄望 《社区》2014,(7):32-32
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北干街道萧然社区,有一位低调的老船长,很多邻居不知道他的辉煌生涯,但他的热情友善却赢得了邻居们的心,去年12月社区推选居民组长时,整幢楼的邻居不约而同地都推举了他。  相似文献   

3.
张元国 《社区》2009,(18):15-16
美国人具有强烈的社区意识。他们非常关注所居住社区的所有事情,同时也非常看重社区的团结。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他们会定期举行街道邻居聚餐来加深互相之间的认识和了解。如果是一家新搬来的住户,一般都会去周围的邻居家做一次礼节性的拜访。这样做不仅可以熟悉一下周围的社区环境(邻居会为你做详细介绍),还可以很快地与邻居建立睦邻友好关系。除此之外,在美国,还有很多独特的邻里文化,了解以后,可以帮助你和美国邻居相处。  相似文献   

4.
不能还空碗 早先,北京人多住大杂院.老北京人古道热肠,充满人情味儿,街坊四邻,尤其是一个院的邻居之间,"走"(相处)得像一家人. 那当儿,谁家来了亲戚,带来点儿土特产,总觉得是稀罕物,短不了都要让院里的邻居们尝个鲜儿.有时,谁家做了点自己拿手的时令吃食,也会让邻居们尝一尝. 邻居给您送吃食,要用盘子碗儿.当然,这盘子碗儿,您要还给人家.按北京的老规矩,不能还空盘子空碗儿,您在还的时候,一定要在盘子碗儿里放点吃食.  相似文献   

5.
乔伊 《社区》2005,(23):42-42
从美国归来,给我留下最深的感触不是优越的生活和享受,而是我那些可爱的邻居们。来美国之前,就听人说过,美国人的种族歧视很厉害,和许多外来人合不来。而我到美国后,公寓的左邻右舍不仅都是美国人,而且还是富有的美国人。所以,从一开始我就认定,自己与他们不会有什么共同语言。平时,我从来不主动和他们说话,没课的时候,便将自己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即使出门倒垃圾时,偶然与邻居碰面,我也会抛给对方一张很生硬的脸。然而,无论我怎样避免与他们的正面接触,但麻烦还是源源不断地找上我。一天清晨,太阳还未染红天空。睡梦中,我就被一声接一声的…  相似文献   

6.
一强 《社区》2008,(31):48-49
社区里40岁出头的刘云大姐,在去年下岗后就没再找工作。刘云曾是市里最大企业的一名职工,很多人都羡慕她,但过去她在社区里很少和邻居来往。在她看来,这些大多是经营小生意的邻居尽管比她挣得多些,但仍是不上“档次”,每天她骑车上下班路上碰到主动给她打招呼的邻居,她总是将挺直的腰板再挺挺,微微点个头算是回应…一邻居们总是背后说她不好相处。  相似文献   

7.
谢芳 《社区》2003,(24):30-31
与美国邻居相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议论家长里短。尽管美国人刚一接触给人热情大方的感觉,然而你最好不要过度热情。尤其是见了你还不十分熟悉的邻居,不要见了面就“嘘寒问暖”。路中遇到熟人,也不兴大呼小叫,只限于打个招呼,说声“哈罗”,避免在大庭广众之下给人造成尴尬的局面。这在城市社区尤其如此。这是因为美国人喜欢  相似文献   

8.
楼下贴了通知:“周末组织老人们去郊区蔬菜大棚参观,希望有车的邻居提供帮助。”落款是“××社区”。我赶紧报名,老公笑我:“你手那么‘潮’,敢去郊区吗?”我说:“算你说着了,给你报的名。”我很乐意为不认识的邻居们服务,因为志愿者是传递温暖的天使,他们让社区成了温暖的家。  相似文献   

9.
子言 《社区》2009,(12):1-1
一个人从大城市搬到乡间,他买的房子恰好就在一个信奉简朴生活的社区中。搬到新家那天,他的一位邻居帮他卸东西,他的家电太多了,电视、冰箱、洗衣机、洗碗机、空调、按摩器……搬完之后,邻居对城里人说:“如果有哪样东西出故障了,只管跟我说,我会过来的。”  相似文献   

10.
在国外居住的时间长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便是融入那个国家的生活,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太难了。我那时在新西兰读书,当时房子很便宜,作为一种投资,我也买了一幢房子。但是,跟邻居的交往一直仅限于见面时打个招呼。我也尝试着跟邻居们更密切些,但是,我语言不好,又没有太多的时间。 邻居们很友善,我家一边的邻居是一对青年夫妻,有两个可爱的胖乎  相似文献   

11.
逝者:郭淑玲性别:女享年:70岁籍贯:河北易县生前职业:医师生前住所:朝阳区劲松中社区郭淑玲生前是一名医生,老伴李铁珊说,她“从来都是尽心尽责”。20世纪60年代,郭淑玲上山下乡参加了医疗队,在河北衡水为了救助一位心脏已经停止跳动的老乡,她没有犹豫,直接口对口地为老乡做人工呼吸,使老乡恢复了心跳。劲松中社区居委会的汪学荣说,郭淑玲退休后,从一名职业医生变成了一位社区的义务卫生员。邻居们谁家有人得了病,都会想到郭淑玲。住在对门的邻居魏女士记得,儿子身体不好,但从出生到现在,19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去过医院。不管多晚,郭大妈都…  相似文献   

12.
李琳 《社区》2003,(8):47-48
在IT企业做开发的张先生1月份刚搬进丽江花园的新家,第一件事便是申请加入了宽带网,上了网后第一件事是在“GOOGLE”中检索丽江花园网站的网址进到社区网中。不进不知道,这一进就让张先生着了迷,原来他们小区的网站不仅有常见的一些社区信息、社区介绍,还有在线电影、音乐可下载,有最新的股市信息股市分析,可尽览社区各种衣吃住行各类消费场所,可申请30M的专用邮箱,更难得的是可以在网站上认识许许多多的邻居,可以在网上各个论坛里与邻居们高谈阔论,在BBS上发布各种信息,在QQ上与好友尽兴倾谈,当然最刺激莫过于还可以与邻居们一起在网…  相似文献   

13.
《人生与伴侣》2010,(11):6-6
陈红和陈凯歌每每出现于人前都是一副恩爱有加的样子,但是他们的邻居却爆料这两口子经常大吵大闹,日子过得并不如意。陈凯歌大导演也经常动武,某邻居还爆料有一次听见了扇耳光的声音。陈红挨了打,当然也不会就这样算了,于是两人互相动武,大哭大闹是常有之事,邻居们经常在大半夜听到陈红的鬼哭狼嚎。  相似文献   

14.
零星梦 《社区》2013,(7):30
经过笔试、面试、政审,我于2013年1月正式分配到秦川社区工作。从1月份开始发放高龄补贴到2月末为止,还有部分存折没人来领,我决定亲自送去,同时也能了解一下社区居民的情况。第一位住户:老人不在,开门的是对门的邻居,邻居是一对年龄也在七八十岁的老夫妻。邻居对老人的事情也算了解,等我说明来意后,邻居告诉  相似文献   

15.
孟谦 《社区》2014,(12):1-1
一年多前,本刊曾刊登过—篇文章——多亏了黄夏月。说的是一位名叫黄夏月的老人,在宁波市某社区的—座居民楼里担任楼门长。前年12月16日那天,她一早发现自家居住的这座危楼很多地方有了新的开裂,所以赶紧通知了相关部门,并招呼邻居们及时撤离,而就在大家从楼内撤出后不到两小时,楼塌了。她及时而明智的决定挽救了楼里邻居的生筑事后,本刊从社区公益志愿者的价值的角度,赞扬了她的义举,现在回想起来称这位老人为“救星”一点也不为过。  相似文献   

16.
一言 《社区》2006,(23)
一位居住在美国的物业公司员工告诉我,这件事如果在美国,我会发大财;而在中国,我是最大的倒霉蛋本来,我想给这篇文章起个标题,叫“我们是如何变成刁民的”,但深感这个称呼会辱没了我和邻居们。因为反思我们的一贯表现,无论如何,我们都算是厚道人。我们可能是北京平民里比较幸运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从大城市搬到乡间,他买的房子恰好就在一个信奉简朴生活的社区中。搬到新家那天,他的一位邻居帮他卸东西,他的家电太多了,电视、冰箱、洗衣机、洗碗机、空调、按摩器……搬完之后,邻居对城里人说:"如果有哪样东西出故障了,只管跟我说,我会过来的。"城里人听后有些惊喜,"好极了,你会修理电器吗?"  相似文献   

18.
苗向东 《社区》2012,(6):47
大年初一,我给父母打完电话,拜完年,接着给谁拜年呢?我想了一下,决定给邻居们拜年。说来你可能不信,我搬到这个小区,住在这个单元已经十年了,还不知道这12户居民姓啥叫啥,更没有到他们家里坐过。平时只是打一声招呼,点一个头。有几次家里有事,想请邻居帮个忙,却因为不熟悉,开不了口。还因些小事,与几户有些摩擦,闹了意见,我感觉这  相似文献   

19.
我住的房子是80年前一个富裕的西班牙人所建。我是这里唯一的老外,但很快就跟中国邻居们打成一片。这里的中国家庭,无论是楼上楼下,还是左邻右舍,都过着一种跟我全然不同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徐进 《社区》2009,(25):33-34
江苏省连云港市浦东街道位于老城区,很多居民在此居住了几十年,邻居之间的感情甚至超过了亲情。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社区不少老住宅陆续被拆迁,有很深感情的老邻居们也各奔东西,但是这份邻里情他们忘不了,于是有些社区便经常组织一些邻里活动,让老邻居们见面,重温邻里情。“老伙计,你还好吗,真想你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