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者就业权益是劳动者正当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法律对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的权益及其保护缺乏具体的规定,相关研究也较为少见。本文结合目前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和一般法理,提出了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应享有就业信息知晓权等九个方面的权益;同时,针对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提出应从劳动者自身、劳动行政部门以及司法机关等三种途径来对劳动者的就业权益进行保护,其中劳动者自身的保护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职业》2007,(13)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维护各自权利的法律依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意识不强,特别是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规避法律,逃避义务,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满后不办理续签手续,从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极大地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2003,(7):42-43
问:我退休在即,与公司发生了关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待遇问题的争议,这属于劳动争议吗?我该通过怎样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答: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因执行劳动法规,履行劳动合同以及其他劳动问题所发生的劳动权利、义务方面的纠纷。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是《劳动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等,都属于劳动争议。这里的“保…  相似文献   

4.
田春苗 《职业时空》2012,(8):144-146
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这是工会的义务而非权利。"富士康事件"折射出我国工会维护劳动者权益机制的严重缺失与不足,主要表现在:工会组建不规范、机构不独立、专业素质低;工会工作不到位,没有突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欠缺工会法律责任等方面。当前改进工会维权机制的法律对策,一是加强工会的依法组建,二是在协调劳动关系、监督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及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与措施等方面促进工会的依法运行,三是明确工会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5.
滕玫 《职业》2001,(2):36-37
劳动争议主体,即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劳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三条规定“企业与职工为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 一、作为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主体的法律适用 “劳动者”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劳动权利能力是指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能力和资格。《民法通则》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而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则从16周岁开始,终于退休,这与民事权利能力明显不同。劳动行为能力是指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依法取得劳动权利和…  相似文献   

6.
姜菁 《职业》2007,(16)
《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涉及到亿万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成千上万企业的权利维护和义务的履行。从各方的反映看,法律出台后如何实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就此问题,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秘书长、劳动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室主任王文珍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2003,(5):42-42
问:我是某公司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有权利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吗?答: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农民工作为企业聘用的劳动者,当然同样有享受社会保险(含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权利。你可以请求公司为你办理有关保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还在《关于贯彻两个条例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基金征缴工作的通知》(劳…  相似文献   

8.
《职业》2007,(22)
员工辞职权利受法律保护[重点法条]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辞职权是指劳动者享有的法律规定的解除与用人单位劳动法律关系的权利。不少人误以为员工辞职必须经用人单位批准,用人单位未同意,就不能解除劳动合同;而有些用人单位在职工行使辞职权后,也迟迟不予审批,想以  相似文献   

9.
华芝 《职业》2008,(8):48-49
自《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温州中小企业的劳动关系一直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不少企业认为这部法律的实施,对企业内部来说,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和职工的归属感;对企业外部而言,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的公平性,同时也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但也有一些企业认为,《劳动合同法》的法律规定内容太超前,不适应温州非公有制经济特点尤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部分业主甚至误解《劳动合同法》只是注重对劳动者权益的维护,而没有兼顾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面对《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0.
章法 《职业》2007,(19):30-31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维护各自权利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大量增加。究其原因,大都与当事人未能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有关。根据《劳动法》第三章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只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才算确立了劳动关系,才能享有《劳动法》规定的各项权利。因此,劳动者要想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必须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而要使所签合同能够确保不侵犯劳动者权益,劳动者就必须了解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及订立劳动合同时应注意的问题,提高订立劳动合同的技巧。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实施的第20年,20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的发展,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及权益保障于我国的劳动者权利的保护问题。并且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姜菁 《职业》2007,(22):17-18
《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涉及到亿万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成千上万企业的权利维护和义务的履行.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六十九条规定:老年人参加劳动的合法收入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安排老年人从事危害其身心健康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但根据劳动法律法规,老年人又不具有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工伤无法认定,没有经济补偿,法律的冲突,导致退休人员被返聘后产生的纠纷遭遇法律适用尴尬……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崛起和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农民工的贡献有目共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诱惑使得中国的新老两代农民工从农村流入城市,2008年1月1日的《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让社会看到了改善农民工权利状况的希望,然而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保护尤其是作为一名劳动者的权利保护的现状依然不如人意,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真正的权利、迟来的正义是非正义,每年岁末对于农民工权益的突击性保障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把包括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社会问题纳入法治框架内、通过探析新生代农民工权利阙如问题及原因进而发现从制度层面进行解决才是解决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签订劳动合同须防十大陷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会方 《职业》2008,(10):39-42
春节过后,又迎来了用工招聘的高峰期,各类招聘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何签订劳动合同,防止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成为广大求职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总结归纳了求职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经常遇到的"十大陷阱",希望对广大劳动者正确签订劳动合同、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吴红玲 《职业》2004,(8):46-47
劳动合同与竞业禁止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或雇主)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当前,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流动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或雇主)为了保护自身的权益,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更加注重"竞业禁止"条款(也称竞业避让、竞业限制),以防员工在跳槽时损害单位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侯会方 《职业》2008,(4):39-42
春节过后,又迎来了用工招聘的高峰期,各类招聘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何签订劳动合同,防止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成为广大求职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总结归纳了求职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经常遇到的“十大陷阱”,希望对广大劳动者正确签订劳动合同、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生存是人类第一公理,人类一切权利的享有都以获得生存为前提。生存权赋予其它权利以意义,是其它权利之本。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导游从业人员的生存出现了危机,其生存权长期受到侵害而得不到解决。《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涉及千万劳动者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法律也受到了旅游界的关注。它不仅给旅游企业带来影响与冲击,而且会给导游人员的生存权利带来福音,是维护其生存权利的一次契机。  相似文献   

20.
中美劳动者及其组织比较 中国法律保护劳动者实施集体代表性的权力。如果这些权力切实得以实践,中国劳动者的境遇就会与美国劳动者大不相同。美国有劳动法和雇佣法之分。劳动法涉及集体权利,而雇佣法处理个别劳动关系。这也是在谈到劳动法时,中美两国存在的一个概念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