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生与伴侣》2006,(12):F0003-F0003
宋惠君,1966年生于河南郑州,祖籍河北,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山水画艺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家,河南省华侨书画院山水画研究室主任,1990年在河南省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相似文献   

2.
正出席第八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的海外侨领,初夏来到江苏考察交流,为数不多的女侨领中,吉尔吉斯斯坦中亚华侨华人友好协会会长、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虎玉梅女士的高颜值格外引人注目,作为颜值控的我,忍不住跑过去跟她攀谈。这位回族、少数民族女侨领,有比颜值更令我震惊的善良和奉献精神。服务侨社十余载不是亲人胜亲人2004年,虎玉梅在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司法部正式注册成立了吉尔吉斯斯坦中亚华侨华人友好协会,会员涵盖了汉、回、  相似文献   

3.
中国交流中心(会)由会长杨兆清博士、副会长高浩仁硕士、秘书长吴阳女士、理事、名誉会长和顾问若干人所组成,几百个中小企业为团体会员,其余华侨华人、残留孤儿和民间友好人士为个人会员。  相似文献   

4.
泉州华侨公会成立于1912年,会员来自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等泉属5县,为民国期间泉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华侨团体。本文重点考察了泉州华侨公会的成立经过、职员结构和演变历程,并深入分析其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进而探讨民国时期地方华侨团体所共同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学术界比较注重研究海外华侨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贡献,而不注重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对海外华侨所产生的影响。本文拟就此课题作点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对海外华侨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极广泛的。概而言之,它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提高了海外华侨爱国主义觉悟。海外华侨历来具有爱国主义传统。但只有到抗战时,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才得以极大地提高。因为抗战以前,如辛亥革命时期,刚开始,华侨对这场革命缺乏认识,经过孙中山等人极力动员才逐渐响应、支持。1895年孙中山至檀香山联合华侨时,华侨大都“闻总理有作乱谋反…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得到了华侨的大力支持,其中南洋及美洲华侨贡献尤大。本文分析了华侨的文化背景,对于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的各自特征与华侨中的民族主义的关系作了一个概括性的描述。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二部分就传统文化及变化中的近代文化与华侨的关系等问题,探讨了华侨民族主义感情的内在原因。同时,对于孙中山等人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和近代化的理想来宣传华侨,发动华侨也作了分析,第三部分是分析华侨文化背景中的西方性因素与其接受近代化理想的关系。第四部分是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7.
华侨尤其是东南亚华侨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积极支援,是中国抗战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南亚华侨支援中国抗战有其深刻的原因,主要包括东南亚华侨所固有的爱国精神、东南亚华侨援助中国革命的历史渊源、大量华侨组织的建立和积极倡导、日本的政治经济野心对东南亚华侨的威胁、国民党和共产党对东南亚华侨的宣传政策等。  相似文献   

8.
《华人时刊》2010,(6):88-89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交往的扩大,希望回到国内定居的海外华侨越来越多,在办理华侨回国定居的工作中,出现的矛盾越来越多,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为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当前江苏省华侨回国定居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江苏省侨办与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处就此专门开展座谈,充分讨论了新形势下办理华侨回国定居工作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晚清政府的华侨教育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海外华侨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教育政策上也进行了很大调整。由于华侨在海外普遍受到歧视和压迫,华侨子弟被禁止进入当地学校学习,这样华侨只有仿效国内的私塾创办“义学”。随着驻外机构的设立,以左秉隆、张之洞为代表的清政府官员注意到海外华侨恪守中华伦理道德,并具有清政府可资利用的经济潜力,如不设立学校对华侨子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他们就面临被西方文化同化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的一些洋务官员开始在海外创办了一批华侨学校。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挽救其封建统治,一方面提倡实业救国,积极吸引海外资本投资国内实业;另一方面大力创办教育,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战败也深深地触动海外华侨,受国内兴办教育热潮的影响,海外华侨也形成一股兴学之风。清政府也采取措施,加大了对华侨教育政策调整力度,鼓励国内教员到海外侨校任教,改善海外侨校师资状况;派员巡查,加强对华侨学校的管理;鼓励创建侨校,扶持侨校的发展;在国内建设华侨学堂,鼓励华侨子弟归国就读;极力招揽学成人才,提高华侨政治地位。清政府改变华侨教育政策有着明确的目的,其一要宣扬忠君思想,消弭维新派和革命党人对华侨的影响,巩固其统治;其二要吸引华侨资本,兴办国内实业,摆脱经济危机。但清政府发展华侨教育的种种措施在客观上促使海外殖民政府改变华侨教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华侨的教育状况,同时也大大激发了海外华侨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加强了华侨同祖国的联系和感情。  相似文献   

10.
简论华侨的抗日爱国精神杨淑珍素以爱国著称于世的海外华侨,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他们身在异域,心系祖国,发扬坚毅的爱国精神,慷慨捐输,踊跃从戎,为祖国抗战胜利立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值此中国人民抗战胜利50周年纪念之际,缅怀华侨的爱国壮举,具有重大的...  相似文献   

11.
孔子庙座落在长崎市大浦町,这里除孔庙外,还有早已闻名日本的华侨学校──“时中学校”,以及建於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大浦町也因而以“长崎境内的中国缩影”而知名,成为介绍中国文化的据点。 孔子庙总务部长黄先生赠送有关资料,使参观之前能对孔子庙的沿革、概况有初步的了解。1893年,长崎华侨兴建了孔庙。也从此奠定了长崎各帮华侨大团结的基础。1905年,在清政府驻长崎领事卞索昌的倡议下,又在孔庙中建立了培养华侨子弟的“时中学堂”,成为长崎市亦是九州地区唯一的华侨学校。时中学堂後来更名为“时中学校…  相似文献   

12.
论华侨在抗日战争胜利中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华侨在抗日战争胜利中的重大贡献闫允生,李梦红50年前,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下,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法西斯,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本文仅就广大海外华侨对抗战胜利所作的...  相似文献   

13.
一位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从中国福建随家人东渡日本的孩子;一位在日本侨居60余年仍保持中国国籍的华侨老人;一位拥有“中央实业株式会社”、“中央建物株式会社”、神户“中国百货公司”、大阪“林商店”,年营业额30亿日圆的华人老板;一位担任著神户华侨总会会长、神户中华总商会会长、神户中华同文学校名誉理事长、旅日华侨青年支流促进会会长等要职的华侨领袖;一位在日本社会享有盛誉,荣获过兵库县“国际功劳奖”、“菊花莲”和社轮社拨予的“世界和平奖”的知名华人……旅日华侨林同春会向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香港回归前夕,我们在林…  相似文献   

14.
1949年后的最初十五年中,中国政府积极组织华侨回国观光,有力地发挥了凝聚侨心侨力,为国家经济建设争取侨汇,吸引华侨回国投资,紧密中国与侨居国外交关系的重要作用。中国政府在这个时期开展组织华侨回国观光旅游活动,是有其特定原因的,而当时有关旅行社和地方的接待活动,也就必然带有这个时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华侨高等教育是中国华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侨生"到"境外生"教育主体的变化使华侨高等教育的内涵扩大,最终导致办学宗旨、办学方针、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管理等发生变化,这些都使得新时期华侨高等教育具备了有别于过去的一些新特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华侨高等教育体系也逐步酝酿形成,正在成为新时期中国华侨教育的一支主力军.  相似文献   

16.
依据1934年至1940年荷属印尼万隆华侨公会出版的《华侨月刊》,试图对世界经济危机和中国进入抗战这一时代背景下该社团的日常活动进行细致考察。通过对共计59期《华侨月刊》的爬梳,可将万隆华侨公会的日常活动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促进华侨经营事业的发展;服务华侨日常生活;致力于提高华侨素质;支援祖国抗战和救灾。华侨公会的日常活动深刻折射出经济危机和中国抗战背景下华侨社会的迫切需求,南洋华侨与居住地政府、南洋华侨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新天地》2011,(8):F0003-F0003
王默,女,1940年生,河北辛集旧城镇人,毕业于北京齐白石艺术学院,中国国际书画艺术协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北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国画研究会会员,河北民间美术研究会会员、河北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  相似文献   

18.
袁成亮,1964年出生,江苏溧阳人,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员、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中国中外名人研究中心会员。1987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历史系历史教育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华侨从国外带回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资源,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生产力。随着世情、国情和侨情发生重大变化,华侨诉求在日益增长的同时愈趋多元化,不少华侨渴望通过成为公务员,从而进入制定国家政策和方针的队伍中。然而,中国现行法律资源的供给进度与华侨报考公务员的权益保护之间形成内在张力。为减少立法成本和协调好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华侨权益保护法》有必要明确华侨报考公务员的权利义务,并配套相应的实施细则,以激发华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和调动其投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以后,南洋华侨民族主义随着中国本土民族危机的加深而愈发强烈,这种民族主义的核心是对中国的全面认同。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随着中日矛盾的逐渐激化,南洋华侨民族主义升华为爱国主义,对中国的认同不但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而且具体表现为对中国政府的认同。这种以中国认同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是在宗教、家乡意识上发展起来的,日本对南洋的经济扩张直接威胁到华侨的经济利益,也激发了南洋华侨同仇敌忾的情绪。然而.这种以中国认同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忽视了华侨在南洋社会的政治目标,也错过为此目标而进行华侨社会自身的整合活动及与其他族群关系的调整.这是20—30年代以中国认同为全部内容的华侨民族主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