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2.
《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在中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桂霞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5):158-161
本文在全面搜集、整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作品价值意义的多元追索、作品主题的持续争议、主人公霍尔顿形象的不同阐释和其他角度研究,对我国20年来有关<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剖析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预测了未来研究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周霜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2,1(3)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小说,国内也有不少关于它的评论.本文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解读小说主人公悲剧性的命运的产生、社会与自身的原因及其具体表现.主人公霍尔顿看透了周围世界的虚假,他试图超越这个虚假的社会,努力去寻求真诚与友爱.作者把他放入了一个两难的处境:反抗,目光敏锐的霍尔顿知道是无用的;妥协,爱好真实的他无法接受.他只能用消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虚假社会的愤怒,同时向往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挽救孩子的纯真.但现实注定了他的寻找一次一次失败,他的向往只是一场不切实际的白日梦.他的这些行动一步一步把自己带入孤独与绝望、最后无路可走的悲剧性境地. 相似文献
4.
周霜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95-98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小说 ,国内也有不少关于它的评论。本文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解读小说主人公悲剧性的命运的产生、社会与自身的原因及其具体表现。主人公霍尔顿看透了周围世界的虚假 ,他试图超越这个虚假的社会 ,努力去寻求真诚与友爱。作者把他放入了一个两难的处境 :反抗 ,目光敏锐的霍尔顿知道是无用的 ;妥协 ,爱好真实的他无法接受。他只能用消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虚假社会的愤怒 ,同时向往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挽救孩子的纯真。但现实注定了他的寻找一次一次失败 ,他的向往只是一场不切实际的白日梦。他的这些行动一步一步把自己带入孤独与绝望、最后无路可走的悲剧性境地 相似文献
5.
沈国荣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3)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J.D.塞林格最杰出的作品,这部小说是当时美国青年孤独痛苦的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对守望者的内涵做了深层次挖掘,揭露了当时成人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幼小孩子们遭到堕落力量侵蚀的悲惨状况,更加凸显了霍尔顿渴望成为一名守望者的迫切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初读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名著《麦田的守望者》时,说实话,我真有些失望,读了一大半了,还是主人公霍尔顿一个人在啰里啰嗦地叙述他的不得意的中学生生活,他发生在一次圣诞节前后的经历,他的逃学,他的胡闹,他的被开除等等。不过,在书的最后,主人公在表白自己的志向时说了一番很精彩的话:"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 相似文献
8.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于1951年,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最久负盛名的作品。该书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展现了美国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敏感、困惑、彷徨等一系列心理症结,并批判了成人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本文试从研究该文本的叙事策略,即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交叉运用的审美意义以及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巧妙运用等两方面入手,来解读这部风靡全世界的现代经典小说。 相似文献
9.
2015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2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由此,北京电影学院的65周年校庆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张会军院长说,北京电影学院65周年校庆应该是北京电影学院有史以来最为隆重的一次,也可以说是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和里程碑.校庆不仅有系列学术活动、校友返校、校庆晚会,还举办了2015年世界电影院校校长的高峰论坛,以及党和国家原领导人李岚清知识分子与文化修养讲座等诸多活动. 相似文献
10.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悲剧性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田里的守望”以十六岁少年霍尔顿为主人公,以其在精神病院自述的形式详细追述了自己精神崩溃的全过程,展现了青少年的复杂心理,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悲剧。本旨在解读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其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刘成琼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7-69
J D 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问世后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精品之一 ,然而对作品主人公霍尔顿 ,人们见仁见智 ,褒贬不一。有人对他的评价持完全否定态度 ,但从作品问世以来 ,也受到美国及其他国家青少年的欢迎 ,因为他们认为该书反应了他们自己的心声。 相似文献
13.
高扬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3):66-70
美国经典成长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塑造了一名叛逆而又执着的少年形象,但小说并不像许多读者和批评家认为的那样是作者对读者的直接叙事。相反,小说在叙事上呈现出一种后现代的“不确定性”:不成熟的霍尔顿是个“不可靠的叙事者”;受叙者“你”的身份有着令人生疑的两种诠释;而二层叙事结构更是进一步增强了整个文本的“不确定性”。不确定叙述是叙事修辞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它让读者开始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参与到与作者的互动当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后现代主义理论为支撑,结合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观点,从表征为"碎片式"、"断裂式"、"猥琐性"三个方面出发,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后现代主义的解读,体现小说对传统文学的解构和对传统文化的反叛,进而拓宽对塞林格作品研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麦田守望者》书名的由来、人物塑造特点的分析,与《大卫o科波菲尔》及《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人物对比,以及小说积极意义的探讨,得出结论:对青少年、成年人以及广大教师而言这是一本好书,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田迎春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52-155
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作品广受西方文学评论界的关注,有关其杰作——《麦田里的守望者》方面的评论,数量之多甚至被称为一种工业。在搜集、整理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学传统、主题、语言、主要的批评方法等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归纳。 相似文献
17.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90-92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情节并不复杂和离奇,但作者却以其对时代独特而犀利的认识和体验赋予这个故事以深刻的内涵,使这部作品蕴藉深厚。这主要是由于其小说深层结构中所彰显出的张力美所致。从其作品的张力结构入手,分析作品中体现出的张力美,可以进一步解读这部作品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8.
王万兵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47-49
在传统现实主义批评的基础上,从情节简单化、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等方面对塞林格的经典之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意识流手法进行分析,旨在表现主人公霍尔顿灵魂的真实和强大的物质压迫下现代人内心世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及各种病态心理。 相似文献
19.
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亮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1):22-23
塞林格凭<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一举成名,其笔下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位非常敏感且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少年.小说中霍尔顿使用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为了使读者深入地更理解小说的内涵,文章就霍尔顿的性格特征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内心充满矛盾的霍尔顿不能与人沟通,逃离学校、逃离家庭、逃离社会,最终走向精神崩溃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20.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作品细读起来宛如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两个区域的中间地带,给读者以非此非彼、又此又彼的模糊印象。仔细研读过后,作品的通俗化倾向渐渐明朗起来。塞林格用他独特的语言、独特的视角、独特的人物为读者编织了一个密码。作品逆转了出走西部的美国梦,批判了逃离现实的不现实的梦想,批判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以及风靡美国的电影文化。这就是该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