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笑语连珠     
《新少年》2003,(5)
(一)罗德先生拿着儿子不及格的成绩单,来找老师。老师平静地说:“你儿子的答卷与他的同桌极其相似。”罗德先生说:“难道不可能是那个同桌抄我儿子的试卷吗?”老师说:“不能的。他同桌在不会答的题目下写着‘我不知道’,而你儿子写着‘我也不知道’。”  相似文献   

2.
张瑞田 《社区》2011,(26):8-9
2008年,在“洁白的丰碑——纪念傅雷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展览”活动中,我有幸看到了傅雷先生写给傅聪的第一封家书。这封家书写于1954年1月18日.用毛笔所书。我们知道的傅雷是杰出的翻译家、艺术评论家,但,我们也要知道,他又是优秀的书法家、收藏家。  相似文献   

3.
陈梦家小传     
陈梦家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新诗流派——新月派的后期代表诗人、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和古考家。他一生著述宏富,在诗歌创作、尤其在学术研究领域,作出了卓著的贡献。他于五十年代初期出版的《殷墟卜辞综述》,至今仍为古文字学界的权威性著作。对于这样一位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诗人和学者,以往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学术史的研究者都缺乏全面的了解、介绍,以致港台的一些现代作家传记,对陈梦家先生生平的记述,多有错漏。为此,将这篇经陈梦家的夫人赵萝蕤先生审订的“小传”刊登于此。  相似文献   

4.
陈梦家小传     
陈梦家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新诗流派——新月派的后期代表诗人、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和古考家。他一生著述宏富,在诗歌创作、尤其在学术研究领域,作出了卓著的贡献。他于五十年代初期出版的《殷墟卜辞综述》,至今仍为古文字学界的权威性著作。对于这样一位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诗人和学者,以往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学术史的研究者都缺乏全面的了解、介绍,以致港台的一些现代作家传记,对陈梦家先生生平的记述,多有错漏。为此,将这篇经陈梦家的夫人赵萝蕤先生审订的“小传”刊登于此。  相似文献   

5.
程砚秋先生(1904—1958)是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他在一生的演艺生涯中,创造并形成了独特的程派艺术,并成为“四大名旦”之一。2003年12月上旬,京中举行“纪念程砚秋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因与会者谈论的主题都在京剧方面,所以主持人指定我专论程先生与昆曲的特殊关系。为此,我在12月6日下午发言的题目是《程砚秋先生的昆曲演唱和曲学成就》(已载于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程砚秋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京剧和中国水墨堪称两大国粹。一个是且歌且舞的梨园妙境,一个是斑斓淋漓的笔墨神韵。"当二者相遇,会产生怎样的化学效应?答案:戏曲人物画。著名戏曲人物画家李文培先生系我国京剧舞美设计界的元老,一生从事京剧舞台美术设计工作,与京剧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所创作的京剧人物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李文培先生是将  相似文献   

7.
走进谷野樵先生在北京的家,立刻会被满墙多宝格里花花绿绿的葫芦“晃”到眼睛。葫芦上的内容丰富多样,有名人字画、京剧脸谱,还有时尚的福娃图案。谷野樵用烫烙、雕刻等方法将一个个普通的葫芦摇身变成了漂亮的工艺品,而这些亲手栽种并制作的葫芦就像谷野樵的孩子一样。在每个葫芦的“屁股”上,谷野樵给他  相似文献   

8.
早年,在富春江边的桐庐县城关镇,南门头住了个“瘌痢头”。因为我们都紧挨着富春江住,生活中有一半的时间与水打交道,“瘌痢头”当然也不例外。就这样,也不知是谁给他取了个“水瘌痢”的绰号。我家与他家是斜对门,因而出门十有八九会碰见他。他知道我们的名字,但谁都不知道他叫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一直怀念着他早年的老师藤野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回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生活时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虽然由于他的学生鲁迅于一九二六年八月底在厦门写的散文《藤野先生》而驰名于世界了,然而鲁迅先生直到一九三六年秋逝世为止,似乎还不知道藤野先生为时  相似文献   

10.
前天     
乔在学校是一个好学生。但是他不爱干净。他的脸和手经常是脏的。一天早上,乔去学校。他的老师看看他说“:乔,我知道你早餐吃了什么。”“什么?”乔问。“鸡蛋。”他的老师说“,你的脸和嘴告诉我的。”“不,先生,”乔说“,不是今天,也不是昨天,而是前天。” Joe is a good  相似文献   

11.
江勇 《社区》2013,(35):15-15
写下这样的题目似乎对先生不恭。其实,任何人与钱的关系都是千姿百态、千丝万缕,更何况是像启先生这样“一字千金”的书画大家。第一次去先生家的时候,我就认定他很有钱。那是1983年的一个傍晚,中文系学生办刊物,我去先生家求刊名题字。到他家时,他正在和他的侄子吃晚饭。  相似文献   

12.
为纪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学津先生,研究总结张先生对马派艺术的贡献,深入探讨京剧马派艺术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未来,积极推进张学津先生及马派艺术理论的研究工作,促进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升学院教育教学水平和戏曲人才培养质量,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于2017年12月15日举办了“纪念张学津先生暨京剧马派艺术研讨会”.来自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河北省艺术研究所、中国戏曲学院、张君秋艺术研究会、马连良艺术研究会、北戏等京剧表演、教育及研究机构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3.
抗战暴发了,闻一多开始蓄胡须。他说:“赶不走日本人,我就不剃胡子,看他能够长多长!”七年过去了,他的胸前黑须盈尺,但是日本人还是没有被赶走。有一天,闻一多居然见到了街头有饿死的国民党士兵,要知道,这是在大后方昆明啊。闻一多先生不再潜心学问了,他拍案而起道:“这个国家,我们不能不管了!”他出席各种进步会议,他在会上的发言犹如狮吼虎啸,不做任何的掩饰。他的发言,老实人听了连胆子都要被吓破,谁都知道国民党统治黑暗,弄不好,脑袋就没了,但是闻一多先生不怕。他当着国民党军官邱清泉的面发问道:“国家糟到这步田地了,我们再不出来讲…  相似文献   

14.
“我是活实!”——一这是翁偶虹先生对我说过的一句话。翁先生生前对我说过何止千句万句,但在他去世後逐一回忆,还是这句话首先“跳”了出来。在我调进中国京剧院的时候,翁先生已经退休,他的关系早就放在街道上了。他从不来剧院,因为这时他已经不写剧本,而专。O写回忆京剧的文字了。但是,我对翁先生一宜是心仪的,从SO年代看他的《响马传入到80年代初看他的《锁麟囊入我都一宣猜想:这位编剧翁偶虹,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读过他不少谈创作的文章,其中讲过他编剧的一些方法,诸如“草蛇灰线法”、“背面敷粉法”、“费匣弓箭…  相似文献   

15.
2002年12月11日,国宝级京剧大师袁世海先生因心肺功能衰竭导致脑死亡、抢救无效而突然病逝的消息传来,戏剧界无不震惊。12月22日,北京千余名文化艺术界及各界人士在八宝山踏雪送别先生。在戏迷心坎上无法“谢幕” 痴迷于“戏”的袁世海,不仅一生活跃在戏剧舞台,而且积极投入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及至耄耋之年,他仍热情为青年一代讲授京剧艺术,经常深入基层演出,受到广大群众和戏剧界人士的爱戴敬仰。  相似文献   

16.
麻雯 《北京纪事》2015,(9):62-64
对17岁的欧键来说,京剧就是他的“瘾”,这辈子是戒不掉了。
  欧键的童年是在深圳度过的,8岁那年,学校响应文化部“戏曲从娃娃抓起”的号召,开设了京剧兴趣班。老师来班里挑人,因为“柔韧性好一些”,欧键很幸运地被选中。每天下课后,他便去京剧兴趣班里练习基本功。学校专门从北京邀请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的弟弟赵元侠为学生授课。他认真负责,非常有耐心,对孩子们照顾有加。得益于赵老师的开蒙,欧键一点点走进了京剧的殿堂。  相似文献   

17.
幽默小品     
《今日南国》2006,(17):79-80
英国文豪萧伯纳是个瘦子,这是尽人皆知的。一天,他遇到一个有钱的胖资本家,资本家讥笑着对萧伯纳说:“萧伯纳先生,看到您,我确实知道世界还存在闹饥荒的现象。”萧伯纳也笑着回答:“而我一见到您,便知道世界闹饥荒的原因。”在一次制定美国宪法的会议上,有位议员说:“在宪法里要规定一条:常规部队任何时候都不得超过5000人。”华盛顿平静地说:“这位先生的建议的确很好。但我认为还要加上一条:侵略美国的外国军队,任何时候都不得超过3000人。”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的暴行时,台下有人递条子上去。赫鲁晓夫当场宣读了条子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在中国近代哲学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三史”和“六书”影响广泛,他的“新理学”体系,是对宋明理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人生境界说,还有融入其中的中西文化观,对中国哲学发展的思考无不表明冯友兰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将2005年学术界关于冯友兰哲学思想研究的论文作一综述,以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  相似文献   

19.
草莓施肥一个小男孩遇到一个拉着满满一车牛粪的农夫,小男孩问他用这牛粪干啥,农夫对他说:“我把它运回家加在草莓上。”小男孩抬头看了看农夫说:“我不知道你是哪儿的人,但我们那儿是把奶油和糖加在草莓上的。”  相似文献   

20.
汉语音韵学用于京剧的研究,兴起于三十年代,始作俑者是余叔岩、张伯驹合著的《近代音韵》,至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又有徐慕云、黄家衡《京剧音韵》和苏雪安《京剧声韵》两本较有影响的专著问世,然而有待讨论的问题还很多。惜乎十年动乱,研究中断,学者凋零,以致近年少见有继其薪火者。我认为当前在京剧艺术面临改革的情势下,对于京剧音韵的学术研究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只有认清了规律,才能“万变不离其宗”,做到“京剧姓京”。本文拟就京剧音韵的湖广音特征问题展开讨论,以期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