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研究袁枚诗论者一般都注意《随园诗话》,而忽视其《续诗品》三十二首。其实《续诗品》相当集中地反映了袁枚的诗学主张,内容亦颇丰富,又无《随园诗话》的芜杂之弊。约而论之,《续诗品》论及到诗歌创作的主客观条件(如《斋心》《理气》《博学》《戒偏》《神悟》《即景》)、诗人的创作态度(如《知难》《求友》《勇改》)、诗歌创作构思与表现技巧(如《精思》《相题》《布格》《选材》《用笔》《取径》《择韵》《藏拙》《空行》《矜严》《割忍》《灭迹》《著我》《澄滓》)、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如《崇意》《葆真》《固存》《振采》《安雅》《结响》  相似文献   

2.
向来治《尔雅》者,多重对其词语意义的疏证,而对体例的研究则不那么重视。实际上,对《尔雅》体例的深入研究,也是批判继承《尔雅》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就《尔雅》体例的分类问题略作探索,以就正于方家。《尔雅》把2219个训列大致按义分为十九大类,即《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但编纂者并没就此而止,在十九篇篇内也基本上按义层层分类。如后篇(后十六篇略称)《释亲》《释天》《释地》《释丘》《释水》《释畜》七篇就在篇与训列的中间环节标明了类目,以示篇内的按义分类。我们试举《释地》为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3.
古今研究者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九歌》的作者及写作年代。王逸认为《九歌》是屈原被放逐时所作,而朱熹《楚辞集注》则认为屈原在放逐期间仅仅对《九歌》作了修改润色的工作。郭沫若同意屈原作《九歌》的观点。游国恩则认为朱熹的说法接近事实。郭、游都认为《九歌》当是屈原早年得志时的作品。 (二)关于《九歌》的篇章次序。《九歌》共十一篇,王逸所列顺序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从前注楚辞者,因为拘泥于九的数目,或合并《山鬼》《国殇》《礼魂》为一篇;或合并《湘君》《湘夫人》为一篇,《大司命》《少司命》为一篇,以求符合九数。不少研究者反对这种作法。姜亮夫排列《九歌》的次序为:《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  相似文献   

4.
西周吴国的史事,见于文献记载又较为集中的,汉以前主要是《春秋左氏传》和《国语》。而有系统的记述,那是汉人司马迁的《史记》。袁康的《越绝书》,赵晔的《吴越春秋》,在某些方面比《史记·吴太伯世家》要详尽一些。《诗》、《论语》、《公羊传》、《谷梁传》、《逸周书》、《世本》、《古本竹书纪年》、《战国策》、《墨子》、《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淮南子》等,都有零星的片段的论述。金文也提供了些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5.
《毛诗》的《序》《传》歧异的有34篇,表现为《序》《传》矛盾、不相应和不相涉。其歧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序》《传》解释侧重点不同,《序》含混、前后矛盾,《传》误读经文,《序》《传》依据的材料不同,续《序》与《传》都据首《序》申发,但申发点不同,《传》对《序》有所修订,《序》《传》皆经多人续补等。  相似文献   

6.
在这《英雄时代》,在这《激情燃烧的岁月》,《花样年华》的我,确系《母亲》所说的《男大当婚》了。《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绝代佳人》、《律政佳人》不敢去想,《王昭君》、《末代皇妃》高攀不上,《红粉女郎》、《摇摆女郎》太时尚,《武则天》太厉害,《李双双》太泼辣,  相似文献   

7.
本刊上期《“桂林文化城”期刊简介(上)》介绍了十种期刊:《抗战文艺》(桂刊)、《文艺生活》,《野草》、《新文学》、《文化杂志》,《自学》、《创作月刊》、《文学批评》、《文学创作》、《种子》。这期介绍十八种:《戏剧春秋》、《诗创作》、《文艺杂志》、《文艺新哨》、《当代文艺》、《国民公论》、《艺丛》、《青年文艺》、《大千》、《战时艺术》以及《文学译报》、《中国诗坛》、《人世间》、《诗》、《十日文草》、《自由中国》、《文学报》、《《明日文艺》;并在篇末,对“桂林文化城”的其它刊物,一并提及。  相似文献   

8.
《史》,《汉》为我国古代历史散文之典范。比较而论,体例上,《史》发凡起例,创千古之业,《汉》完善定型,为不祧之宗;思想倾向上,《史》明天人之分,《汉》主天人感应;《史》通古今之变,《汉》调上下洽通;《史》成一家之言,《汉》尽圣人之道;人物塑造上,《史》明善恶,《汉》辨忠奸;《史》重传情,《汉》重传事;《史》重为人,《汉》重为文;《史》爱奇,《汉》重实;组织结构上,《史》神明变化,《汉》严填绵密;语言风格上,《史》错综成文,《汉》骈散一体;《史》雅俗共赏,《又》雍容尔雅;《史》笔端含情,《汉》不甚动情。总之,《史》为正史与杂史的巧妙结合,《汉》开后世正史一途;《史》为历史与文学的完美统一,《汉》开后世纯史一路。  相似文献   

9.
关于《春秋》与《左传》经传关系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左传》是否《春秋》之传。虽然《左传》解经不同于《公羊传》和《谷梁传》,但《春秋》和《左传》不是两本独立的书,《左传》也不是一本伪书,更不单纯是一本史书。参照《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可知《左传》不仅"以义解经"、"以事解经",还"以礼解经"。  相似文献   

10.
《左传》与孔子《春秋》的关系,是学术史上一桩难以解决的公案。探讨《左传》的身世来历, 理清《左传》与《春秋》的关系,证明左丘明《左传》先于孔子《春秋》而成书,孔子《春秋》依据《左传》而撰 成,提出先《传》后《经》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11.
关于《楚辞释文》的作者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序言 《楚辞》作品的校勘资料,以宋人洪兴祖的《楚辞考异》最为重要。这部《考异》,现在散见于洪氏的《楚辞补注》中,原先却是与《补注》分开单行的。《考异》中引用《释义》的地方很多。《直斋书录解题》称:“(洪兴祖)作《考异》附古本《释义》后”,可见最早的《楚辞考异》载有《释文》的足本,以之为主体,将《考异》附於其后。当时,《释文》的作用肯定比后世要重要得多。 关于《释义》,洪氏的解说已不传,而《郡斋读书志》和《直斋书录解题》均有著录,并各自都有解题,因为这  相似文献   

12.
先秦古书中的文字和意义,屡经转变,阅读困难,所以汉魏以来不少的学者加以注释。唐朝陆德明采摭诸本,搜访异同,编成《经典释文》一部。陆氏所释之书有《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礼记》四卷,《春秋左氏》六卷,《公羊》、《谷梁》、《孝经》、《论语》、《老子》各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加上第一卷《序录》共为三十卷。《释文》即为群书作音。因古代文字多以声寄义,注  相似文献   

13.
一《易传》又称“十翼”,即《象》、《彖》、《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从汉代开始大部分学者认为《易传》为孔子所作。如司马迁日:“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史  相似文献   

14.
王仲任在其《论衡》·《自纪篇》中,曾自述他毕生的著作,除《论衡》以外,尚有《政务》之书、《讥俗》之书、《养性》之书。在其《论衡》·《对作篇》中,自述尚有《备乏》、《禁酒》两篇作品。这些著作,至今尚流传者,仅《论衡》八十五篇;而八十五篇中,又亡佚《招致》一篇。朱谦之先生的近作《王充著作考》一文,刊于《文史》第一辑。他提出了一个一新的论断:王仲任的《政务》之书、《讥俗》之书、《养性》之书,均未亡佚,实已包括在今本  相似文献   

15.
司马光《资治通鉴》在它问世后的八、九百年中的影响足以与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相比。而《通鉴》在历史编纂学上衍生的分枝之繁,则似乎还超过《史记》、《汉书》。宋、元、明、清四代,有借《通鉴》阐发义理的《通鉴纲目》,由《纲目》又衍生了《纲目发明》、《纲目书法》、《纲目补遗》等,它们可称为“义理”一脉;有沿《通鉴》续作史书的《通鉴外纪》、《续通鉴长编》,由此还衍生了《外纪补遗》、《前编考证》等等,它们可称为“续作”一脉;有改《通鉴》另创新制的《纪事本末》、《通鉴节要》、《通鉴总类》等,由此  相似文献   

16.
稿约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是常州工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为双月刊。办刊宗旨为:活跃哲学与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增进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人文学科专业的教学改革,促进社会科学研究。主要栏目有:《运河文化研究》《常州文化》《四海论坛》《高晓声研究》《文学》《艺术》《成语文化》《翻译研究》《语言文字》《法律社会》《教育纵横》等。欢迎院内外作者积极赐稿。  相似文献   

17.
李斌 《社区》2013,(20):9-9
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就是久负盛名的“十三经刻石”,亦称“乾隆石经”。“十三经”指的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包括《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孟子》《尔雅》和《孝经》。  相似文献   

18.
稿约     
<正>《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是常州工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为双月刊。办刊宗旨为:活跃哲学与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增进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人文学科专业的教学改革,促进社会科学研究。主要栏目有:《运河文化研究》《常州文化》《四海论坛》《高晓声研究》《文学》《艺术》《成语文化》《翻译研究》《语言文字》《法律社会》《教育纵横》等。欢迎院内外作者积极赐稿。  相似文献   

19.
《易》是古代卜筮之书,孔颍达《周易正义》引郑玄《易论》云:“夏日《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以“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故又称《周易》。在诸经中,它的地位原在《诗》、《书》之后,汉时被尊为五经之首。就其内容看,它可分为《经》、《传》两部分。《经》包括卦辞和爻辞,《传》即“十翼”。一般说来,《经》产生于殷周之际,《传》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关于《经》、《传》作者,迄今尚无定论,但不管如何,《经》、《传》应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内容不同的作品。据马王堆出土帛书来看,《易》只包括卦辞爻辞而不附“十翼”。郑玄为《易》作注,开始把《传》附于《经》  相似文献   

20.
《文传》是《逸周书》第25篇,其内容与《周书序》不完全吻合,从论证《文传》的集成性质,并结合《逸周书》中《文传》、《五权》、《大匡》、《大开武》、《酆保》、《和寤》、《小开》、《文政》等篇广泛存在的集成现象,可看出:《逸周书》中的集成文字是汉代刘向重新编辑残存《周书》45篇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