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著名的外交家、革命家王国权先生是我校知名校友。他原名康午生 ,1930年考入河南大学预科班学习 ,后升本科。王国权在校期间一边勤奋读书 ,一边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1934年 5月 ,国民党当局要抓捕他 ,在河南大学校长张仲儒和嵇文甫、王毅斋教授的帮助下 ,他东渡日本学习 ,19  相似文献   

2.
董洁萍 《可乐》2010,(9):23-23
有个美国男孩,在出生前三个月,父亲就因为一场意外事故去世了。妈妈生下他后,独自抚养他。为了维持生计,妈妈一边工作,一边去护士学校读书,并考取了注册护士。她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儿子抚养成人。  相似文献   

3.
斋缉 《山西老年》2012,(10):24-24
中国共产党内一直有着读书的良好风气,热爱读书乃至成为藏书家的"读书种子"大有人在。胡乔木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书迷"。据他的女儿胡木英回忆,胡乔木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他把看书当做了最大的乐趣,读书对他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即"父亲的生活很简单,不工作的时候就看书,各方面的书都看,历史、自然、哲学、文学,古今中外的书都看,还有政治方面的书也看。”至于读书方法,胡木英说,她父亲看书很快,挺厚的书没两天就看完了;也有看得慢的,比如思想史、哲学方面的;“有时候父亲是几本书同时看,比如在床头、桌头扣下来,折起来的,就是看到半截的。”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作文》2010,(1):13-14
此语出自《说岳全传》二十二回。南宋初年,岳飞生下不久,家乡遭遇特大洪水。他父亲就在这场洪水中被淹死,他母亲只得带他寄居在别人家里。当时正是金兵入侵时期,国家处于战乱。年少时的岳飞一边参加劳动,一边由母亲教他读书写字。  相似文献   

5.
一朱光潜先生,字孟实,1897年9月19日生于安徽桐城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朱海门,是位秀才。父亲朱佚卿是位私塾老师。童年的朱光潜未启蒙时,最爱在玩伴嬉耍间,蹲在教室窗下偷听父亲讲课。父亲无意间发现,便让他登堂入室,成为最年幼的学生,但功课在班上最好,因为家贫,朱光潜又是长子,父亲想让他停学务农,他哭着闹着要读书,父亲被感动了,送他到桐城中学读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于是,他引起校长、著名书法家方守敦先生的特别关注,离校时方先生书“恒、恬、诚、勇”四个大字赠他。在香港大学读书时,朱先生把方先生的墨宝挂在自  相似文献   

6.
张栋 《社区》2012,(2):4-4
司马光珍惜书籍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藏书甚丰,据说,各种书籍总数在万卷以上。他读书甚勤,但这些书仍簇新如故。原来,司马光对书非常爱惜,他每次看书之前,一定要把几案擦拭干净,把书放得端端正正的,然后坐下看书。他还专门做了一个木制方板,每当他要一边踱步一边看书时,  相似文献   

7.
志宏  志英  志刚  志强 《山西老年》2014,(7):28-29
父亲出生于晋南的一个农村,在兄弟五人中排行第三。由于家境贫寒,父亲11岁时才进本村私塾上学,14岁就辍学回家务了农。可就是这三年的私塾学习,使父亲爱上了读书,从此与书结缘。即使下地干活,他也要带着喜爱的书,一有空就读上一段。17岁那年,父亲到晋南临猗县黄河边上一家地主家里“扛长工”。尽管当时农活很累,可是父亲喜爱读书的习惯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8.
家境贫穷、母亲自杀、父亲瘫痪,在苦难面前,他不但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支离破碎的家,还自强不息,顽强求学。现在,正读研究生的他把瘫痪的父亲带在身边悉心照料,一边求学一边尽孝……母亲患绝症自杀,14岁的沈裕厚决心好好读书将来当医生  相似文献   

9.
特殊的承诺     
父亲离开家时,夏尔才10岁。夏尔一家住在一座远离陆地的小岛上,岛上没有中学,家里又没钱供父亲去宾塞港读书,所以他读完了小学就再也没有上学。可是父亲非常喜欢读书,在这座闭塞的小岛上,他总能找到一些书回来,点着油灯一直读到深夜。父亲走的时候对夏尔说,地球很大很大,比我们  相似文献   

10.
《新天地》2007,(7)
2007年清明,我们又赶回老家,为母亲扫墓。父亲提出,他要跟我们一起参加祭祀活动,他想跟母亲说说话。父亲一边流泪一边"啊啊"地"说"。母亲已经不在了,父亲的话,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全部听懂,但这一次,父亲"说"的,我们全都听懂了,而且听得泪光闪闪——  相似文献   

11.
黄艳梅 《老友》2008,(10):44-44
父亲的养心斋是一间陋室,父亲退休后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这间被他称为"养心斋"的书房度过的。养心斋是多年前父亲从客厅用隔板隔出的一片小天地,水泥地面上的红油漆不少已经脱落了,宽大  相似文献   

12.
给父亲买书     
转眼,父亲退休已5年有余。这些年来,父亲平静地过着晚年生活,而我则为自己的事忙乎着,很少能为父亲做点什么,每每想到这些,心里总有一种深深的内疚。父亲在工作岗位时,并没有做多大的官。然而,他在我们这座小城,名气却很大,因为他非常爱读书,是公认的图书收藏家。不久前修订的县志里,父亲的藏书量排名全县第三。退休以后,父亲读书更是到了痴迷的地步。书房里的近4千册书籍,他已通读了一遍,并且在书上作了不少的圈点。有时晚上,父亲能看书到深夜一、二点钟。对父亲的这种学习精神,我深深地敬佩。去年以来,父亲又多了一项新的工作。他被聘为县…  相似文献   

13.
他的人生磨难,一直如影随形:是疯癫的母亲生下了他,而且他刚4岁父亲就病逝;11岁时,哥哥、姐姐下落不明,留下他与疯娘相依为命。可是,孤苦无助的他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要改变命运,只有读书、上大学。为此,从13岁开始,他带上疯娘求学。20岁时,他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如今,他已是山东临沂师范学院二年级学生,依然在一边求学,一边照顾疯娘……  相似文献   

14.
微语录     
《成才与就业》2013,(18):63-63
19岁女孩玲玲经两次高考,考上成都某高校的本科,父亲有钱供她读书,却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玲玲父亲认为即便毕业找个工作,月薪不过两三千,浪费钱还浪费了四年时间。他算账:读4年书8万元,高中毕业打工挣8万元,来回16万元,  相似文献   

15.
郑樵,字渔仲,别号溪西遗民,福建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生于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享年五十九岁.曾深居夹漈山读书讲学三十年,故当时人又称他为夹漈先生,是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自幼读书很用功,很早就对《六经》、诸子等书发生了兴趣.在他十六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从此便谢绝人事,不应科举,与堂兄郑厚到夹漈山造草屋三间,专心读书.当时他抱负  相似文献   

16.
我的父亲是个最普通不过的中国老人。生活上极其将就,一生没有任何不良嗜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乐趣就是读书。只要有时间,他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书。我们兄妹几个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早早失学,连中学都没上成,“文革”结束后的最初几年能全考上大学,不能不说得力于父亲的这种潜移默化。 父亲爱读书,有时又过于书卷气。“文革”中也就是顺理成章地不合时宜。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就是在“文革”初期,母亲因所谓的历史问题被押到学校批斗。当时的父亲却似乎胸有成竹般地冷静,他让我们围坐在他身旁,拿出一本小册子,以肯定的口气说,中央号召红卫兵要文斗不要武斗,你妈不会有事的。可事实却是母亲被打成了重伤。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整整30年我  相似文献   

17.
特殊的承诺     
父亲离开家时,夏尔才10岁。夏尔一家住在一座远离陆地的小岛上,岛上没有中学,家里又没钱供父亲去宾塞港读书,所以他读完了小学就再也没有上学。可是父亲非常喜欢读书,在这座闭塞的小岛上,他总能找到一些书回来,点着油灯一直读到深夜。父亲走的时候对夏尔说,地球很大很大,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人不能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小岛上,孩子,爸爸先出去闯荡,等挣足了钱,一定带你去周游天下,见识见识小岛以外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罗发  盛海辉 《源流》2012,(17):62-64
在中国革命最为波澜壮阔的上世纪40年代,英德九龙镇有这样一对父子:父亲是国民政府乡长,儿子却是中共地下党员。他们虽各为其主,但父亲始终支持共产党抗日,并在解放战争关键时刻支持儿子发动起义,推翻两个乡政权,成为该地区历史上的一段传奇。1927年我出生在英德黄寨乡(今九龙镇)金造村。我的祖父曾经读过书,在私塾教书,后来破落了。祖父有5个孩子,我父亲罗佛金是长子,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因为家里穷,父亲没有念过书,但是他有一身的胆量和气魄,早早地就跑到外面打工挣钱养家糊口。  相似文献   

19.
任红星 《可乐》2010,(1):41-41
蒲松龄小时候,有一次跟父亲去参加朋友的寿宴。人们一边喝酒吃莱,一边天南海北地聊天,不知不觉谈起了功名富贵的事情。蒲松龄的父亲很有学问,但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有人问他:“先生参加了好几次科举都没有考中,不知以后还会不会继续参加。”  相似文献   

20.
我父亲陈雨田离开我们两年多了。想起父亲,往事历历在目,经常在我的梦境出现。父亲小时候生活比较清贫,爷爷早逝,靠伯父资助读书,学习很刻苦。他一生追求革命,读书期间就参加了中共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