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是一个多元利益主体的联结,股东不过是众多利益相关者之一,公司职工和债权人等也是公司利益相关者的组成部分.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后经过了从纯粹观念到管理实践的发展.公司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讨论公司利益相关者界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的正当性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公司经济绩效等问题.尽管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理论和实践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但其弱点使其还并非是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关于股东至上治理模式和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的趋同发展的方向存在不同的理论观点。战略管理理论对公司治理实践提出了明确要求,推动着公司治理在股东的地位、企业的目标、决策、制衡、评价系统等方面出现整合,这种整合对我国公司治理实践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质是企业和其利益相关者之间有关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契约,而且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变迁产生不同的影响。首先,本文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变迁的含义;其次,本文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最后,本文分析了不同利益相关者如何通过和企业合作、规范企业的管理以及对企业提出要求,进而对公司治理结构变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经历了从"股东至上主义"向"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过程.股东至上主义过于强调股东权利和公司的资合性,利益相关者理论虽然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却忽视了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本特性.应从公司的基本构成即公司是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相结合的产物,来认识公司的真正主人--股东和雇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公司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5.
论利益均衡与公司治理绩效--"济南现象"的博弈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济南现象”指的是济南市市属及管理的5家上市公司都因连续两年以上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等原因而被特别处理。根据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的一般原理,对公司治理参与各方利益关系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公司治理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存在多重利益博弈关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是提高公司绩效的基本动力。出现“济南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公司治理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利益严重失衡、矛盾冲突长期难以有效解决所致。“济南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变革上市公司现有股票发行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6.
刘文彬  李硕 《兰州学刊》2005,(2):115-117
"股东至上主义"是盎格努--萨克逊体系公司治理模式的核心,但是它却忽视了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从而给企业带来了一系列的管理悖论.而在知识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条件下,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同合作情况对企业的经营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于是,利益相关者管理逐渐受到了理论与实践上的重视.虽然通过利益相关者管理可以实现企业长期价值的提高,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近来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共同治理理论是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最先用于公司治理领域,后来发展到社会、资源、教育等相关领域.针对目前中国大学制度存在的弊端和大学实施共同治理的优势,实施政府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共同治理模式可以更好地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制度.共同治理模式包括公众参与机制、谈判决策机制、激励监督机制和市场反馈机制四个机制.  相似文献   

8.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特征、作用与现存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少阳 《兰州学刊》2008,(2):63-64,56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对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提出了挑战,对企业的战略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存在和发展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文章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特征和作用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并对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尝试性提出了其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利益相关者社会观:思想萌芽、现代发展及现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作为协作系统的本质来看,企业组织不应该被当作纯粹的工具,而应该成为人们实现其共有目标的共同体。显然,协作系统观的企业理论构成了利益相关者社会观的基础,而且,随着社会权力分配的分散化以及人类对企业本质认知的深化,利益相关者企业理论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相应地,不同于与股东最大化价值观相适应的委托-代理治理,利益相关者社会观带来了新的利益相关者治理观,它要求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思考公司的经营方式。问题是,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不仅会影响企业目标的达成,而且还会受到企业目标达成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类行动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识别利益相关者以及应对其利益要求就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为了理解在一个由不同的参与者组成的复杂系统中,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如何由各类参与者的相互作用决定的,非常有必要开发出一个概念性的分析框架.在这方面,已有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开创了管理理论的新视角,认为组织可以被理解为是由利益相关者组成的政治-经济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利益相关者不仅会与组织的管理实践之间产生互动,还会对其形成重大影响,且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会尽力最优化并保护自己的固有利益.笔者则认为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提供了一种重新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途径,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公司内部冲突的本质;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分析框架有助于识别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存在,并将各个利益相关者植入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当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有助于确定并改造公司的管理架构与管理决策.  相似文献   

11.
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结构为景区管理模式提供了参照模板,其中的利益相关者治理为景区管理主体多元化提供了直接的指导。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创新原则包括保护旅游景区所有者利益原则、保护旅游景区相关利益主体权利原则、信息公开化原则、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原则及社区参与原则。选择在旅游景区管理中实施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有利于旅游景区内部制衡和约束、有利于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形成有效保护,也有利于旅游区社会责任的实现。实现这一模式的途径包括界定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重构旅游景区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旅游景区管理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2.
利益相关者拥有公司所有权、企业契约和公司治理等权利。公司控制权是利益相关者"状态依从"的控制权。公司控制权安排应以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泰立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瑞达玻璃厂贷款债权案例的分析,展现了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其对地方国有企业的金融债权过程中存在的四大利益相关者--债权人、地方政府(债务人)、企业职工、投资者的关系;作者对四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目标和力量作出了简要分析,并认为必须将这四股力量纳入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国有企业贷款债权的思维框架中才能在现实条件下取得良好的处置效果.  相似文献   

14.
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法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林 《河北学刊》2006,26(4):165-170
当前,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成为解释和确立公司社会责任的重要依据。然而,国内法学研究者有时过度关注经济学研究成果,忽视了法学研究的自身规律性,出现了法学研究上的误区。公司价值多元化是固已有之的公司法价值,在斟酌相关者利益的前提下,股东或者公司利益应当继续成为公司法中更优越的保护价值。利益相关者是建立在公司董事会中心模型基础上的抽象范畴,公司法只能在某些特定事项上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特殊的法律保护,而无法承担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全部使命,更无法替代合同法、劳动法、反垄断法等对相关者利益的一般保护功能。公司法和公司治理极为重要,但无法承载法治社会的全部功能。  相似文献   

15.
公司治理是公司法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然而学界对其内涵的理解存在差异.立足于法学视角来理解公司治理,必须明确治理主体的范围要小于公司利益相关者的范围.所以应当对公司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层次性分解,公司权力应当进行层次性配置,公司的内部关系应当进行层次性协调.公司治理关系是一种多层次的关系协调系统,公司治理也是一种多层次的权力分解、配置系统制度.  相似文献   

16.
王岚  吴蔚 《东岳论丛》2007,28(6):174-177
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公司法适时反映了中国公司制度的发展需要,在相关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将公司治理纳入公司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予以强化,无论从立法理念,抑或制度设计方面,均突破了原股东治理结构的局限,在强调股东利益的同时,加重了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力度,增加了公司的社会责任,形成了以围绕监事会为核心,股东(大)会、董事会相互制约的内部治理为主,各利益相关者辅助监督的外部治理为辅,内外治理交相辉映的公司治理体系,相对而言,较原公司法有显著进步,亦为中国公司治理提供了相对完善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利益冲突的角度而言,公司治理理论的关注重点经历了从股东—经理利益冲突、股东—利益相关者冲突和大股东—小股东利益冲突的转换,由此构成了公司治理理论的演进主线。本文对这一演进过程进行了梳理,并对其新发展作出评述。  相似文献   

18.
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是企业所有权的安排.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上,公司经历了一个由物质资本独享企业所有权,到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再到利益相关者共享企业所有权的发展过程.相应地,在公司治理方面,企业经历了从单一的物质资本主导下的单边治理,到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共同主导下的双边治理,再到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平衡的多边治理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公司治理创新:从公司文化认同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司通过签订合约与内外部的利益相关者确立了使用资源和分配收益的一般关系,公司治理结构与方式总是基于这些合约而进行。公司合约中不仅包含了正式合约,而且还包含了以公司文化为核心的隐性心理合约。公司的利益相关者通常会在遵守正式合约的同时通过变更心理合约的方式来约束和影响公司治理结构,具体表现在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对其努力程度和主动创新状况的改变。高效的公司治理必须建立在最大限度包容各利益相关者群体价值取向的公司文化之上,并向各利益相关群体提供同等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兴起,使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公司治理中的重要议题。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企业更需要将社会责任纳入公司治理中,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中负责社会责任事务的组织机构,可统一命名为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它是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活动在利益相关者纽带作用下相互融合的实践产物,由企业高层设立并领导,触及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且具有外部治理职能。通过对《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研究,发现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程度越高,相应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层级越高;相较于经理层领导的委员会,董事会介入的委员会制度设计更为成熟。针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制度化的研究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应从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的驱动力、制度设计以及影响后果等方面开展研究,为企业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