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国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与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传统社会组织,尽管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各不相同,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均具有血缘宗族组织向社会地域组织过渡的共同特点,带有明显的宗法性特征。深入研究少数民族传统基层社会组织,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鲜卑族早期国家政权具有浓厚的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相结合的游牧宗法奴隶制的特征,并在封建化的过程中长期存留。  相似文献   

3.
宗法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以父权家长制大家庭为基础的氏族、宗族组织,进入阶级社会后由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其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阶级对立与剥削、妇女沦为特殊性质的财产及宗族共财.港澳台汉族宗法文化延续于他们生养、婚娶、丧葬及祭祀等日常生活的礼俗活动之中,其原因是中国传统宗法意识在当地汉族移民头脑中根深蒂固及当地特殊社会环境和有关政策的影响.传统宗法文化有其正负两方面的社会效应,我们应该正视它的存在,正确评价它在现代化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化,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研究对象,但至今还没有从宗法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问世。本文运用历史文献资料,论述和分析了维吾尔族传统宗法文化的表现形态,以有益于维吾尔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相似文献   

5.
壮族作家韦一凡与黄佩华的家族小说展示了壮族家族女性历史的生命真相.他们笔下的女性经历了被封建男权文化建构、勇于冲出父权之塔、最后向当代城市文明迈进的生命历程,这群女性为穿越宗法家族制的历史屏障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土族宗法文化的表现形式 ,认为土族的宗法文化是一种整合重构型的宗法文化。  相似文献   

7.
东乡族宗法文化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杨 《民族研究》2002,(4):37-46
本文分析了东乡族宗法文化的表现形态、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合型宗教性宗法文化的概念。作者认为 ,东乡族的宗法文化既受伊斯兰教的深刻影响 ,又具有中国传统宗法伦理思想的一些基本特征 ,因此它实际上是二者交互作用形成的复合型的宗教性宗法文化。虽然这种文化也存在于西北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 ,但它在东乡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并与汉族的宗法文化形成对照。本文的研究为西北少数民族的宗族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并在一定程度上与汉族宗族研究形成对话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传统社会制度具有宗法性,这种宗法性在婚姻制度上有充分体现;蒙古族宗法性婚制具有宗法等级特征和显著的神权色彩;新中国建立后,蒙古族的宗法性婚制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演变过程;掌握这种演变过程,有助于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和构建蒙古族地区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菲律宾华人社会组织不能离开菲律宾社会,因菲律宾华人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不能不受到菲律宾社会的制约.此外,菲律宾华人社会是中华民族向海外发展形成的,菲律宾华人的社会组织与中国文化特别是东南沿海的闽粤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根据菲律宾华人社会组织的原则和性质,将这种组织分为依照中国文化组建的社会组织、适应移居地社会创建的社会组织以及半官方的社会组织三大类,并指出菲律宾华人社会组织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加强菲律宾华人族群内部的联系和整合、协调菲律宾华人族群与居住国社会的联系、促进菲律宾华人族群与中国的联系、加强海外华人之间的联系网络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元协同治理理论,深入分析社会组织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事务治理中的类型特点、独特作用和治理模式,对于优化协同治理机制、强化多元治理主体合作、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依据参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事务治理的社会组织的职能范围,将社会组织划分为综合性治理组织、专业性协调组织、少数民族自组织和流出地培育组织。研究发现,社会组织通过协调社会关系、促进资本积累和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等行动路径参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事务治理,形成了跨时空治理模式、日常治理模式、合作式自治理模式和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模式。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事务治理中,社会组织可以通过组织合法化行动、组织正式化与品牌化以及吸纳民族工作精英等进一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党项宗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宗族存在于整个党项社会与西夏政权的全过程 ,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派生出许多支系 ,一个强宗大族往往包括若干个乃至数十个中小家族。大大小小的宗族首先是一个军事实体 ,越是强宗大族 ,拥有和控制的武装力量也就越强越大。同时 ,宗族还是一个经济实体 ,在这个经济实体内 ,既有农奴劳动 ,又有奴隶劳动 ,包含着封建制和奴隶制两种经济成分  相似文献   

12.
东乡哈木则宗族形成与发展的考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东乡哈木则宗族从产生到发展壮大,并最终形成东乡族最大的宗族之一的过程和发展脉络、人口分布状况的试探性研究,试图从哈木则宗族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的语言、民族、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变迁与交融现象及其原因中,探究哈木则宗族形成和发展巩固的主客观原因,从一个微观的角度去探索整个东乡族族源、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以往汉人宗族研究述评的基础上,以学术批评的眼光,从一个长时段的框架里审视了汉人宗族研究的内在发展脉络,认为汉人宗族研究先后出现了进化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结构-功能论、系谱体系论、历史过程论和后现代主义等五种基本范式。这充分反映了学界在汉人宗族认识上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中的宗族变迁——以深圳龙西客家社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珠江三角洲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和影响,在充分考察深圳市龙城街道龙西客家社区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宗族状况的基础上,着重从宗族的习俗调整、宗族的聚居格局、宗族的经济基础和宗族的权威体系等几个方面,探讨宗族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并据此对现代化理论关于传统与现代相对立的理念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5.
原西藏地方政府的“摄政”官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历史,历史是由当时社会的各种人物和事物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打开西藏近代史,印入眼帘的是"政教合一制"这个特殊的制度下产生的特殊人物和事物。在这个制度环节中,为产生承担政治和宗教最高权力的人物提供了最为坚实的基础。达赖喇嘛和摄政的权力正是这个制度的直接产物。达赖喇嘛和摄政一经产生就具有了政治和宗教的最高权威。因为达赖喇嘛和摄政拥有的宗教和政治上的权威,使得他们的权力和世袭的贵族权势形成一种矛盾的复杂关系。其后果是达赖喇嘛很难获得掌权的机会以及摄政为巩固权力的争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了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阐述了图书馆发端于奴隶社会 ,成熟于封建社会 ,文献流通量小 ,重藏轻用 ,是农业文明的产物。近代图书馆是工业文明的产物 ,对文献藏用并重。现代图书馆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是全面开放的信息系统。未来的图书馆是无纸社会的产物 ,是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本文认为 ,今天的图书馆是由昨天的藏书楼发展而来的 ,图书馆的存在形态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社会变革的挑战面前 ,图书馆只有与时俱进 ,才是求生存、求发展的惟一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