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丹  张芷凌 《南方人口》2020,35(6):40-52
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流动对老年人生活状况和身心健康都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采用CLASS2014数据,基于家庭流动安排将农村老人区分为留守老人、流动老人和一般老人,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三类老人的社会网络和抑郁水平进行比较,并通过中介效应检验讨论了社会网络在老年人家庭流动安排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留守老人抑郁水平最高,流动老人抑郁水平与普通老人差异不显著。(2)留守导致老年人家庭网络萎缩,朋友网络维持不变,流动导致老年人朋友网络萎缩,家庭网络基本维持。(3)家庭网络在留守和抑郁水平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对于农村老人来说,随同子女流动到城市可能是更好的选择;离家子女尽可能保持与留守老人的联系和支持,以切断家庭网络萎缩在留守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创新与农村人口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一帆 《西北人口》2009,30(6):16-22
本文以城乡统筹社会保障改革的指导思想为指引,立足于中国农村人口转型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结合国际农村社会保障最新发展趋势的分析,探讨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制度创新问题。文章认为当前农村应着眼于计生家庭、高龄人口及无子女家庭等重点人群,更加重视老年津贴、小额保险和特种储蓄等新兴政策工具,更好地实现社会养老保障同传统的家庭保障、村社集体互助组织等的有机结合。走出一条城乡之间相对独立而又良性互动的、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之路。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学术界和某些实际工作部门对于我国的人口迁移状况和特点,进行过一些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是十分可贵的。但由于缺少完整资料,难以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人们很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诸如封闭式的城乡人口定居状况是否会妨碍计划性商品经济的发展,控制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政策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如何,社会主义制度下人口迁移的本质特点、成因和模式是什么,这些涉及人口发展过程、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4.
有关我国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关系的既有研究,大都偏重于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而对于城镇化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都较少涉及,尤其缺乏从动态的角度对我国不同区域城镇化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进行比较分析。本文仅是一个初步的尝试,企图把人口城镇化过程、人口增长过程和经济增长过程作为“共体相生”的总体,首先建立一个“城镇人口—经济增长的动态模型”,尔后,在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城镇人口—经济增长的速度进行比较,以期说明我国城镇化同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和规律联系。  相似文献   

5.
人口逆淘汰与城镇化制度安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在分析人口逆淘汰和人口城镇化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加速中国人口城镇化的机制创新,探讨了人口城镇化和人口素质,特别是人口信息素质提高的相互关系。本文认为要通过城镇化来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逆淘汰,一是处理好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大力提高市民的现代化素质,特别是信息素质;二是处理好体制内户籍人口与体制外非户籍人口的关系,大力提高城市“准市民”人口的工作和文化素质;三是处理好城市与农村城镇的关系,大力提高农村小城镇的发展素质。  相似文献   

6.
人口迁移流动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张呈琮 《人口研究》2005,29(1):74-79
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基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更需要采取有力措施 ,促进人口自由流动。人口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口的必然要求。人口流动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 ,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而且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研究了土地产权制度安排与计生工作的相关性,首先从定点调研社区的人地关系矛盾入手;然后,回顾了不同的土地制度对人口发展的相关性影响,重点阐述土地产权制度控制人口的工作机理,分析社区目前和未来影响土地产权制度发挥控制人口作用的因素;最后,从制度创新的功能和作用的角度,提出完善人口控制机制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镇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居民消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中国城乡收入和消费差异问题,初步确定城镇老龄人口和劳动人口的消费比例与收入比例,引入标准消费人和标准收入人的概念,将城镇人口年龄结构代入标准消费函数模型且模型通过检验。通过数理模型推导发现,只有老龄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消费比例持续大于二者的收入比例,未来不断加深的人口老龄化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才不会发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乡划分与城镇人口统计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城乡人口的划分,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最初阶段,主要是从1953年到1962年,即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统计城镇人口的口径基本上依照1955年《国务院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按城市的市区人口、郊区人口和建制镇人口进行统计的。由于这个时期的城乡划分标准比较符合实际,市镇建制又严格执行了城乡划分的标准,城镇与乡村的划分界线处于稳定状态;尽管这个时期也曾发生过城乡人口对流的大起大落,但并未引起城乡人口统计上的非正常波动。“一五”期间,1953年全国城镇总人口为7826万,到1957年增加到9949万,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由13.3%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镇人口历史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51.27%,但这一社会结构历史性转变的背后却存在城镇化水平虚高的问题。如果将城镇人口总数扣除被迫城镇化且生活困难的失地农民,以及未享受市民待遇的流动人口,我国真实的城镇化水平约为41.6%。同时,城镇人口过半以后也面临诸多挑战:整个社会没有建立起顺应城市社会形态的价值体系;对于城镇的作用以及应该怎样发展城市缺乏清醒认识;城市管理对城镇化发展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城市常住居民享有平等的市民待遇任重而道远。因此,应对城镇化挑战,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城市化的作用和实质,遵循城市发展的自身规律以及积极探索建设顺应城市社会形态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根据1988年夏秋湖南省桃源农村社区调查的材料写成的,是对农村人口流动新动向的深层探究和剖析。 桃源县属中国典型的农村社区类型县,90%以上社区人口是农村人口,农业经济特征极为明显。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过去长期凝固的社区人口开始流动,农村城镇开始复苏,一度兴起了“小城镇热”。但是,最近的调查材料表明,这种“热度”开始降温,流动人口的主体选择渐趋理智和现实。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变迁浪潮迭起,成就斐然。由此而引发的农村居民社会分化亦即社会流动更是日新月异、世人瞩目。所谓社会流动,简言之,就是社会成员的职业职务变更、单位所在地或居住地位移、经济政治与社会地位升降、阶级阶层转换等,由于我国农村社会流动的主体同时也是婚育人群的主体,是计划生育工作对象的主体,这就有必要对农村社会流动所引起的计划生育问题进行科学透析,借以准确把握农村村级社区婚育人群的婚育观念、意愿与行为的走向与脉博,进而为计划生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农村已婚女性的流动与留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关注农村已婚女性是否存在"转移滞后"现象和流动与留守的已婚女性就业状况,发现在有成员流动的农村家庭中,总体上并不存在已婚女性流动滞后现象;从就业状况来看,绝大部分留守女性从事农业,而流动女性约2/3参与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且收入可观;当地的非正式制度和支持外出的社会网络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制度安排与利益冲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失地农民问题实际暴露的是我国在土地制度、征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存在重大缺陷。缺乏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以及征地过程的不合理性和非市场化是造成失地农民处境艰难的制度原因,而政府或集体对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考虑不够,是导致农民失地失业问题日益严重的关键;失地农民并不仅仅是因为不合理的征地政策而成为社会边缘群体,事实上,在征地之前,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就已经将农民边缘化了。  相似文献   

15.
城乡划分和城镇人口统计自建国以来,是变动最频繁、概念最混乱的一个领域。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受行政、所有制、物资供应等多方面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城镇是人口大量聚居的工商业地区。城镇起码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人口大量聚居,二是非农产业占主要地位。近代以来,各国城市发展很快,1986年全世界已有4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我国在解放后城镇发展也是很快的,1949年城镇人口比重只有10.6%,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新城镇不断出现。但由于经济建设反复徘徊,城镇发展也反复多变。标准一改再改,郊区扩大了缩小,缩小了再扩大;城镇人口增了减,减了又增。尤以1984年以来,由于撤县设市,撤乡建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城镇人口计生工作一直走在整个人口计生工作的前列,为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加快,城镇人口计生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如何统筹解决城镇遇  相似文献   

17.
<正> 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的过程,不仅影响着城乡两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影响着两地人口的变动。就其对人口变动的影响而言,乡村——城镇人口迁移不仅直接影响到城乡两地的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空间的再分布过程,也影响着城乡人口年龄、性別等构成的变动。更为重要的是,迁移还直接影响迁移人口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从而更进一步地影响到妇女生育水平的变化和总人口的变动。随着乡村——城镇人口迁移规模的扩大,它对人口变动的影响也日趋显著,本文仅就乡村城镇人口迁移影响妇女生育水平,进而影响总人口变动这一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及创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农村传统养老保障制度安排出现不均衡的情况下 ,我国政府从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然而 ,由于新供给制度的路径受初始制度安排的影响 ,制度变迁显示出强烈的路径依赖特征。如何退出这种非绩效的闭锁状态 ,是建立现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文章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从横向看,中国城市化率还偏低;从纵向看,中国城市化低于工业化的偏差正在扭转;从结构看,劳动力仍较多地聚集于农业生产,是资源配置的最大错位.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最大特点是在打破城乡要素分割的基础上实现的.但由于受到就业、生活、交往等多个层面的社会排斥,大多数农村流动劳动力未能实现稳定定居,处于"半城市化"阶段,农民工问题成为中国城市化的核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将会加快,统筹城乡成为公平发展的要求,这些都给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如此,农村也是如此。不仅一般农村有很大变化,就是贫困地区的农村也有不小的变化。在诸多变化中,农民离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