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规定性,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互为前提和基础。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走向全面发展的历史。同时,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发展是为了人,人的发展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主体内容、中心环节和最高目标。因此,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辩证统一性。社会主义社会应是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内容。在新世纪,我们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今人类社会正经历从地域民族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的问题和难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能够自主掌握自己命运的民族才会在"历史中"创造历史。在人类"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下,思考当代人与社会发展问题不仅是为了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任务,更应作为中国人掌握自己的生存命运和实现未来发展的历史使命。我国以"科学发展"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题,也深刻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现实要求与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探究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和谐思想的提出,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初步探索阶段、全面推进阶段、规律总结阶段。从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和谐社会思想的论述,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冲突"走向"和谐"的过程;二是人类社会发展是由片面走向全面的过程;三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厘清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思想的发展历程,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从中做出规律性总结,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类实践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逐步提升的价值实践过程.价值自觉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和理解了自身活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以后,具有较为明确的价值指向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的活动状态.幸福是人类活动永恒的价值追求.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由自发到自觉地追求幸福的历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史证明:党的价值追求已从建党初期为了自身解放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朴素认识和价值自发,发展到了对实现好和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民生幸福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自觉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5.
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看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是对其唯物史观的高度浓缩。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有机体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体。站在这个理论视角上,我们能探索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如下的规律: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发展呈现出周期性。  相似文献   

6.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现代社会发展理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同时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观念必须深入反思的实质问题。探讨当代中国发展观念的理论实质及其范式前提,从根本上说,是要实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哲学范式的根本转换和思维方式的历史转变。其实质。是要转变传统教科书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和阐释的自然主义哲学范式和客观主义思维方式.确立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范式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其关键,是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事实思维与价值思维之双重思维向度。按照马克思的社会观念和发展理论:社会生活和人的存在、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现实的人与其社会生活之间的存在和展现、活动和方式、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表现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目的,不是自然界,也不是所谓神,而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现代社会发展理论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出发点和目的的人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它意味着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中心、目的和实质,社会发展则是实现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形式、手段和条件。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学说从人类实践论出发,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把社会发展与人的活动、人的自由、人的解放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发展的持久源泉归结为人的活动的展开,把社会发展的一般状态规定为人的自由的获得,把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定义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在历史本体论的层面上认定,社会发展是人类为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所采取的存在形式与所经历的活动过程。这样,就为社会发展确立了以人为核心的历史逻辑,突出了社会发展本质上的主体性与属人性,强化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二重性意义,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灌注了浓重的历史感,从而建构出了关于社会发展的严密体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历史论证和人学内涵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应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联系来理解,它应包括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每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每个人在体力和脑力的潜能方面的充分发展、每个人在生活需求方面的健康发展、每个人在生存条件和活动范围方面的共同发展、每个人在社会关系方面的普遍发展等。从人学角度来看,共产主义就是扬弃人的异化形态和片面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式。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历史观.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历史观只见经济关系而不见人,这是一种曲解.马克思恩格斯把"现实的人"作为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性则在于人自身的需要,根本旨向就是要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只有以这样的历史观来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用这样的历史观为指导来确定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社会是人们活动的产物,但社会的发展又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仅仅从社会客体的角度探讨社会发展动力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主体的活动,通过对生命个体活动目的性和客观性的逻辑分析,揭示出社会主体活动的规律性,科学地说明社会发展动力的实在内容。一、社会主体。人类活动和自然活动不同,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主观目的和客观结果相互作用的过程。目的性和客观性是人类活动结构的基本因素,从而也构成了人类活动的基本矛盾。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它是活动主体的思维性和肉体感性的矛盾外在化的表现;其二,它是活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内在结构。这是由于人类活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因为人首先是一个自然存在物。在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必然先形成主体的感性需要,然后经过理性的选择,使这一感性需要升华为活动的价值目标,形成活动主体企图克服自然外  相似文献   

11.
人的非理性因素诸如欲望、兴趣、激情、信念、意志等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负面效应.要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抑制、弱化其消极作用,我们必须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实现理性和非理性的协调统一,在理性的支配和指导下,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必须使人的非理性因素顺应社会客观规律,推动社会的发展;必须加强人的非理性因素的教育和培养,塑造现代理想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营造一个良好社会环境,加强社会的综合治理,使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推动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会进化论与世界社会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进化论有三个基本规律:一是社会发展遵循遗传(传承)、变异(异化)和社会选择规律;二是社会发展目标遵循进化阶段性目标,而没有终极目标的规律;三是社会发展依赖于社会体系内外多元矛盾竞争、变异、社会选择的规律。运用社会进化论观点分析世界社会主义兴衰,可以看出传统社会主义者认识上存在有两个误区。中国社会近期改革进化的目标是为了冲破这两个误区,继承人类社会全部文明。  相似文献   

13.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是一种互为前提与基础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一个历史过程。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通过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切事物都是一个历史的实现过程,人的发展同样不能超脱社会规律的客观强制性。就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而言,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应将其置于该国家或地区进入世界历史大潮的时代背景中考察。我国现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主要的途径有:加快科技创新和现代化步伐,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加快市场化、全球化进程,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社会基础;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5.
社会规律与主体选择都有其各自的辩证性质 ,同时 ,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社会规律从根本上制约着主体选择 ,但社会规律作为一种可能性的总和 ,又为主体选择提供了客观前提和广阔的余地 ;主体选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但主体选择绝不因此而失去意义 ,它是社会规律得以实现的契机和不可缺少的环节。逻辑的统一性根源于历史本身的统一性 ,主体选择与社会规律统一的中介是历史主体对社会规律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模式的先后出现不是偶然现象,它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可能跨越计划经济阶段而直接进入市场经济,也不可能始终如一地实行计划经济而不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两种模式的先后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相似文献   

17.
不同国家里,社会法的理论观点的不同,引导了不同的社会法制度的产生。追寻社会法的产生与发展轨迹,得认为社会法是人权事业伴随使得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社会法以社会权为其存在的目的,社会权是社会法的内核,是社会法的根本。即社会权的界限就是社会法的范畴,社会权的内容与范围就是社会法应当全面、完整体现和保护的内容和范围。且社会法的范畴随着社会权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8.
历史规律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内容,对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必须重新加以审视。历史规律是否存在?历史规律是否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历史规律客观性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依据唯物史观,人们是在生活世界中、在亿万次实践活动中遭遇并意识到历史规律存在的。这是在本体论层面对历史规律存在的肯定。发现和表述这种规律,则是认识论层面的证明。历史规律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因此以人的实践意识为内在环节,所以不能抽象地说“历史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样,也不能抽象地谈论“人们不能创造和消灭历史规律”。各种历史规律是在人们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突出社会发展的主体价值是它高于其他有关社会发展学说而赋予自身真理性的关键之所在.马克思的发展理论对解决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仍有实质性的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从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理论鲜明地贯穿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人与自然之间良性互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思想,在理念上是一脉相通的,后者是前者的一个首要的思想来源,前者是对后者的继承和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发展普遍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形态”理论在马克思那里没有文本根据。弄懂马克思的大小社会形态范畴,是正确理解其社会形态理论的关键。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不是所谓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而是原始社会、阶级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三大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在这一普遍规律下不同地区和国家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一般的世界历史,而是大工业产生以后的“世界性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