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苗族鼓文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认为苗族木皮鼓由木鼓演变而来,在制作与使用苗鼓的过程中形成特定形态的鼓舞文化。苗族鼓舞历经春秋战国、唐宋时期的文化累积,到明清时期完整形成,清代以来苗族农闲时举办的五种典型鼓舞彰显了苗区闲暇文化生活形态,其象形动作在描绘苗民农耕生活情景同时又反映了农耕民族的生活规律,展示了云贵高原及周边山地民族丰富的农耕文化内涵。苗族鼓舞文化作为民间传统文化,既来源于苗族家庭生活又成为苗族家庭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并深深影响整个苗族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
湘西苗族鼓舞,作为流传于湘西苗族人民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其文化艺术价值也开始变得愈发不可估量。其在表演形式、基本动作、步伐、鼓点节奏和打法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湘西苗族鼓舞发展至今,其种类已经多达数十种。苗族鼓舞在展现自己独特魅力的同时,正从生活逐渐走上舞台。  相似文献   

3.
<正> 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斗争及日常生活中创造了许多丰富多采的民间艺术。苗族鼓舞就是其中最为普遍、最有特色,而且也是苗族人民最喜欢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此舞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劳动、爱情及生活中的乐观情绪。在每年春节和各个盛大的节日里,是鼓舞最活跃的时期。关于鼓舞的产生年代,有人说是苗族南迁时由汉朝传入,但它的真正产生年代,还无法确定。  相似文献   

4.
追寻农耕文明的“舞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列入首批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苗族水鼓舞田野调查为基础,阐释了水鼓舞所蕴含的苗族水文化、鼓文化、稻作文化、原始崇拜、社区团结教育、传统历法文化等多重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湘西苗族鼓舞集鼓乐、舞蹈、表演于一体,是湘西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为适应大自然和社会环境而长期凝练出来的文化产物。从鼓舞的起源、载体变迁、内容与形式的演绎流变等方面多角度审视湘西这一独特的舞蹈艺术,其表达的原始族群精神、族群生存智慧和宗教观念、文化赋义和艺术韵意等,较典型地揭示了湘西苗族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湘西地区传统的苗族鼓舞是优秀的舞蹈艺术形式,也是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元的价值。其近代传承方式从简单、直线的师徒式传承、家族式传承逐渐转变为学校教育传承、社区体育传承、民族舞蹈传承和村落民俗传承的复杂、辐射式传承。这一改变在参与数量上、形式上让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却同时遭遇技艺多而不精、传而无力承的尴尬局面,从而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发展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7.
湘西苗族鼓舞集鼓乐、舞蹈、表演于一体,是湘西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为适应大自然和社会环境而长期凝练出来的文化产物。从鼓舞的起源、载体变迁、内容与形式的演绎流变等方面多角度审视湘西这一独特的舞蹈艺术,其表达的原始族群精神、族群生存智慧和宗教观念、文化赋义和艺术韵意等,较典型地揭示了湘西苗族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变迁背景下,反排苗族木鼓舞的传承和发展,受到时代的冲击,引起了反排苗族木鼓舞组织形式、功能价值、发展时空、行为文化、心态文化、表演形式的变化。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反排苗族木鼓舞,提出了通过加强广泛宣传、提高知名度,重视理论研究、创新发展,引入体育课堂、培育文化认同以及加强与当地旅游的紧密结合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族鼓舞形成了包括鼓的形制、击鼓节奏、舞蹈技巧在内的一整套知识体系,该体系是六代“鼓王”及其他表演者们在不同时代场景下,应对不同需求,面对不同观众,以及基于不同的身份认知情况下,逐渐累积而成。苗族鼓舞知识体系始终开放,使其所容纳的知识在结构中流动、代谢、更新。鼓王们通过讲述,展现了苗族鼓舞知识体系多元、开放、创新的特点以及该体系的整个生产的历史和社会脉络。该经验启示人们,作为知识体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叠加着历史经验、社会场域和表演者个体认知,想要活态地将“非遗”传承下去,就要继续坚持非遗知识生产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给予传承者更多创新和发挥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原始的宗教意识、民族频繁的迁徙以及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苗族丰富多彩的仪式性文化,影响了苗人认识世界的基本立场,也从精神空间延展了苗人眼中的现实世界。现代社会的冲击使得仪式性舞蹈的内涵在慢慢消失。原创舞蹈《归娘》通过女子单人鼓舞的形式反映了频繁的迁徙对苗族文化的影响,表现和传承了仪式舞蹈中的苗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仪式”是一种文化的共享过程,政府主导的庆典活动具有文化共享与社会维系的重要意义。湘西苗族鼓文化节是政府打造的规范化、程序化、规模化的展演活动,通过设计与鼓舞相关的一系列符号展演体系、营造鼓舞文化互动情境、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意空间来完成鼓舞文化展演实践,进而构建一个新的“认同空间”。在这一空间里,文化符号的重塑推动了我国非遗的传承,在离散、碎片化的大众记忆中唤醒社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府与大众通过各类互动凝聚起了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官方仪式化的展演在传承我国非遗的同时,使得参与者在文化共享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获得了充分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2.
<正> 这里所谓的“内容传达”,是指苗族民间舞蹈的姿态动作所包含的文化意蕴.若从舞蹈本身所指代、传达的对象和意象看,大致可分为巫舞、史诗舞、爱情舞和娱乐舞4类.A巫舞系统.这部分主要与鬼神、神灵有关,如湘西苗族《接龙舞》、《奶傩芭傩舞》、《跳香舞》,桂西北苗族《舞纸马》、《巴单舞》、《踏索舞》,黔中南苗族《粑槽舞》、《刀梯舞》、《跳洞舞》、《雷公舞》,黔东南苗族《鼓藏舞》、《马刀舞》,黔西北、滇东北苗族《神鼓舞》、《鼓笙舞》,广西融水苗族《拉鼓舞》等等,是一个庞大的舞蹈系列.它与学术界通常所称的“宗教舞”有近似之处,但却不能用固有的宗教模式硬套.尽管就其实质而言,神与鬼都是原始人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产生的非科学观念,但不同的民族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渊源和认识根源不同,对这二者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苗族民间文学是苗族先民生活的再现,蕴藏着苗族古代社会发展的诸多信息,其中包括苗族传统文化。从历史的角度研究苗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14.
再论苗族的迁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苗族历史悠久,迁徙频繁,吞吐量大,视野宽阔。涿鹿战败,九黎部落中的部分苗族先民融合成毕夏族,大部分南下“左洞庭,右彭蠡”,建立“三苗国”,这是苗族的第一次大迁徒。尧舜禹不断对三苗国用兵,最后三苗国破,“窜三苗于三危”,“放兜于崇山”,这是苗族的第二次大迁徙。千多年后,强大的楚国形成,苗族是楚国的重要成员,而楚国被秦国灭后,苗族或融合于华夏,或四散他乡,这是苗族的第三次大迁徙。公元17、18世纪,“雍乾”、“乾嘉”、“威同”三次大起义失败,封建王朝残酷镇压,苗族人民又从湘、黔走云南,从云南走东南亚,这是苗族的第四次大迁徙。20世纪70年代,东南亚的地区霸权主义的战争和排苗运动,迫使苗族人民远渡重洋,分布于美国、澳大利亚和圭亚那、法国等国家,这是苗族的第五次大迁徙。苗族的不断迁徙流动,使自己的一部份融合于他族,也使其他民族成员融于自己,形成了苗族人民的宽广性格和丰富文彩。  相似文献   

15.
苗族古歌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文学文本,作为民族史诗,她全面反映了苗族历史与文化的概貌。创意产业是当今社会大力发展的朝阳产业。苗族古歌有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元素,是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文化资源。苗族古歌创意产业化是切实可行的,也能创意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苗族古歌的创意产业开发,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苗族语言是在苗族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而苗族文化对苗族语言的影响十分明显。文章从稻作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芦笙铜鼓文件四个方面.简要论述了苗族文化对苗族语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苗族五元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苗族“血缘文化”的研究,探索苗族在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为了维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机制,为弘扬苗族文化作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从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选取盘瓠与辛女传说、苗族鼓舞、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舞、辰河高腔、苗族挑花、剪纸(踏虎凿花)、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9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进行调研,发现其产业转化过程中存在传承人文化水平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大部分已经老龄化等诸多问题。围绕政府、企业、市场、民众、传承人5种因素分析了影响非遗项目产业转化的原因。针对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5种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探索了不同的产业转化机理,有望为全国其他不同类型的非遗项目的产业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试谈融水苗族“埋岩”贺明辉苗族“埋岩”,苗语叫做“依直”,属苗族治理社会的款规。在融水、城步、靖州、绥宁一带称为埋岩,黔东南苗族叫议榔,湘西苗族称为合款,它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埋岩”的内容极为丰富,它既是古代苗族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又曾是...  相似文献   

20.
苗族在传统的诉讼文化中,探索了一套独特的诉讼习惯法规范,并通过理词来解决苗族内部的刑事诉讼案件,理词是苗族习惯法中的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理词作为理师调处苗族婚姻纠纷的重要手段,为维持和谐的民间社会秩序提供了保证,成为苗族社会秩序中真实的法律样式。本文通过对解放前苗族内部发生的强奸、故意杀人、偷盗等案件的分析,探索苗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