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乔治·桑的浪漫主义给中国带来了爱的美好的种子,滋养了中国人的浪漫情怀,滋养了中国浪漫的一代。她对对激情的呼唤,对爱的呼唤,她对自我情感、自我个性的真诚展露,激发了五四时代对激情的呼唤,启蒙了现代中国的女权意识。她的浪漫主义带有乌托邦理想主义色彩,拥有唯美形式主义思想。乔治·桑在中国的接受,还存在着空白、偏见、曲解和误解,她和中国现代作家之间还有很多差异,但她纯粹的而又天真的浪漫主义艺术留在了中国,潜在地发挥着影响。只有深度挖掘乔治·桑富有个性的浪漫主义文学观,才能使中国读者更贴近她的本质,从而打破她与中国之间的隔膜。  相似文献   

2.
赛珍珠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自称一生到老都属于中国,而且强调是中国小说教会了她的创作,她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是《中国小说》,满怀深情地介绍中国小说并诚挚表示对中国小说对她哺育的感谢。她的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关于中国题材的,或与中国有关,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从她的创作成就、对抗日战争文学的贡献、对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成就的清醒认识和对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等角度,论述赛珍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赛珍珠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自称一生到老都属于中国,而且强调是中国小说教会了她的创作,她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是<中国小说>,满怀深情地介绍中国小说并诚挚表示对中国小说对她哺育的感谢.她的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关于中国题材的,或与中国有关,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从她的创作成就、对抗日战争文学的贡献、对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成就的清醒认识和对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等角度.论述赛珍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同寻常的爱情经历,对写作和文字的热爱与执着,对女性的关注与思考,西蒙娜·德·波伏瓦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便是这样一位特立独行又具多方面才华的女性.她的多重独特性也构建起了她在接受过程中的多重形象.当作为"女人"、作为"存在主义女作家"、作为"女权主义教母"的波伏瓦形象传播到中国,中国评论界与普通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对不同侧面的波伏瓦表现出了不尽相同的热情与关注度,其不同侧面形象的接受也因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命运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刘堃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9):108-114
王安忆是中国新时期为数不多的在海内外都享有广泛盛誉的女作家。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译介她的文学作品,至今已成为对她作品翻译数量最多、研究范围最广的国家。因此,美国的王安忆译介研究,可视为海外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接受和影响的坐标。研究者们以王安忆译介到美国初期作品的寻根意识为发端,逐步向她后续作品中的地域书写研究推进,并在纵深挖掘中又贯穿着女性主义研究,探析西方文学场域对她作品的接受因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一定的典型性意义与关照价值。  相似文献   

6.
民族的友人--赛珍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赛珍珠一方面与陕北的中央政府没有直接的接触,另一方面又对新中国的某些做法不满,她及她的作品由此一直不被中国人所接受。本文通过对赛珍珠生活史实的查证了解,展示出赛珍珠对中国人民的真实感情。  相似文献   

7.
老舍《四世同堂》英译者浦爱德(Ida Pruitt)作为美国传教士的女儿出生于中国山东。她在成长的过程中吸收并学习了以父母为代表的美国现代文化和基督教世界观,以及中国农民所体现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她父亲为布道努力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甚至还接受了中国服装和发型等异文化的身体性。母亲为同一目的却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想要带进美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来,呈现类似"中国冲击"一般的异文化理解。童年时代的浦爱德从父母双方接受了不同方式的异文化理解,同时她要克服根据"他者"认识的异文化理解,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8.
论赛珍珠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贻荫 《船山学刊》2004,(4):98-101
赛珍珠(1892~1973),美国女作家。因描写中国生活的小说著名,1938年获诺贝尔奖金。她的父母都是中国的长老会的传教士,她在中国度过青年时代,在上海接受早期教育;在美国读完大学之后,又在南京任大学教授。她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的理解。本文拟通过其小说《梁夫人的三位千金》,探讨赛珍珠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邵志华 《兰州学刊》2011,(10):112-116
赛珍珠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中国小说成了她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凭着对中国小说的偏爱与认同,促成了她对中国小说美学观念的独特认识与发现,并对其小说创作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赛珍珠对中国小说的接受,既映现了中国文化和美学精神对西方的镜鉴意义,更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沟通之桥。  相似文献   

10.
美国诗人狄金森在中国的文化旅行有赖于中国读者的译介与阐释.早在20世纪上半叶,文坛已对狄金森有所关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崇尚集体的主流意识形态把她排斥在翻译选择之外.新时期的译者有意彰显她的社会关怀.八十年代以降,大陆渐渐兴起一股阅读狄金森的热潮:狄金森的个体特质得到认可与赞誉,甚至成为商业炒作的卖点.中国本土的意识形态、文化气候影响了狄金森翻译的面貌、读者对她的接受、以及她的文学声誉的显晦.  相似文献   

11.
弗吉尼亚&#183;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指出其个人生活的经历为其作品提供了必要的文学素材,以及其文学作品(《到灯塔去》《海浪》《一间自己的房间》等)中女权主义思想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张爱玲凭着自己的作品展现出了过人才华。而在张爱玲小说中,她擅长在各个方面用比喻来剖析人物微妙的心理,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也用比喻来渲染气氛,适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张爱玲的比喻与众不同,这些比喻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画面。在她笔下构筑起一个鲜活灵动的"动感世界",从而反映文章的深刻主旨并形成她小说独特、巧妙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与张爱玲齐名的"孤岛"时期的女作家苏青,被评判为"汉奸文学"范畴,或称其作品"无益无害",这样的评判是错误的,不公正的.苏青的认识价值是另类的,不可替代的.由于苏青言语的实录性、再现性,使得她的言语具有历史认知价值,为了解"孤岛"时期的文坛亦或文化界,了解日本人的文化侵略,了解日踞时期的民众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佐证.  相似文献   

14.
沈祖的思妇闺怨词具有极为浓重的时代特色。作品表达的闺怨与国家当时面临的战乱,民族遭遇的灾难,人民深陷的痛苦是紧密相关的,这是她闺怨词远远超出历代同类作品的地方,也是她作品品位高迈拔粹的所在。  相似文献   

15.
由于亲历梦魇,遭遇过心灵浩劫,海归知识分子陈若曦写“文革”中的历史悖谬不是隔岸观火,而是深入骨髓.台湾、美国、大陆两岸三地行走的背景,使她的伤痕小说在选材和表达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视角,展示出鲜明的陈氏风格.陈若曦怀着乌托邦的追寻与幻灭,选择起义投诚者、归国留学生、革命狂热者、台湾返陆者等角色,在荒诞中揭示时代真相,以让人颤栗的反讽手法和理性节制的叙事为我们呈现出这样的悖论:“信徒”被“神”抛弃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李清照的诗、词、文、赋及其生平事迹的分析,挖掘了其内向伤感的闺秀风范和深沉高尚的思想情操、棱角分明的个性锋芒和倜傥丈夫的英雄气概。李清照的这些个性特征彼此依存、互相渗透,形成一个完整的精神性格系统,促使她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一驳以往将李清照描画成只知感风吟月、惜春悲秋、长吁短叹、掩面而泣的刻板形象,有益于全面评价李清照本人以及全面理解其作品。  相似文献   

17.
常彬 《河北学刊》2006,26(6):132-136
晚清社会是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作为历史中间性人物,秋瑾的创作从文体到内质均体现了这种转型期的痕迹。她早期的部分诗文,不脱古代闺阁文学春愁、闲情、孤寂和婉约的感伤传统。如果不是晚清民族存亡危在旦夕,仁人志士强烈普遍的舍身救国思想,不是维新运动促成了中国最早的知识女性,不是西风东渐的男女平权思想和女国民意识,不是个人婚姻不幸等诸多因素激活了秋瑾个性中刚烈反抗的一面,大家闺秀的她是没有机会“心比男儿烈”地反出夫门,负笈东渡并参加反清活动,也就不会留下那么多英风豪气、强己自立、审视男权的诗文创作。秋瑾不仅是用墨写的文字,更是用血写的生命为社会革命、为女性自觉、为中国女性文学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18.
袁泽清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6):14-16,107
作者精神权利强调保持作者与作品的正当联系,保护作者的人格利益。长期以来,学界对精神权利的地位一直存有争议。从对精神权利的内容、基础与一般人格权的区别以及作用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精神权利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同时,精神权利理论与相关的立法文件和司法实践之间也存在不相协调之处,应当对其绝对性原则加以修正,重视和尊重作者对于其作品的意志自由。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主要作品中总是弥漫着一种苍凉感.究其原因,文化、民族历史、时代、个人生活经验及其心灵感悟都是张爱玲苍凉感存在的渊源,而这一切又直接影响着她的人生观和创作观.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安妮宝贝的写作受到当代中国文坛的关注,由于她高度主观性和自传色彩的写作方式,对其不同时期重要作品《彼岸花》、《二、三事》和《莲花》的心理分析,可以有助于对叙述者自我剖析、自我疗救的心灵历程做出深幽的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