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沧浪之水>是2001年长篇小说的一个重要收获,这部小说所提供的九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现实境遇和精神图景,是一部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蜕变史,具有知识分子心路历程或精神病史研究的价值.知识分子向世俗权力或金钱投降,知识分子依附性人格的精神状况,具有深刻的现实的和历史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考证了“布衣”从单纯的服饰含义(物质范畴)发展到身份含义(政治范畴),再扩展到具有人格含义(精神范畴)的内涵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集社会人格与个人人格为一体的布衣精神的内涵。布衣是平民知识分子,布衣精神是平民知识分子完美人格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3.
徐坤的知识分子小说以幽默的语言、游戏的方式剥离中国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可笑而又可悲的面具,讽刺他们的生活方式,颠覆了精英神话。徐坤在对知识分子进行解构的同时,通过极为冷静而睿智的调侃和讽刺,对他们进行了人格还原。其小说的突出意义是通过对当代知识分子的复杂心理状态和生态窘境的艺术表现,引起读者的问题意识,考问在文化思潮的重大转型期知识分子所面临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国家的宗教政策发生了变化,宗教的价值被重新认识,而在一些知识分子的创作中,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作家那里,宗教成为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新的家园,宗教的乌托邦精神开始影响到文学创作。宗教乌托邦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世俗苦难的感知;一是对超世俗的神性世界的向往。在他们所构建的理想世界中,神性的力量显示出无上的权威,人因为皈依宗教而显示出神性的完美人格,而人的生存也显示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完美。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每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历史便呈示某种强烈的转型特征的状态,文坛的特殊规律便是知识分子题材作品的集中出现。这些以知识分子为语义、意象的当代创作中,蕴含着在文化转型期,知识分子饱尝了普通的精神危机、心灵失衡、价值失范的痛苦之后,对自我人格、心态的自省与重构。当代文坛转型期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同世界文学大潮的同类作家、同类题材相比,其角色意识同在,表达了中国文学文化外求的时代声息和文化的融通欲望。  相似文献   

6.
中国转型期为社会留下有限空间,市场经济造就了独立的经济主体,促进公民社会成长。但是当前中国公民社会发展内部主要遇到两个瓶颈:公众人格独立的"历史养分"稀缺和"公共素养"淡化,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公众与公共知识分子联盟,借助公共知识分子的力量,完善公民社会独立性和公共性,在合作中谋求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晚年孙犁对极左路线形势下,以及80年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环境中知识分子人格样态及各种人文现象的审视独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与"五四"精神的有机融合,传统人格理论与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对接,文化渊源与当下社会的相互关照。提出重塑有道德力,非"依附"性,具"思想力"的新型知识分子人格。  相似文献   

8.
当政治话语不再是社会的话语中心之后,人们的生活归于世俗和平庸,一味追求崇高的知识分子在社会道德观、价值观的转型期,又遇到了失去崇高、堕入世俗的历史性难题。杨沫发表在《中国作家》1998年第2期上的中篇小说《千条线一根针》,给社会价值转型期中的知识分子所感到的文化错位、反差和冲突作了一个注释性的描绘。小说中两个文化差异巨大的家庭成员各以自己的游戏规则上演着人生的悲喜剧。木同价值观人生观追求构成的生活图景都奔向同一个主题:回归世俗。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黄前是一个处在崇高与低俗、理想与现实、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  相似文献   

9.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对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检视与发掘,对当代知识分子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唤。余秋雨言说的知识分子文化人格汲取了浙东地域文化的精神元素。讲究经世致用、追求实事实功是浙东地域文化的核心精神,余秋雨的人生设计和生命选择中承袭了浙东地域文化的核心精神,余秋雨对强健人格的看重和对知识分子驾驭现实人生能力的强调都具有浙东地域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隐士是中国古代士阶层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崇高的文化理想和现实政治、精神人格和世俗生活多重矛盾中主动或无奈地选择了归隐之路。其归隐原因和方式各不相同,由此形成不同的心理。本文试图对隐逸心态下不同的心理做个解析,并阐明它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刘震云小说权力批判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震云对于权力腐败的批判和揭露在其创作初期就已经开始了。他以形象生动的审美方式和艺术良知,借助自己零度叙述和模糊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权力腐败现象,审视了权力腐败的关键和重大危害,尤其是揭示了权力腐败对民族生存、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危害,完成了作为一个作家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具体描绘,追寻祖孙三代人的生活轨迹,借助朴素的日常语言,来展现平民的成长历程,还原中国人心灵的演变历程。小说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半部"出延津记",是杨百顺的历史;下半部回"延津记",是牛爱国的历史。破碎的、烦恼的个人历史代替了大历史,刘震云有意破除了原乡的神话,有意地偏离宏大历史的叙述,写近百年间中国平民生活的尴尬,传达出个人独特的民族经验。  相似文献   

13.
作家刘震云在其《我不是潘金莲》这一力作中,采用反讽叙事的手法描写官场心态,运用近乎游戏的叙事,揶揄社会中普通人"寻正义"之艰难、某些官员"枉公道"之本相。文章从叙事策略、叙述话语及创作心理三个层面入手,剖析叙述话语的谐谑和反讽意味,并由此揭示出此种叙事策略与话语风格形成的作家创作的深层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官场小说风行一时,进入新世纪仍然热度不减,聊城作家刘凤起出版于2009年的长篇小说《手杖》值得关注。该作品在秉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同时,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传达出作者对官场文化和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在具备同类题材作品共性的同时,因其特定的生活体验、地域文化和创作技法呈现出自身的思想特色和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5.
槠山刘姓,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部分,保持着自古承袭下来的淳朴民风、民俗。通过考察研究槠山刘姓百姓在传统节日、生活起居、交往礼仪中特有的民俗活动,阐述了传统民风、民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传统美德,值得当今社会继承和发扬以利全社会基本道德的规范。本文对于地方民俗学、文化史、思想史等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刘震云的中篇小说《单位》和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通过青年形象的塑造来展现成长主题。在这两部小说中有三类青年形象:一类是成长主人公,他们经由单位制度和文化的改造而呈现出复杂的意味;另一类青年形象是主动成长者,这些主动成长者既对单位制度和文化有揭示作用,同时又是主人公成长的镜像;第三类青年形象是拒绝成长者,他们既可能因改造而成长,也可能长期定型为单位中的边缘角色。  相似文献   

17.
明代学者多从光明人格和学术地位的视角对吴康斋进行评价,如晚明最后大儒刘宗周赞康斋"独得圣贤之心精"、"醇乎醇云",奠定康斋在明代思想史中重要地位;清代学者多从教化层面评价康斋,如《四库总目提要》编者认为康斋开出余干和新会两大学派,雷鋐以"百世师"赞其教化,指出康斋对明代教育风气净化的开先作用;近现代内地学者多从明代心学史的早期启蒙地位评价康斋,如蒙培元认为康斋是明代心学的直接发端者,唐宇元突出康斋对王学产生的催生作用,步近智、张安奇肯定其对明代朱学到心学转变的促进意义;海外学者对吴康斋在明代学术史的学术地位评价颇高,如钟彩钧认为康斋是明代理学的开山人物。综观550来历代学者对吴康斋著作的研究,认为他具有开明代学术风气之先的重要地位,其对心学的体悟和践履开启明代心学之澜。  相似文献   

18.
作为官场知识分子,李济运是官员和知识分子二重身份的结合,具有二重人格。他一方面具有传统知识分子人格特征,不乏社会道德良知和现实批判精神;另一方面他又认同官场混世哲学,妥协于官场腐败和官场潜规则。官场现实对人性的扭曲腐蚀是造成李济运二重人格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心理人格在高校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梳理了当前高校教师心理人格问题的现状,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和组织背景。提出了从社会层面——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组织层面——改进完善高校管理制度,个体层面——重视教师人格自我塑造等3个维度改善和促进高校教师人格问题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王光祈是"五四"时期具有激进民主主义思想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就是为实现"改造中国"的理想而不断奋斗的一生.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他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即:当记者进行舆论宣传;开展"少年中国学会"和"工读互助运动",进行社会实践;从事音乐研究,实践他"音乐救国"的理想.他所进行的这些活动都是同他的爱国思想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