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8 毫秒
1.
阐述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指出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运用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解释,描述了多义的意义建构与认知阐释。从认知的视角去分析、理解和解释一词多义现象,认为隐喻思维是一词多义现象出现的认知基础,而转喻机制对词类转换现象有很强的认知解释力。  相似文献   

2.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从认知角度看,词义延伸遵循着一定的认知规律,主要有隐喻和转喻两种思维模式。在此以英语形容词"heavy"为例,发现在"heavy"的语义扩展中,隐喻思维为其提供了无限的空间,"heavy"的多种义项属于隐喻表达,而单纯的转喻表达却没有得到体现。有时很难判断一种语义到底是转喻还是隐喻表达,这主要是两种机制同时作用的结果,出现了连续统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习语的本质是否可分解的,一直存在争论.本文认为习语可以被视为任意性和可分解性的连续体,位于连续体中绝大部分成语的意义是有理据的,可以通过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认知机制来识解.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普遍的认知方式.概念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来表达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概念转喻是用突现、重要、易感知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部分.本文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在以往学者对"手"的习语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概念隐喻和转喻,重新对英汉中"手"习语进行认知分析,帮助我们构建"手"习语的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运用"认知语言学"研究各种语言现象如隐喻、转喻等炙手可热。歇后语作为一种自然语言现象也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在"内涵外延传承"这一新兴认知理论框架指导下,将汉语歇后语分为隐喻式歇后语和转喻式歇后语,通过分析这两种不同种类的歇后语,对汉语歇后语的内在机制和认知过程进行研究,试图为汉语歇后语的认知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学界关于隐喻与转喻的认知研究已经有所探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隐喻与转喻具有共同特征,但隐喻与转喻认知概念中存在的问题,是二者间的区别和互动问题。此外,隐喻和转喻研究中的“概念整合理论”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趋势,这一理论对隐喻理论的映射单向说进行了合理的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6.
以Goossens提出的隐转喻理论以及Ruiz de Mendoza和Velasco对隐喻与转喻互动方式的论述为框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体现"愤怒"情感的习语进行个案分析。研究结果不仅充分体现了习语内部认知机制的复杂性,也对隐喻和转喻相互作用模式进行了适当的描述与更加直观的展现,进一步证明隐喻与转喻共同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二者在概念层面存在密切联系,是人们概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喻比隐喻更加基础,并为隐喻提供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7.
二十多年来,隐喻的传统修辞受到了认知语言学的挑战,使人们对隐喻有了新的认识.隐喻并不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现象.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方位隐喻中的"前后"域的隐喻拓展意义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当今学界普遍认为名词化是典型的语法隐喻现象,而作为一种隐喻现象必然与人类的认知思维机制紧密相关,名词化从本质上讲属于一种认知现象。因此本文在名词化语法隐喻观点的基础上,运用认知学理论加以分析,从语法范畴的连续性、名词的认知特征、认知视角以及转喻机制四个方面揭示名词化生成的认知基础和动因,并提出了名词化是一种隐转喻现象的观点,从认知的角度对名词化语法隐喻的理论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语义扩展模式角度研究日语“足”字的多义现象可以发现,日语“足”字主要是从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机制进行语义扩展,其隐喻扩展可分为“形状隐喻”、“位置隐喻”和“功能隐喻”三种,其转喻扩展可分为“空间邻接性转喻”和“功能转喻”两种,其中“功能转喻”中存在二次扩展.提炼出“足”字的语义扩展机制图,可为日语学习者记忆此类多义词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山寨"等流行语进行认知语义解读,认为隐喻和转喻思维对词的新义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创造流行语的最主要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1.
同隐喻一样,借代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然而,长期以来,借代研究仍然拘泥于修辞范畴,其功能得不到充分体现.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在引入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的基础上对借代的工作机制进行重新探讨和认识,同时对其在语篇连贯和衔接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分析通感隐喻的基本内涵,再重点讨论转喻对通感隐喻的的阐释力,以恒定原则揭示通感隐喻的内在动因,指出转喻是通感隐喻生成的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从而为转喻与隐喻之间的关系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对英语职业委婉语的语义模糊和扬升机制进行微观分析。分析表明,概念隐喻和转喻在职业委婉语实现委婉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概念转喻借助整体与部分间的同域映射主要实现语义模糊,而概念隐喻则借助相似认知域间的跨域映射主要实现语义扬升。  相似文献   

14.
文章研究了在隐喻转喻间相互作用的类型中意象图式的作用。探讨了三种意象图式(即容器图示、部分/整体图示、过量图示)在概念相互作用中特别是与转喻的关系方面的作用。表明意象图式有两个基本功能:构建一种存在于转喻映射中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语言表达的价值论价值。最后讨论了意象图式在隐喻转喻之间概念相互作用中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5.
多义现象的认知性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传统的语义理论无法完整地解释多义这一语言常见现象。本文以认知理论为框架 ,分析了原型 ,家族相似性 ,意象图式 ,隐喻 ,转喻及其之间的关系 ,认为多义现象是人类认知的结果 ;人类的语言有着一定的理据性  相似文献   

16.
以worm为例,从认知角度,探讨名词动用隐含的概念隐喻和转喻;找到名词动用的隐喻、转喻生成机制和认知理据,从而观察概念形成的轨迹,名词动用意义构建的认知机制;揭示名词动用在线理解过程中动态的概念整合现象;分析习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路径。同时指出隐喻、转喻视角下的名词动用的语义解读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名词动用是一种语言创新。  相似文献   

17.
原型范畴理论下一词多义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语言现象,但对其习得的不充分是词汇学习深度不足的突出表现。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转喻等认知语言学理论,以"打"为例分析一词多义现象,使学习者在了解一词多义的基本特征以及各词义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学会主动建立词义之间的桥梁,以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8.
转喻和隐喻是人类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转喻甚至比隐喻更为基本。而在认知语言学中,转喻却没有像隐喻一样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首先讨论转喻的界定,在对转喻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海明威《老人与海》的两种译本,探讨了转喻翻译的四种策略:对等翻译、转喻转移、文外尾注和认知归化。研究表明,转喻理论能比较有效地解释转喻的翻译。  相似文献   

19.
一词多义现象在语言中普遍存在。它是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又互相关联的意义。利用原型范畴理论、认知隐喻和转喻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认为一个词的多个义项是从原型义项演变而来的,并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同时又表现出不同度的原型义项身份;词义延伸又主要通过转喻和隐喻的认知思维结构,即转喻的邻近性和隐喻的相似性思维特征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映射论和外延内涵传承说是有关隐、转喻研究的两种较有影响的理论。到目前为止,认知语言学界对这两种理论还没有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文章从隐喻和转喻两方面比较这两种理论的异同,发现它们都把隐、转喻的实质看成特征的传递,但是,两种理论在具体解释时所采取的途径不同。前者把源域和目标域看成两个完整的整体,而后者把源域和目标域所代表的两个概念分解为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两种理论所讨论的传递在内容、对象和次数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传承说对映射论既有改造,也有吸收。对这两种理论的比较和分析有助于对隐喻和转喻的多角度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