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软权力”说的由来与发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美国在伊拉克的遭遇和中国"和平崛起"的努力进一步凸显了"软权力"说的重要意义。近年来约瑟夫·奈的"软权力"说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保罗·肯尼迪对"软权力"说的质疑依然具有普遍意义。问题的关键是能否通过构建一个可以量化的诠释体系而把"软权力"说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衔接起来;或者通过对"同化性"权力学说的深入阐释而重新解读国际关系中的"权力"。中国的历史遭遇和现实处境使中国学者更为重视"软权力"问题,并且应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率先取得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2.
柳熙福 《理论界》2013,(1):21-23
软权力在由硬权力形成的权力关系之下也可以发挥作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和利马综合症就是其例子。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不管哪一方处于硬权力优势,行为体双方都能发挥软权力。软权力并非是硬权力强国的专属物。并且为发挥软权力,即使首先使用硬权力,如果未能满足他国对利益的期待和需要,最终软权力也将难以发挥,甚至会消失。  相似文献   

3.
软权力一种重要的力量形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人性层次、国内政治层次和国际政治层次.人性层次的软权力源于心理学上的"激励";而国内政治中的"王道"与"霸道"的关系反映的正是软权力与硬权力的关系,"王道"主张实行"仁政"和"德治"等柔性政策以维护封建统治."王道"与"霸道"上升到国际层面就是国家处理国际事务中的软权力与硬权力.郑和下西洋和朝贡体系都是古代中国运用软权力的突出典范.东西方国家在如何看待和使用软权力问题上迥然不同,其根源在于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1990年约瑟夫.奈发明了“软权力”一词,并于2004年发表了一本新著《软权力:在世界政治中获得成功的途径》,然而他并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软权力概念,也不曾解释软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功能。软权力的关键性要素是对他国的说服劝导,并需要对他国的利益和利害关系做出响应。硬权力无法维持国际领导权,因为它把其他国家视为异己,是一种消耗性权力。软权力是可持续的,并且需要对国际关系做出应答性处理。  相似文献   

5.
刘艳萍 《阴山学刊》2006,19(5):90-94
在国际政治中,国家的硬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现实基础,但一个国家最有效的根本性权力并不必然来自于国家的硬权力,精神的或心理的联系才是政治权力的本质所在。在当今世界,单面的权力是有缺陷的的权力,重视软权力已经不仅仅是理论问题的探讨,而是各国在实现国家利益中应当普遍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桂翔  郭立新 《江淮论坛》2012,(4):132-136,104
全球化时代是国家间利益空前密切相关又矛盾凸显的时代。利益的休戚与共,使传统硬权力空间萎缩;文化软权力走向前台,成为保护或扩张利益的主要方式。文化软权力实质是思想控制权、话语权和领导权。总结当今西方软权力的行使,无非是通过模糊对立、软化立场和制造同意而实现的。对于受到外部文化软权力侵蚀的国家来说,发展和夯实自身的文化软权力才是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视野下的软权力暨中国软权力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瑜 《兰州学刊》2005,(3):13-18
冷战结束以后,另一种构建在文化、意识形态、信息力、国际规则等之上的非物质化的特殊力量--软权力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日益隆兴并日益成为21世纪权力竞争的核心部分.各国权力竞争也愈加呈现出"软性博弈"的态势.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国家权力分散与集中的趋势,使各个权利中心与行为体一道成为国际舞台上的权利拥有者与行使体.中国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调整战略以应对由此而带来的各种挑战.中国既拥有丰富的软权力资源与优势,又存在各种问题.因此,必须加强软权力的建设与软权力资源的培育.使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发挥重大的作用.以此来巩固自身的国际地位与维护增强国家权力.  相似文献   

8.
软权力与公共外交广泛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决策层和媒体话语之中。由于这两个概念似乎在广泛的传播中通常可以相互代替,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往往表意不清,相互混淆。由于软权力适用于国际关系及其他领域,有时会超离公共外交的领域之外,因此需要对二者进行更为恰当的区分。此外,人们也可能会通过公共外交获取对硬权力的支持,诸多关系非常复杂。因此,或许应该在寻找简单模式之前,首先阐明其复杂性:1)认识公共外交相关概念的复杂性;2)认识软权力相关概念的复杂性;3)厘清公共外交与硬权力和软权力的关系;4)搭建一种解析公共外交与软权力复杂性的模型(matrix);5)从该模型的视角探讨公共外交与软权力相关概念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软实力理论是冷战后理论的新发现。它突破了以军事和经济实力衡量国家实力的传统,将文化、价值观等非物质因素纳入国家力量之中,并认为软力量对硬力量起了倍增或递减的作用。我国对软实力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文化方面,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逐渐增强的文化软实力是社会顺利转型的力量源泉。文化软实力在我国和平崛起的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软权力"的消长及当代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金标(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以下简称"郑"):"软权力"概念最早由美国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派学者、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Nye,J r.)于20世纪90年代初明确提出.一般认为,国家"软权力"是相对于一个国家的"硬权力"而言的.国家"硬权力"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国家"软权力"是指一个国家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向心力.一个国家的硬权力和软权力同等重要,将决定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一个国家只有在"软权力"和硬实力同等强大的情况下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大国、强国.  相似文献   

11.
赵懿黑 《社会科学》2023,(5):102-112
权力变迁时期大国势力范围的调整往往是诱发冲突的重要原因。既有研究未能提出和平调整势力范围的条件,且大部分研究忽视了衰退国家的战略选择。基于批判性地缘政治视角,可以发现当两个大国之间发生权力变迁时,冲突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崛起国家势力范围的地缘政治条件以及衰退国家对地缘政治条件的理解。随着权力结构的变化,衰退国家会加重“地理想象”并夸大安全需求。在当前权力变迁的背景下,美国认为其安全取决于对欧亚大陆沿岸地区的主导权;美国对安全线的建构可能加剧权力变迁期间大国间的冲突风险。美国之所以将中国定义为“威胁”并不完全是由于国际结构变化的压力,也是由于美国对于安全的理解及安全线的划定方式。  相似文献   

12.
公共权力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增进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然而公共权力在实际的运行中会发生异化并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必须有健全的机制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的约束.公民参与的软约束机制、硬约束机制、对应约束机制和补充约束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约公共权力的异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平崛起因为是内驱的,因而具有和平性质.但对世界情势的客观分析说明,文事者必有武备,以武备而行文事,以强大的国防建设而为和平崛起的强有力保障,是和平崛起的重要内涵,也是和平崛起的内在辩证法.  相似文献   

14.
张磊 《理论界》2004,(6):326-327
"和平崛起"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顺应世界潮流做出的理性判断和战略选择.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是在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它倡导和平,强调独立自主,科学发展,突显了中国在亚洲乃至世界发展和稳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条道路重视与各种类型国家关系的全面和谐与合作,注重国防而不穷兵黩武,将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独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武闽 《阴山学刊》2011,(4):15-19
巧权力概念最初产生于美国对外战略设计中,强调根据具体情境将硬权力和软权力二者巧妙结合来实现美国的外交目标。巧权力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行为体具备一定的情境智慧。既能够对宏观情境进行整体把握,了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前提条件;又能根据微观情境对目标进行合理制定,对权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及塑造良好的团体氛固,为巧权力战略的实...  相似文献   

16.
“硬权力”(hardpower),顾名思义,指武力及强制性力量。“软权力”(SOftpower),则包括文化、凝聚力等其他各种力量。曾经,居天下之中的中国.将农耕文明之精髓发挥到极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城下之盟不请自来.老大帝国仓皇四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话语(汉语热)飘洋过海;中国概念急剧飙升。在外界话语迷阵此起彼伏之际.中国软权力何在?我们究竟如何管理中国崛起的进程?为此,本刊特发表《近代中国“软权力”的消长及当代构建》和《理解中国“软权力”的三个维度》二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进程中的软权力与中国大众文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虎 《江淮论坛》2006,5(5):88-94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软权力”日益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和制约跨文化传播的显要因素之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软权力”的扩张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压力和挑战,这昭示着我们在不断增强“硬权力”的同时,务必不能放松对包括大众文化在内的“软权力”的培育和建设。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必须以开放的视野、对话的思维勇敢地去迎接这个挑战,同时在坚持“拿来主义”的前提下,实施“送去主义”的大众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软实力"概念与"软权力"概念有着同出一源或者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但它们并非是等同的,而是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实现路径和目标对象。目前中国的国家"软实力"已有较大提升,然而国际"软权力"并未同步增强。在总体上,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偏于"内省性"发展,缺乏勇于追求国际权力的"外向性"特征。"软权力"的目标指向是对国际权力的追求,关键是采取非强迫性的"吸引"或"说服"的方式。在国际社会现有逻辑和语境下,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无法回避国际权力问题。中国的外交事务不应仅仅对西方立场作出被动回应,而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打造自己的"价值立场"、"话语系统"和"公共产品"。在新世纪,国际权力的转移给既是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谋求国际权力提供了历史机遇,然而仅仅专注于或满足于"文化软实力"诸项指标的提升是不够的,必须拥有充分的"他者"意识、占领时代"文化制高点"的勇气,以及不断提高对外"说服力"的举措等。  相似文献   

19.
软权力在当今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稳步提升“软权力”。公共外交是世界各国塑造本国形象,增强软权力的重要途径。文章试图探讨开展公共外交对提升国家软权力的具体作用,并提出中国发展公共外交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张永胜 《理论界》2005,(2):39-40
有些人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有误解,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对"和平崛起"的涵义缺乏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本意是和平发展,它包括综合国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防力量的适度发展,祖国统一的实现及外交上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