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万历间刊《万用正宗不求人》、《妙锦万宝全书》等日用类书的"诗对门"和"笑谈门"辑录了众多的诗歌。这些诗歌在选材倾向、欣赏旨趣及文化属性等方面都体现出悖逆传统诗学观念的特征。它们奉解颐、娱乐为最高原则,形式上竭力迎合市民大众的欣赏习惯。这些诗歌对娱乐、谐谑价值的公然肯定,是晚明城市"幽默"文化精神的折射,是对"庄重"诗学传统的一种颠覆。在我们建构明代诗歌史的过程中,复古派、性灵派等文人诗歌的主导地位固不可削弱,但曾流行于晚明城市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资料也是不可偏废的基石。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甘肃诗歌创作成就卓著,成为全国诗坛一块挺立的高地.本文将其置入中国新时期诗歌发展的格局中进行研究,认为地域性的借重及其超越,独立精神的坚守与艺术上的多元探索,特别是相对独立、内敛、沉思的个人化写作道路,以及少数民族诗歌的民族性认同等,是甘肃诗歌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而思维和情感世界向现代社会中的延展和感知不够敏锐、丰富,限制审美空间的拓展,以及诗人个体艺术表现风格过于稳定和缺乏必要的有建树的理论倡导,是甘肃诗歌进一步发展需要重视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彭松乔 《学术论坛》2006,(1):155-159
后新时期诗歌发展呈现出整体衰微的局面,自说自话的创作方式切断了诗歌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历史的联系,诗歌越来越失去阅读群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从"流行病学"分析方法来看,后现代主义审美诗学泛滥所形成的"三还原"、"三逃避"、"三超越"诗歌创作原则是导致它得病的"冠状病毒",而且流毒时间长,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新生代"诗歌直到本世纪初的所谓"第四代"诗歌莫不如此.中国新诗要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必须从抒情言志、精神家园和语言艺术三个方面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4.
出于"进化的还原论"的观念指导,俞平伯的诗歌理论以新诗"社会化的成功"为诉求目标.这种"诗歌社会学"的理论结构和思维方式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规范下的知识分子的过于"功利"而又过于"诗意"的社会与艺术理想.  相似文献   

5.
壮族诗歌有古老的传统和民间的特色.新时期,随着与汉族文化的日益交融,壮族诗歌也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这种现代化主要表现在本土化与现代化的结合、人性化与生命意识的体现、诗体解放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李春丽 《阴山学刊》2004,17(2):35-38
意境的创造,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追求.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为中心的"现代派"诗歌,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诗艺,以中国艺术传统固有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味为基础,在现代新诗中重构东方式现代诗的意境.首先表现为对意象的注重.运用感性形象烘托暗示人类心灵情思,摈弃架空的理想抒情.在意象选择上表现出浓郁的古典特色,创造了不言情而情自无已的诗歌境界;同时在意境构建中承继传统意境创造中的悟觉思维以象为基础、情为中介、理趣为归宿.达到"诗情智化",是对古典诗歌精髓继承中的现代性超越.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的碰撞中,中国诗歌应如何发展?我们应该摆脱西方影响的焦虑,摆脱大陆中心主义的幻影,根植在旧有广袤的泥土里,吸取传统的精华,并在现代与传统的碰撞融合中对诗歌的语言和形式保持高度的自觉,叙说爱与死、追求与幻灭、生命的悸动、焦虑、空洞、悲哀和喜悦.这才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本土化出路.  相似文献   

8.
在学界强烈关注"中国文学古今演变"命题的大背景下,新诗创作与古典诗歌资源之间的关系理应引起我们瞩目。新诗创作至少有一只脚是踩在古典诗歌的土壤上的,从古典气味浓厚的戴望舒、余光中等一直到"朦胧诗"及其以后的现代汉诗写作都没有例外。在这一点上,中国古典诗歌的脉络不仅没有在新诗创作中断绝,而且,新诗最终、也必将会成为传统的一部分,最终、也必将会成为民族诗歌血脉潜流的重要构成。  相似文献   

9.
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传递着数千年来人们对于"生命""人文"等宏大命题的思索探究,为中国文化历史长河奠定了深厚基底.受历史渊源与人文环境影响,对于"生命意识"的探讨始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恒久主题,或有慷慨激昂的气魄,或有哀伤婉转的底色,以磅礴而细腻的情怀被镌刻至今.同时,以生命意识为内核的古典诗歌创作,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明显的泛化现象,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典型标志.据此,现基于"生命情怀"在大环境下的人文体现,对其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内涵进行大略解读,再由外化思考的角度加以延伸,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视觉文化转向的崭新语境中,视觉媒介参与塑造中国新诗生态,视觉传播成为新诗传播的重要形态。“语—图”关系的调整,构成了文学发展的重大挑战。文学与摄影本质属性的差异,造成了摄影文学内部两种表意符号的交锋,而图像和文字的张力构成摄影文学艺术探索的内生动力。宽泛地讲,“诗画传统”可以视为诗歌艺术与视觉艺术互动的历史。在诗歌与摄影的密切互动中,可以抽绎出诗画传统变异性演进的潜隐线索,摄影诗歌的“诗意图式”中仍然可以辨认出传统图式嬗变的痕迹。对于现代诗人来说,传统诗画艺术是可资借镜的样式,诗画传统的复活和承续是现代诗人推进新诗视觉传播的主动选择。在借助图像提升诗歌传播效果的同时,要缓解文学与图像之间的对立和矛盾,避免诗意放逐和深度削平等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1.
在"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向之后的"朦胧诗"的演进过程中,民刊<今天>起到了从潜流向激流转折的过渡作用,或者说,"朦胧诗"正是站在<今天>的起跑线上开始新的诗歌征程.从办刊的文学行动和刊载的文学作品来看,<今天>即体现了民间性、非官方性的边缘化特征,又体现了强烈的现实参与意识、开放的文化意识与现代性视野.并且,<今天>因其同人性质而具有形成流派的可能性,也因其始终坚持的纯文学性而掀起了新时期的一场诗歌运动.  相似文献   

12.
"初期象征派诗歌"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第一个初具流派思潮性质的诗歌潮流,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一个开端.它的诗学思想明显渊源于法国前期象征主义,在某些诗学范畴的阐释上带有明显的移植嫁接性.然而,这种"移植"和"嫁接"的根本原因在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相通契合性.本文既充分考虑到法国前期象征主义诗歌对于初期象征派诗学思想的渊源性,又面对诗歌的文本现实,勾沉检索诗学理论文献,考查了"契合"、"象征"、"朦胧"、"纯诗"等重要诗学范畴,探源索微,比较异同而总结其中诗学思想"移植"、"嫁接"、演替、嬗变之规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剖析了艾青新时期诗歌创作的精神实质和哲理倾向,突出分析了贯通其早期和晚期创作意识中的科学民主意识,并着重强调了他在新时期重返诗坛的重大意义.他的归来标志着发端于"五四"的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复活,是新时期文学重续"五四"现实主义传统的一个信号,是复活诗歌园地的一阵春风.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国诗歌在外国诗歌的影响下摆脱中国传统诗歌的历史;其实,中国新诗的历史也是中国新诗不断唯美化的历史.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显在运动中,中国新诗始终涌动着一股唯美主义的隐在潜流.唯美主义因素的不断作用,使得中国新诗在"为人生"与"为艺术"之间获得一种较为合理的张力,从而也使得它没有成为纯粹的宣传工具,并在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后仍然保留其永恒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自“新时期”以来中国诗坛就不缺乏各种各样的选本,由诗歌报刊、民刊、诗集、选本、互联网、电视等共同构成了整个诗歌传播体系,而选本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地位,选本传播在推举年轻诗人、促进诗坛竞争和确立诗人与诗群的文学史地位方面具有重要贡献和影响力.当代诗歌亟待经典化,而选本重任在肩.应多多关注选本在诗歌传播上的优势和影响力,而不必总是盯着互联网、电视之类的“热媒体”,一厢情愿地幻想诗歌的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16.
与其说穆旦"最好的品质却全然是非中国的",毋宁说是非古典中国的:非"牧歌的情绪"加"自然风景"的,非单线因果和起承转合的,非和谐统一的。穆旦是一个背靠中国抒情传统、自觉面对矛盾、分裂的现代经验的中国诗人,从40年代开始就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非个人化原则和崇尚智力的风尚有深刻反思,提出了让感情渗透智力的"新的抒情"的诗歌主张。他始终坚持的"新的抒情"的创作实践,既弥补了诗歌与现实的裂痕,也避免了诗歌单向成为智力活动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都市经济的复苏与发展,诗歌写作与都市文化形态的关系日趋胶着。诗人以对都市工业文明的摹拟延续其现代国家梦想,在体认城市地理空间以及自我心理空间的过程中,反思都市化带来的现代隔绝感,流露出带有批判意识的现代意绪。同时,在都市品格熏染下,诗人的视点逐步平视,他们更关注城市人当下的生存处境和思维空间,注重流徙体验的表达。城市与诗歌表现出相互印证与复现的转喻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战锐  郑舒泳 《南方论刊》2015,(2):105-106
古代诗词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内含优美的语言,经典的词藻,但由于古典诗歌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如果一味按照传统方法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必须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本文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初中古典诗歌教学中,进一步优化了"读"和"用"的传统教学法,使"教学做"一体化。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赏析能力和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9.
吕周聚 《齐鲁学刊》2004,(6):98-101
先锋诗歌历来被视为与正统诗歌相对的整体而存在,人们只看到了它与正统诗歌的对立而忽视了其自身的差异。实际上,先锋诗歌的诗歌观念、诗人角色及艺术表现形式都处于不断的分化与转型之中,这种分化与转型既显示出先锋诗歌发展的历史轨迹,也揭示出"文随代变"的艺术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作为马华新生代诗人,林幸谦的诗歌传承了海外华人"文化怀乡"传统中的某些因素;作为新一代学者,林幸谦试图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海外华人暖昧复杂的身份认同与身份意识.这种"传承"与"理性"的矛盾,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思想"的"火花",一一呈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海外华人对自己"根性"的找寻,正在继承传统中走出传统,其找寻的本身就已经成为一种"自我"裂变和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