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环境美学影响较大的美学派别主要是分析美学和现象学美学,此外就是康德美学,其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康德美学的核心概念“无功利性”激发了伯林特环境美学的“交融模式”,后者正是在批判前者的基础上提出并加以论证的,这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环境美学对于审美模式的探讨;二是自然灾害的欣赏是否可能、如何可能是环境美学面临的一个难题,康德的崇高理论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理论资源。从美学理论的深层思路来说,康德美学对于环境美学还有三个方面潜在的影响:一是康德的自然审美理论(包括自然美与自然崇高)为环境美学构建提供了理论原型;二是康德美学的“自然审美—艺术审美”二元结构为当代环境美学提供了基本思路,启发环境美学家们通过对比自然欣赏与艺术欣赏的异同来展开理论论证;三是康德哲学的“物自身”概念激发环境美学家戈德洛维奇、齐藤百合子等提出了“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命题,为环境美学走向以生态伦理为基础的生态美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审美判断之二律背反——康德美学方法论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美学是个充满矛盾的整体,“二律背反”贯穿并牵制着这一整体。它是康德阐释审美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逻辑支点。“美的判断”和“崇高的判断”是康德运用“二律背反”对审美判断力的总体设定,表现为形式和无形式、感性和超感性、有限和无限的区别和对峙。另一方面,康德美学作为一个过程,驱动美向崇高转变的逻辑支点则是他关于“纯粹美”和“附庸美”的先验假定,这是康德美学动态层面上的“二律背反”。康德运用“二律背反”揭示了审美活动最深刻的、最重要的内在矛盾,这是康德美学方法论的根源,也是康德美学的主要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陈志刚 《兰州学刊》2008,(Z1):163-165
《庄子》与艺术精神存有会通早有研究者指出,但主要以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来阐发《庄子》中蕴含的艺术精神,似有所局限,笔者不揣鄙陋,拟对这个问题再作一些思考。文章首先论述《庄子》与艺术精神存在会通。其次,详细探讨了《庄子》人生论向艺术精神的接近及后世艺术、美学对《庄子》艺术精神的发现过程。最后,举出中西方艺术、美学中与《庄子》呈现的艺术精神相近相似甚至就是受其影响的文学现象和艺术理论,意在证明《庄子》一书确实蕴含有丰富的艺术精神,应该引起《庄子》和艺术研究者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艺术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是近代以来的事情,继鲍姆嘉通把审美引入哲学以后,康德对审美和目的论的考察开创了近现代美学的先河,黑格尔的美学与艺术哲学的一致性和以艺术代替自然作为审美反映基本目标的观点,标志着现代主义学派的成熟。后现代主义学派与当代艺术的出现对传统艺术形成了极大的挑战,然而,带有浓厚商业化色彩的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不同仅在于"时空"的不一样,对现实的批判仍是两者的共性。很显然,无论康德还是黑格尔都承认艺术自身的独特地位。《乐记》却用一种新的眼光重估礼乐的价值,对作为中国元艺术的"乐"进行了详尽地剖析,充实了世界艺术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是从艺术用感性形式表现理性内容这一基本原则推演而来的,他把艺术放在绝对精神之内,认为“美的艺术”是绝对精神的感性形式,他对艺术的发展持悲观态度,提出了“艺术终结论”,而“终结”后艺术发展趋势则指向日趋生活化。  相似文献   

6.
李丹 《河南社会科学》2002,10(4):163-164
艺术真实是艺术价值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文通过对西方“接受美学”有关艺术真实言论的分析,论述了艺术真实中观众的主体感受和作品的物质形态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在现代艺术中,艺术真实的评价标准只能存在于艺术创造与欣赏的责任、情感和信心中这一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7.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8.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9.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0.
应当从精神哲学体系和艺术辩证法的高度理解黑格尔的艺术前途观.黑格尔的艺术前途观呈现出精神艺术的开放性特点.但黑格尔置艺术实践的历史于不顾,将精神意识的艺术形式的历史等同于艺术实践的历史,把艺术错看为“完成”型的艺术形态.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家因此发现了黑格尔的局限性,建立起以实践哲学为基础的艺术论,即“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艺术论.  相似文献   

11.
一、康德综合与近代美学的范式转换翻开西方美学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美学与近代美学的分界处耸立着一座高山,这就是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当代许多著名美学家认为,正是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综合前人学说提出的“鉴赏判断的第一契机”——“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以下简称“非功利而生愉悦”),完成了传统美学到近代美学的范式转换。“非功利而生愉悦”揭示了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这一命题诞生的地方也就是近代美学诞生的地方。只要把这一命题置于美学理论的核心地位,就能鲜明地将近代美学与传统美学区别开来。那么,为什么近代美学的范式转换只能从康德的这一命题开始呢?  相似文献   

12.
韩清玉 《兰州学刊》2010,(8):164-166,172
王国维美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艺术自律思想,其形成一方面借鉴了道家的美学精神,建基于对中国古典艺术观念的反思;一方面受益于西方美学资源,特别是康德的审美自律思想。王国维的艺术自律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心理、艺术形式本体论、美学价值论三个维度,其思想用审美性架起了从中国古典美学到现代美学的桥梁。王国维并没有走向"为艺术而艺术"的极端,而是从美育的视角把艺术自律与人的精神自由联系在一起,其理论充满了辩证色彩。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是艺术自律思想,其形成一方面借鉴了道家的美学精神,建基于对中国古典艺术观念的反思;一方面受益于西方美学资源,特别是康德的审美自律思想.王国维的艺术自律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心理、艺术形式本体论、美学价值论三个维度,其思想用审美性架起了从中国古典美学到现代美学的桥梁.王国雏并没有走向"为艺术而艺术"的极端,而是从美育的视角把艺术自律与人的精神自由联系在一起,其理论充满了辩证色彩.  相似文献   

14.
艺术的形式及形式美问题,是理解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一个焦点,也是一个难点.歌德曾经讲过:“材料是每个人面前可以见到的,意蕴只有在实践中须和它打交道的人才能找到,而形式对于多数人却是一个秘密.”(歌德《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第429页)是的,这的确是个”秘密”,以至连巴尔扎克这样的艺术大师也不得不感叹:“形式——这是普罗特斯,而且远比神话中的普罗特斯更加不可捉摸,更加诡计多端!”(转引自《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理》下卷第539页)由于形式的这种“神秘”性,有的人(特别是西方的某些美学家)就把形式看得高于一切,并企图仅仅从形式上去寻找美的根源和本质,这就给这一问题的解决增加了它特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在布迪厄对康德美学进行猛烈批判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质疑"美学"这一术语的合法性:巴迪欧提出"反美学",舍费尔采用分析美学,利奥塔重谈崇高,他们都对"美学"这一陈旧的名号展开攻击,因为美学话语似乎要取代艺术品的地位。但是,实际上,对"美学"的不满在其诞生之初就已然出现。美学也并非如某些学者所言,要对艺术品取而代之,相反,正是因为美学的存在,艺术方能被识别。历史上识别艺术的体制共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影像的伦理体制,第二种是艺术的再现体制,第三种是艺术的审美体制。美学的出现正是一种新的艺术识别体制的诞生,其重要意义在于打破再现体制的艺术对社会等级秩序的依赖,从而为更为平等的艺术形式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6.
在东西文化大碰撞的时代,王国维被认为主要是以西方美学思想来建立其超功利的纯艺术理论的。然而,这就使我们不禁疑问:难道中国没有纯艺术精神的传统吗?王国维在接受康德、叔本华、席勒思想的同时,有没有不自觉地受到中国艺术精神的浸染?如果有,这种纯艺术精神的根又在哪里?港台学者徐复观教授认为:“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地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徐教授把中国纯艺术精神与人生联系起来,这是极有眼力的。中国纯艺术精神不同于西  相似文献   

17.
“反艺术”(anti-art)作为20世纪艺术领域最具争议性的概念之一,以全新的思维颠覆了对传统艺术观念的认知,迫使艺术家、艺术理论家不得不对艺术的概念重新进行审视与反思。阿多诺对“反艺术”多有论述,但阿多诺所谓的“反艺术”(anti-art)与阿瑟·丹托、乔治·迪基、艾尔雅维茨以及蒂埃利·德·迪弗等艺术理论家所提及的“反艺术”(anti-art)又略有不同,区分阿多诺对现代艺术的态度和以先锋派为代表的艺术家对现代艺术的态度便成为解锁“反艺术”的关键之所在。随着世界范围内向“后理论”(post-theoretical)“后艺术”(post-art)转向,在此语境下,厘清“反艺术”(anti-art)的本质特征及其审美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乎艺术的发展,更关乎当下审美观念的重构。  相似文献   

18.
《美术》杂志1982年第8期发表何新的《略论艺术的形式表现与审美原则》一文,就艺术的起源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者认为,艺术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席勒和康德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这个命题是有意义的,但并不正确。五十年代美学界接受来自苏联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作  相似文献   

19.
卢静 《青海社会科学》2006,(5):96-98,142
《考工记》是古代关于百工技艺的文献,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然而,对这方面尤其是对建筑美学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对《考工记》进行研究,认为它体现了“正”美和“奇”美的辩证统一,并以“执正以驭奇”的审美终效,获得巨大的艺术魅力。它所奠定的重要美学法则,对我国建筑的设计与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诗词的壮美与崇高胡元坎中国和西方的经典作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论述过优美与崇高这两大部类的美。西方真正就美学意义界定优美与崇高的,是十八世纪的博克、康德和席勒。中国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孟子就对“美”和“大”作了区分,其“美”接近于狭义的美─—优美;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