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宝山事件”是“九·一八”事变前夕日本帝国主义策划武装进攻中国东北的一次试探性军事行动,曾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极大愤慨。日本作家伊藤永之介以“万宝山事件”为背景创作的短篇小说《万宝山》,作为早期无产阶级作品,受到日本文坛的高度重视,久享盛誉。在正确评价《万宝山》的社会意义与艺术特色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指出作者所持立场和思想倾向方面的重大失误,看到这篇“历史小说”所存在的大量有件事实、与历史相悖的败笔之处,力求公正、历史、深入、准确地对《万宝山》作出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1929年,经济危机的急风暴雨袭击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冲击似乎更加猛烈。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熬煎,转移日本人民的斗争视线,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全面实现“大陆政策”的步伐,于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在准备发动事变的过程中,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寻衅闹事,制造了一起又一起挑衅事件,以便找到借口,挑起战端。喧嚣一时的“万宝山事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1.在长春市北面3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小镇叫万宝山。这里居住着一千多口人家,有十来个商店和定期的集市贸易,人来熙往,给周围的寂寞荒村,增添了几分兴旺色彩。这块远离长春市区的偏僻地方,与中日双方签署的任何不平等条约无关,纯属中国政府管辖,尽管如此,日本还是视中国主权如草芥,在这里制造严重的反华事件。  相似文献   

3.
1936年发生在日本的“二.二六”事件,形成了以主张全面侵华的军部法西斯为核心的政制、经济和对外战略的“举国一致”;同年发生在中国的“双十二”事变,也初步形成了各党各派各界团结御侮、联合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不可能再对日本的侵略退让。日本当局无视中国政局的变化、执意推行既定的侵华方针,是造成“七.七”事变引发远东全面战争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不仅震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也引起了各国的强烈反响。它们从各自国家利益出发,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采取了相应的对策。美日两国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得以迅速发展的国家,为了拓宽商品市场、输出资本、掠夺原料,不断向亚太地区扩张,而中国东北则是美日争夺的焦点。日本在其大陆政策里,把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并把它作为南进和防御苏联的基地。日本这种对华政策,与美国标榜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政策发生严重冲突。然而,“九一八”事变爆发美国对日本却采取了绥靖政策。本文试图简略地分析一下“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绝不是几个日本军人擅自策划的偶发事件,而是日本国家意志的体现和日本整个国家机器协调运营的结果.若槻内阁决定将“事件”当“事变”处理,等于对中国不宣而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断送了国共合作形成的大好形势,为日本发动新侵华战争提供了机遇。蒋介石拒绝张学良的团结抗日主张,压迫东北军贯彻不抵抗政策,致使遏制侵略的可能无法变成现实。国联袒护日本强占中国东北,继之又想从日本手中共管东北,助长了日本侵略气焰和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从此世界进入了战争年代。  相似文献   

6.
论从“九一八”事变到“八一五”光复我党对蒋介石政策的变化赵玉珍从“九一八”事变到“八一五”光复,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其复杂的、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国共两党从十年血战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最后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拯救...  相似文献   

7.
试析英国政府处理“九一八”事变的心态和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英国政府一方面企图恢复英日同盟以保其在华的既得利益;一方面为维护自身“世界领袖”的形象而尽量使国联避免承担解决事变的责任。从这种阴暗的心态出发,英国在处理“九一八”事变时采取了“貌似中立,实则偏袒(日本)”的立场,还想方设法将解决事变的责任推向美国,并力劝中日两国“直接交涉”,甚至以“国际调查”为名,让事变的解决不了了之。英国只顾一己之利,漠视国际正义,不仅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危害了世界和平,结果自己也深受其害。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对日侵华态度可从两个阶段来分析:第一阶段: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此时苏联对日侵华主要采取“不干涉”的中立政策,这根源于其自身的民族利己主义。第二阶段:从“七·七事变──1942、1苏联卫国战争爆发。随着日本侵华的深入,已严重威胁到苏联的安全,故在此阶段中,苏联对日侵华态度由第一阶段─—“不干涉”政策为主开始转向旗帜鲜明的谴责,揭露日本的侵略行径,并积极援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应充分肯定这一时期苏联对中国抗日援助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是九一八事变前在东北发生的两起严重的国际事件,在由两事件引起的中日交涉中,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当局对日本采取隐忍退让、力避冲突的方针。张学良之所以采取如此方针,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国内内争未消的局面及其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所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张学良本人对日本和当时的国际格局的错误判断造成。这一方针不仅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加速了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力避冲突"最终也发展成为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不抵抗主义"。  相似文献   

10.
1933年7月,曾经发生过一起东北青帮组团访问日本的事件,该事件的导演是在东北的日本人团体和关东军,正是他们策划并促成了青帮代表团访日计划的实行。面对“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政治格局的变化,一些青帮头目投日本人和关东军所好,谎称青帮为宗教团体,积极参与关东军的伪满洲国建设。这个颇有荒诞剧意味的事件说明,战前日本对中国社会的认识远不像一般所说的那么深透。如同日本学者野村浩一的反省:日本在近代的失败,就是其中国认识的失败。  相似文献   

11.
学习鲁迅运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观察和分析事物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理解本文根据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运用富有变化的语言的特点。 题 解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政策,对日寇节节退让,短短三年,丧失了东北四省,华北地区也岌岌可危。帝国主义也纵容日本侵华,由它们操纵的“国联”调查团在其报告书中对中国极尽歪曲之能事,公然袒护日本。而国民党反动  相似文献   

12.
抗日民族新文化兴起于“九一八”事变,发展在“七七”事变,形成在武汉保卫战时期。它的任务,从文化上、思想意识上动员全国民众,为抗日战争服务。其目的,战胜日本,求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完全独立。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者推行其大陆侵略政策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曾经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中日关系史上留下了黑暗的一页。 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九一八”事件中所犯下的可耻的侵略罪行,已为世人知晓。但是,关于“九一八”事件的起因,却一直是人们所关注、所研究、所探讨的重要课题。 日本原是一个带着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的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日本的垄断资本,无论在经济上或政治上都同封建残余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情况存在,使日本帝国主义者对  相似文献   

14.
论抗日战争的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四五年八月,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抗日战争,取得了百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然而,这场战争究竟起于何时?明确地说,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是中日战争的开端,还是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地是一个中日战争史的分期问题,它关系到如何认识一九三一年九月至“七七”事变的六年时间里,中国社会历史的主题是什么?是中日民族矛盾,还是国内阶级斗争?关系到如何认识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项基本政策,为了实现这一政策,进行了长期复杂的斗争和多方努力。周恩来同志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酝酿时间很长,差不多‘九一八’以后就逐渐向着这个方向发展。”一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对中国的军事进攻,1932年,发动了对上海的进攻,制造了“一二八”事变。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全国上下应一致对外反抗侵略。但蒋介石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方针,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的主张置若罔闻,这时“国共两方面斗争的中心,是抵抗日本侵略还是不抵抗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16.
海克线,是指从海伦到克山(经由北安)之间的这段铁路,全长一百六十二公里。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前,这段铁路还没有接通。那时,北满的铁路交通状况是:从呼兰通往海伦的“呼海线”和从齐齐哈尔到克山的“齐克线”。这两条铁路系中国的自资铁路,不归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的工具“南满洲铁道股份公司”(简称满铁)经营。 海克线铁路的修筑,完全出自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它服务于日本侵略军对克山、拜泉、海伦等地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围剿,便利于他们掠夺北满的丰富自然资源。“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了东北的城市和乡村,同时,趁机霸占东  相似文献   

17.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挑起的“九一八”事变,促使了中国社会矛盾的新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又引起了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动。1927年,追随在叛变革命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后面的民族资产阶级,也开始脱离原来的阵营,并表现出一种抗日的动向。本文拟对“九一八”事变爆发到“一二八”事变前夕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动向作一概要论述。一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东北,使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自在的民族意识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条件下,往往比阶级意识更敏感、更强烈。爱国主义这一具有伟大凝聚力和巨大民族向心力的思想,很快冲破了阶级的界限,象一条红线一样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8.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三个月,即同年12月,日本政党政治家犬养毅任内阁首相后,随后即表示反对军部以武力占领中国东北和所谓“满洲独立”。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满洲问题”,以保证日本在中国的既得利益,但犬养毅的主张遭到了军部的强烈反对。1932年5月15日,以海军军官为主,包括陆军士官学校学生在内的军部势力发动了倒阁事件,杀死了犬养毅,企图夺取政权。犬养毅之死,标志着日本政党政治的结束,继之由海军上将斋藤实组阁,不久,广田弘毅就任外相,直到1938年5月,一直留任。其间,在他与其同僚策划并支持下,先后发表了天羽声明,废除华盛顿裁军协约,全力侵略华北,签订德日防共协定,进  相似文献   

19.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把中国变成其独占殖民地的开始,到1935年的“华北事变”,中日之战仍属局部战争,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37年7月7日的芦沟桥事变,才揭开了中国抗战的序幕。因此,芦沟桥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而近年出现的“九一八”事变开端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日本军部和外务省对“满蒙”的问题在处理方针上意见处于矛盾与统一中。日俄战争后日本推行“满蒙政策”的主要力量有两个:一是代表军方的关东军;二是代表政府的外务省,他们对“满蒙”的侵略方式与行动各有主张。“九·一八”事变后,在对待“满蒙”问题上,代表日本政府的外务省终于被日本的军方所征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