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韦庄是唐末、五代文坛上一位诗、词兼擅的重要作家.他的诗的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唐末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韦庄诗具有和谐之美,具体表现在情感内容上的和谐,即以"衰调写衰代";艺术形式上的和谐主要包括意象运用、情景处理和典故运用以及情感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和谐,即以清词丽句来写感伤之情,并形成清丽的风格.韦庄诗的这种和谐之美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成 《学术交流》2008,(1):161-164
<牡丹亭>是明代伟大戏剧家汤显祖的一部洋溢着浓郁浪漫主义抒情气息的爱情剧."以虚而用实"、"以幻为真",虚实相丰、真幻交融,是<牡丹亭>浪漫主义艺术特色之一,也是汤显祖在艺术构思和抒情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一大创新.真幻交融的创作方法具有多方面的艺术功能,成功地塑造了理想化的实虚相生的"有情人"杜丽娘形象;"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情节艺术构思虚实相生、一脉贯通,以超现实的艺术手法细腻地揭示和集中地反映出人物内心情感变化流动的轨迹;真幻交织的梦境、幻境强化了以"情"胜"理"的主旨.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8,(2):74-75
晏几道在慢词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通过使用"梦"意象的表现方法,在小令有限的字数里不断扩展,营造出一个时间、空间都扩大了的悲情世界。这不仅深化了小山词中的情感,还进一步拓展了小令的词境,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姚华 《浙江学刊》2015,(1):82-89
对古典诗歌声音描写的既有研究大多围绕唐诗的抒情美学展开,注重论说"子规鸣""猿啼""疏钟""夜雨"等反复出现的类型化意象所具有的经典抒情内涵,研究范式较为单一。本文则以南宋诗人范成大为个案,试图展现宋诗在声音表现上的新开拓。以观照世俗生活的现实化描写为特点,范成大对"市声"这一与宋代城市形态及商业文明密切相关的新型意象进行了丰富的书写,深化了这一意象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范诗观照现实的精神与亲近世俗的情怀使其诗呈现出有违传统诗歌意境的书写特点。而利用"梦"的心理机制对现实之声进行错觉式的呈现,则继承了北宋诗人黄庭坚所开拓的艺术模式,在唐诗"情景交融"式抒情美学之外,探索了利用声音表现内心世界的新形式,体现了宋诗自身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5.
李惠玲 《求是学刊》2014,(1):110-116
从对"重拙大"的推崇、创作实践、对梦窗词的推许等看,王鹏运、况周颐的词学思想和创作有很大差异。王鹏运的"重拙大"论是就词格而言,况周颐的"重拙大"论则是在词境的层面展开。王鹏运的词能较好体现其"重拙大"的主张,而况周颐词对"重拙大"的体认是建立在"性灵语,以沉着之笔达出"的基础上。王鹏运欣赏梦窗词"无一字无来历"之妙,其词学梦窗之密又糅合自己之清疏,别具特色;况周颐则更注重梦窗词流露的真情,其词大量运用"芬菲铿丽"之字眼,倾心学习潜气内转的笔法,力求上接梦窗。这些差异与他们的身份、性情、兴趣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姚家育 《社科纵横》2006,21(5):101-102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诗人艾青不断重写和开掘的结果,它的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关键词都有特定的含义,而诗的情感内核是对苦难大地的深沉的爱。《我爱这土地》一诗可以看作是艾青抗战初期以“土地”为中心意象的系列诗作的总结,也是艾青诗集《北方》的压卷之作。  相似文献   

7.
创作中的结构艺术,就是指作家在构思和传达过程中,对美感材料的安排处理。作家的审美感受,最终要通过结构方式加以固定化、物质化,得以完美的表现。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被称为“七宝楼台”的梦窗词①,不仅在诗歌意境的创造和艺术语言的锤炼上有新的开拓,而且在结构方面,也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艺术手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梦窗词现存三百四十首,在数量上仅次于稼轩词。一个拥有如此丰富作品的大作家,吴文英所运用的结构手法当然也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如果从整体来看,最能体现其结构特点,并且最有争议的是占其作品绝大多数的长调抒怀、咏物和…  相似文献   

8.
论蝴蝶意象在李商隐诗中的多重涵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晶 《浙江学刊》2001,(2):124-127
李义山诗境的朦胧往往源自意象的微妙与多义.而"蝶"意象在其中又极要紧,隐喻着难言的感情和人生际遇,构成耐人寻味的诗谜.义山常以"蝶"喻心仰恋人又自比,融人生感慨于情爱写照之间,又以"韩凭化蝶"和"庄生梦蝶"之类典故向"外"、"内"两极延伸,写出人间悲剧和自我意识,企图消解平庸黯淡之现实与梦中自由的对立."身无彩凤双飞翼"、"粉蛾帖死屏风上"、"春蚕到死丝方尽"之类的殉情式绝唱,道出其柔弱爱情及理想的坚忍.义山诗形式的精致、意象的优美、想象的微妙、情思的隽永,也与蝶姿缥缈、蝶粉多彩、蝶翅扑朔、蝶身蜕化之类意象想象有关.  相似文献   

9.
刘德岗 《社科纵横》2013,(11):124-126
北岛是当代颇负盛名的朦胧派代表诗人,无论是扎根本土还是移居海外,数十年来一直笔耕不辍;他借鉴现代主义表现技法,如直觉思维、虚实互化以及用蒙太奇手段组合意象等,使其诗歌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给受众带来了难以言尽的审美快感。尽管学者已经梳理出了北岛诗歌的众多审美特征,但其诗歌文本中还存在着一种创造诗美的技法却被论者所忽略,那就是悖论修辞。这一使北岛诗歌获得语义多解、情感多向和令读者新异的悖论修辞我们不能等闲视之,笔者拟在本文中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探寻北岛创造诗美的又一重要路径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写了不少记梦的诗。诗人离不开诗,做诗也成为梦中事。《梦中作》一诗的序云:“甲子十月二日夜,鸡初鸣,梦宴客大楼上,山河奇丽,东南隅有古关尤壮。酒半乐阕,索笔赋诗,终篇而觉,不遗一言。遂录之,亦不复加窜定也。”象这样在梦中“索笔赋诗”的情景,是屡屡出现的。有时甚至诗友满座,“表里江山亦乐哉,华缨满座敌邹枚”,大家轮番歌吟,兴会无穷。  相似文献   

11.
刘昕华 《唐都学刊》2004,20(2):63-66
高凯、牛庆国是西部诗坛 2 0世纪 90年代成名的诗人。他们都致力于乡土诗创作。他们的乡土诗洋溢着对黄土地乡土故乡的爱与情 ,既深染着黄土地的色调 ,亦深蕴着黄土地的悲情 ,既富情感魅力 ,亦具艺术感染力 ,显示出强劲的创作实力  相似文献   

12.
王晓岗 《社科纵横》2008,23(10):98-99
境界说作为理论体系最能代表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美学特征,这就决定诗人必然要选取和描绘审美意象,借此承载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寄托.诗人的心理情感力场与意象的物理结构力场间是异质同构的关系,接受过程中读者情感与审美意象结构间形成异质同构关系,以此为桥梁,同质同构的心理力场形式在读者与作者间产生了.读者通过审美意象与作者进行穿越时空的交流对话,也实现了境界的生成.中国文学由抒情文学向叙事文学转变后,境界说的理论内涵有进一步阐发的必要,中西文论对接之路也由此敞开.  相似文献   

13.
梅华 《唐都学刊》2012,28(6):96-99
苏、黄诸人"以诗为词"自北宋以来已成为共识,但黄庭坚的"以诗为词"则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为:在理论上,与苏轼认为词是"诗之苗裔"不同,他注重以学问为词;在实践上由于受到其诗学理论的影响,他更注重用诗歌的创作手法来写词,即"寓诗人句法入词"。故对黄庭坚"以诗为词"的正确认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破体"、"立体"两种文体观,从而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抒情诗中,有感情和意象在浑然流动,那便是诗人的情调。用文字写就的种种幻象,大都不同于日常的经验;诗的语言也异于散文,并因此而产生诗的神韵。神韵是内在的,它以诗的心理学形式来吸引读者,而这吸力来自于意象的张力,在于诗的文字中音与义的互渗,在于诗人的“意识流”里,有感情流与意象流的对应。神韵就是这对应结构造成的。1 静态的意象系统仿佛是个混沌之网,它割裂了日常经验的连续性,留下了网眼似的无数空白。当读者用联觉联想来补充这些空白时,意象就流动起来。留网眼,  相似文献   

15.
在诗歌创作及其评论中,诗歌的意象简直成为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被许多诗人称为意象思维。诚如艾青所说:“它是蝴蝶,当它终于被捉住,而拍动翅膀之后,真实的形体和璀灿的颜色,便伏贴在“雪白的纸上。”(《诗论》)这说明从生活实感中产生的精致而奇警的意象,经常构成诗歌艺术肌体的基本细胞。因此,进一步开展诗歌的意象的讨论无疑是必要的。一 所谓“意象”一词并非来自国外,我国古典诗论多有所论及。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过“神与象通”;胡应麟在 《诗薮》中也指出古诗“专求意象”,注重“兴象风神”。他们所说的“神”、 “意”等,都是指…  相似文献   

16.
赵红  张仁汉 《浙江学刊》2006,(4):110-112
桃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典型意象,本文以李白、杜甫、王维三大诗人为代表,讨论了唐桃花诗中,深受儒、道、禅思想影响的各家诗人,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意境创造的运思方式和审美情趣。并通过剖析桃花的诸多意蕴,认为有别于其它花种,其意蕴具有两面性。  相似文献   

17.
李德民 《学术交流》2005,(5):133-137
酒,作为诗的一个意象,不但具有跨越时空、贯穿古今的活力,而且具有变幻无穷、不断出新的魔力.酒文化在诗中的意蕴千变万化,诗的意境和主题就千差万别.在诗中,饮量的大小、饮速的快慢、饮者的多少等因素直接决定着诗境的美学效果,诗人的情感起伏,诗情的格调定位.至于酒象在表达相思、送别、田园等主题时所产生的效力则更是气象万千,令人回味.多变的酒象铸造了不朽的诗魂.  相似文献   

18.
诗是主情文学。诗情之于诗,有如灵魂之于固体,几乎人人皆知。但在诗歌理论界,却有熟视无睹的倾向,以至长期来一片沃土近乎荒芜。诚然,创作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单就一首诗看诗情的产生,固然有其偶然的突发的契机,但若将一个诗人一生或某一特定时期内发表的作品看作一个文本体系,我们就会发现诗情其实有着内在的、极有机的结构。分析这类总体诗情结构,不仅可看出诗人独特的艺术追求,更可透示出诗人深层的心理结构。因此本文意在直觉印象的基础上,努力深入望舒诗歌文本,理出一个较为客观明晰的诗情结构系统,并考察一下这一诗情结构是如何在具体作品中呈示出来,呈示过程中又表现出什么样的文本特征。一、诗情的感召结构戴望舒一生只留下了92首诗,在这些玲珑清丽的小诗中,色彩意象很引人注目。有关青色的(戴  相似文献   

19.
一个世纪以来,以一姬一妾为主干的"情事说",在梦窗词解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作者在重新笺释梦窗词的过程中,发现了以往阅读中存在的大量的误读,并发现"情事说"是导致误读的最重要的原因。本文从梦窗词的酬赠之作中发现了一个重大的方法——"骚体造境法",并运用这一武器对"情事说"进行了解构。对于昔贤构筑"情事说"的一些关键的元素与重要的论述,本文也进行了细致的辨别。  相似文献   

20.
陈君钰 《生存》2020,(9):0213-0213
送别诗是在真实情境中创作的。它的思想情感大多贴近世俗人生,具有平常、普通、厚实的审美特质。也正因此送别诗成了高考命题者喜欢选择的诗歌考查类型。那如何让学生具有鉴赏送别诗的能力呢?在这文里,我从送别诗的意象角度入手,介绍送别诗中的几种常见意象,以帮助学生解读鉴赏送别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