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典型观点是,科学是单纯的命题复合系统,是关于经验事实的静态性表述,科学的进步只是量的累积过程。来自科学哲学内部的逻辑实用主义哲学家奎因则一反这种主导性观点,提出了科学的整体性思想,且从实用主义角度对命题系统的科学性与发展性作出了根本有异于经验证实原则的说明。本文通过剖析奎因在科学观上的突破和重建,力图揭明整体性科学观的自然科学发展基础及其变革性意义和对历史主义整体动态科学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库恩强调科学发现过程的细节和社会事件的偶然性,而忽视科学理论的客观性。在科学认识活动的“主体-中介-客体”的结构中,库恩强调主体方面,忽视科学活动的客体。库恩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转向历史主义,开启了社会建构论。若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观察,可以发现库恩科学观的局限性,即割裂逻辑与历史的矛盾关系、片面夸大科学活动中社会因素的不确定性以及延续西方的不可知论传统,这些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相悖。  相似文献   

3.
从“格致”到“科学”——近代国人科学观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中国,尚没有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格物致知"和"格物穷理"成为中国传统科学的指导思想.至近代,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中国传统的科学观面临着冲击,随着思想认识上和语言使用上由"格致"向"科学"的演进,标志着近代国人科学观的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4.
南社诗人高旭,在20世纪初的留日潮中曾东渡日本留学,他在旅日期间创作了大量与日本相关的诗歌,这些诗歌记述了他在异国生活的见闻、感受,表达了他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也展现了其在晚清知识分子中相当典型的日本观。  相似文献   

5.
多重的独立发现模式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在社会科学中也同样常见.在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的研究领地,默顿、斯廷森、琼斯三人分别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根据不同的学科范式、侧重于不同方面独立地展开研究,最终共同强化了清教主义与近代科学具有积极联系的类似结论,构成了经典的多重独立发现的案例.默顿-斯廷森-琼斯命题体现了社会需要、特殊兴趣对特定问题的引领,展现了科学活动中的社会互动、人际交往因素等,确认了不同学科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为彼此的研究增强了确证性,为下一步研究做好准备.多重的独立发现现象为传统的科学统一观念提供了新形式的补充,从多重视角展现出社会文化因素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社会的互动——“默顿命题”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默顿命题”是两个来源不同的命题的重合,即:17世纪的工匠传统和培根所提倡的实验科学有力地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实质性变革并使科学更具实用价值;清教主义促进了英国近代科学的制度化。这一命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持久争论。本文试图说明其合理性所在并作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中期恩格斯在批判旧科学观的基础上,总结了近代以前的科学史与科学观演变过程,概括了近代科学的总体水平、基本特点及其与社会各领域的多方面关系,鸟瞰了未来科学的发展趋势,阐述了科学观的一系列基本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这个理论领域.20世纪科学事业和国际主流科学观念的发展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合理性与前瞻性.  相似文献   

8.
<周易·观卦>体现了主体性意义生成和价值建构的过程.其中,"初六童观"、"六二窥观"、"六四观国之光"、"上九观其生"都是主体指向外部世界的"外观",这种"外观以化"的"观-看"之道以教化为目的,成为神道设教文化传统的重要源头;"六三观我生"、"九五观我生"都是主体指向自身内部世界的"内观",这种自照、内省的"观-看"之道对后世明心见性传统有重要影响,在儒释道三家都有体现."外观"与"内观"是"成己""成物"内在机制,两者因洞见本源成为生存论上的"体知"范畴,展现了<周易·观卦>的"观-看"智慧.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儿童观的生成走过了从晚清到"五四"的历史阶段,梁启超等对儿童重要性的张扬,使儿童走出了成人高大背影的遮掩;周作人、鲁迅"儿童本位"论的提出,完成了具有现代品格的儿童观的塑造,而这一过程的得以顺利进行,则借助于<清议报>、<新青年>等报刊的合力扶持.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新儒家是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 ,为接续儒家学说道统、回应西方文化挑战而产生的东方文化意识流派。其代表人物在科学与民主强烈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浪潮下 ,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做出了独特而又深邃的诠释 ,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体用观”。这种“体用观”因其明显失衡而多遭非难 ,但亦因其丰富而瑰丽的人文思致而倍受学界瞩目。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认识近代社会"科学救国"这一进步思想和社会活动,论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其产生、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探索,认为它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和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宇宙化生、性情、卦爻三方面对苏轼、程颐的《易》学动静观作了比较,揭示了理学和庄玄之学两种解《易》思想的差异。关于宇宙化生,苏、程皆承认阴阳之“动”生出万物,而程颐从宇宙运动中抽绎出“理”作为最高法则,苏轼则归之于造化无心。落实于性情论,两人皆突出“静”的高明之境,然而程颐的心之安静是以长时涵养的道德自律为前提的,而苏轼的“静”则缘于应物无心、淡然自若的处世情态。体现在符号化的表征—卦爻上,程颐的动、静合“理”体现为爻位的嘉善,苏轼的动、静自然则体现于卦爻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马可讲义》是德籍传教士花之安为了向影响中国社会的官绅和文人学者传播基督教思想而写成的,但《马可讲义》对于中国文化核心问题的批判和评价的确值得我们借鉴。本文通过对花之安在《马可讲义》中对于中西文化所进行的以儒释耶、耶儒互释、耶佛道墨关系等的分析,认为花之安的传教动力驱使他深入地研读中国文化,从而使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在一些根本的理解上虽有对抗但最终达成了融和,《马可讲义》是花之安"孔子加耶稣"思想的躬行实践。  相似文献   

14.
采取《面向企事业单位科技工作者问卷》和《面向企事业单位问卷》等方式对《合肥市科技进步条例》实施十多年的效果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合肥市科技进步条例》基本实现了科技立法的目的,但仍然存在政府宣传力度不够、科技投入相对不足、产学研合作亟待加强、激励措施有待完善等缺憾。因此,给出相关建议,为今后相关法规的修订提供较为可行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哲学诠释学视域中的"文本"具有不同于一般文本的特性:在文本的所指上,伽达默尔的文本指的是最初写成的东西,它产生于理解的受阻,并因理解的可能性和效果的不同而具有不同层次的划分;就文本的特征来讲,伽达默尔的文本作为一个哲学诠释学的概念,具有本体论意义,文本不再是主体的客观对象,而是理解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其存在于和读者的历史对话中,对其理解的最终意义是应用于自身。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具有务实性、创新性,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结合宁波实际,我们应及时修订好《十五"计划"》有关条文,加强科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全面深入实施宁波"科教兴市"一号工程.  相似文献   

17.
日本新司法考试制度是从过去靠"分数"选拔机制向通过"配套程序"选拔新的司法人才培养制度转换的一种新举措。它以法科大学院受到充实的教育以及严格的成绩评价和毕业认定为前提、以法科大学院的教育内容为基础而实施考试。它旨在通过司法考试和经过司法培训,确保法科大学院毕业生拥有法律道德素质以及思考力、分析力、辩论等能力。  相似文献   

18.
选取“985”高校投入指标创新基础能力、创新投入能力、环境支持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建立基于DEA的高校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模型。产出变量选取专著数量、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数、鉴定成果数、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国家级奖项等,应用该模型对我国37所“985工程”高校2008年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7所“985工程”高校科技投入产出一部分处于DEA有效率,一部分处于非DEA有效率,非DEA有效率其很大程度上是缘于规模无效率。规模不当已成为制约我国部分高校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提高乃至可持续发展的症结所在,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妥当处理高校科技投入产出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面临  相似文献   

19.
《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青春成长小说,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历程是通过一系列的叙事策略实现的:成长者的“接受”仪式和“洗礼”典礼展现了具有宗教修辞色彩的成长的“催生”策略;革命理想配置爱情选择是成长叙事中革命理想占领私人空间的“合一”机制;两次修改版本和规范文本是成长范式的“回补”手段。这种成长叙事是民族国家“合法性”的想像与喻证。  相似文献   

20.
首先指出在本科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文学理论的重要性,然后提出在教学中引入理论的方式;提出"一的多矢"理论阐释法:即运用多种理论阐释同一作品,使学生熟悉有关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用方法,并以此对约翰.邓恩的《跳蚤》一诗进行了多视角阐释。在此基础上,以短篇小说《屋顶丽人》的教学为例,详尽探讨了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理论的步骤和方法,并对将文学理论引入英美文学教学的意义作了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