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汉末东吴时期,曾盛行于中原地区的名士清议之风也扇及于江左。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江东大族特别是“吴四姓”的兴起,对于汉末名士清议之风的东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江南名士清议之风的盛行,虽因黄武初年的暨艳案而遭受挫折,但其发展流变却对东吴的政治制度尤其是选官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随着东吴选曹机构的清议化和乡里清议的官方化,最终使汉末以来的江南名士清议之风与王朝选官完全合流,成为维护江东大族和北方流寓大族仕宦特权的政治工具。  相似文献   

2.
汉末东吴时期,曾盛行于中原地区的名士清议之风也扇及于江左.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江东大族特别是"吴四姓"的兴起,对于汉末名士清议之风的东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江南名士清议之风的盛行,虽因黄武初年的暨艳案而遭受挫折,但其发展流变却对东吴的政治制度尤其是选官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随着东吴选曹机构的清议化和乡里清议的官方化,最终使汉末以来的江南名士清议之风与王朝选官完全合流,成为维护江东大族和北方流寓大族仕宦特权的政治工具.  相似文献   

3.
汉帝国以齐风俗、举谣言、行察举、征隐逸、赐民爵等多种方式建立起皇帝与万民以及朝野之间的具体联系,形成上下互动的统治机制,"民意"也依此被确立为统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石。汉末,晋升渠道逐渐受阻于戚、宦实权派的士人群体,以怀抱"澄清天下"的相近价值结成地方至中央的"清流"阶层,并以谣言为武器发起了一场从地方串联至中央的舆论斗争运动。在此过程中,士人不仅裁决、主导着作为民意重要表现形式的"乡论",还进一步结成外在于国家官僚体系的层级有序的组织化形式。这样的民意操控行为触及汉帝国的统治根基,引发了皇权的合法性危机,终致党锢之祸。  相似文献   

4.
继夏、商两代建立的西周王朝,在政治与文化方面都有超越性的发展。周初统治者所推行的蕴涵伦理道德精神的分封制、宗法制、礼制,实为在总结夏、商两代灭亡的历史教训基础上形成的"周人为政之精髓",也是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而"周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这一历史定位则凸显了西周政治与伦理的有机契合,为研究西周政治思想及西周政治伦理思想提供了点睛线索。明晰西周政治伦理思想的源起,既找出了其内在本质,也为挖掘其实质特征、原型意义及其现实价值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书信的文化源起与历史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信的文化源起与历史流变黄维华书信,是人类文明生活中出现极早、流行极广的一种实用性文体。关于它的源起,历来说法不一,研究者们从各个方面对此作了探析,其中亦不乏真知的见,但多未触及根本。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把目光投向更悠远的历史,从深厚的文化沉积中去探...  相似文献   

6.
王子今 《社会科学》2012,(1):136-141
汉末社会的激烈动荡中,处士作为"党人"的对照,在历史记忆中保留了鲜明的文化形象。这一情形,可以看作儒学群体分流的迹象之一。与激进的"党人"不同,"处士"对政治取全面回避的态度,坚守平民立场,以纯正的在野方式始终保持和执政者的距离,始终不与当权者合作,不为最高执政集团服务,表现出"崛然独立"的风格。历史文献称他们彻底的"独立"意识的表现为"绝迹"。他们与"党锢之祸"受害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消极倾向,研究者也有探索其心理背景的必要。后世对汉末"处士"的评价各有褒贬,亦表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人等、不同文化倾向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天葬习俗是藏族社会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的折射,是藏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葬这种在青藏高原上普遍实行的葬俗,从内容和形式上显示出它自身特有的风格。但是,在有关天葬习俗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上,学术界至今仍然存在争议,而它的文化含义及其价值则有待深入探讨。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析天葬的起源及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卫在西周初封时是诸侯大国 ,其地位较齐、鲁、宋、晋等国远为重要 ,然而在春秋诸侯争霸中 ,卫国不但未能称霸 ,反而每况愈下 ,岌岌可危 ,原因何在 ?以史料分析得之 :政治上 ,卫国统治者争权夺利内乱不止 ,因循守旧不能改革自强。外交上 ,卫国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制订正确的外交政策 ,导致多国交相侵伐。不利的地理因素加速了卫国的衰亡。  相似文献   

9.
徽商的精神内涵十分丰富。从徽商精神的历史起源来探析,可以发现徽商精神既具有文化层面的共性,更具有地域层面的特性。徽商精神在几百年徽商的经济活动、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中,逐渐成为一种价值引领和行为约束,这也是徽商在诸多商帮中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徽商精神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思维模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为基础,形成了较为稳固的三角核心模式,并最终形成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贾而好儒的诚信精神三个最具代表性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先秦诸子百家有规律的空间分布清楚地显示出地域因素在其源起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法家源出三晋。三晋自然地理赋予法家浓烈的现实主义底色,四战之地的三晋地缘政治环境是法家独特历史观的生成前提,多元的地域文化传统与天下居中的文化地理区位为法家注入了强兼容性特征。与周边文化尤其是齐鲁和荆楚两地的持续交流,法家对儒、道等各家思想得以吸纳再造。地域的枢纽功能将时代精神、地域文化等要素加以榫合,并从思想品格、历史观念等方面塑造了别具一格的法家学派。  相似文献   

11.
宁夏引黄灌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其发达的农业经济长久不衰,历史悠久。文章探析其原因,一是得益黄河水资源的丰富及自流灌溉的便利,二是人为因素显著,历代外地移民带来了南方和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当地人民群众依据宁夏独特的农业水利条件,总结出了农牧兼营、协调发展的农业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农田水利管理办法,使宁夏引黄灌区长久不衰成为可能。文章对此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剖析与总结,以期对当前农业发业提供咨询。  相似文献   

12.
13.
陈勇 《文史哲》2007,(4):63-71
汉唐之间,汝南汝阳袁氏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籍贯更迭:一次是由陈国扶乐变为汝南汝阳,另一次是由汝南汝阳变为陈郡阳夏。东汉一朝,汝南汝阳袁氏四代在政治上持续发展,并超越陈国扶乐袁氏,成为首屈一指的世家大族。汉末袁曹相争,袁绍、袁术兄弟落败,汝南汝阳袁氏迅速沉沦。与此同时,陈郡阳夏袁氏则与新皇权建立起特殊的关系。魏晋南朝频繁易代,他们的政治地位得以蝉联,并最终压倒汝南汝阳袁氏,成为袁氏的正宗所在。南朝后期与王、谢、萧三家并列侨姓之首的袁氏,正是陈郡阳夏的一支。此例说明:中古士族身份的变化,也会反映在谱牒之中,甚至造成他们籍贯的移动。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提前终止文学创作与政治力量的“逼压”有关,他在建国前后所面临的严峻政治现实为这种看法提供了有力证据。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来自作家的内在危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作家的创作资源短缺;“思”与“信”之间的矛盾,又导致了作家的艺术生命枯萎。对文物的酷爱,加上作家的学人品质使然,沈从文转业文物研究。而文物研究对其的独占力量,促使他彻底割断了与文学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宫廷政治是中国帝制时代的客观存在,宫廷政治的中心是皇帝与皇帝权力,是围绕皇帝权力而存在的国家中枢政治权力,也是国家中枢政治与中枢政治体制的运作状态,是围绕国家最高政治权力的运作而存在着的一整套政治结构及其政治体制,是服从、服务于皇帝权力而存在的宫廷内外、朝廷上下的权力系统。在宫廷政治结构中,君臣关系是最常态的一对权力关系,它体现出上下等级结构的划分。构成宫廷政治结构的君臣与君臣关系,并不是单纯指代皇帝与朝廷臣僚,以皇太子为代表的东宫权力系统之亦君亦臣、非君非臣的独特地位,对宫廷政治格局的面貌造成了显著影响。同时,本文还从都城选址与宫廷建筑等讨论了宫廷政治运作的空间概念,即宫廷政治发生的空间舞台。  相似文献   

16.
邵治国 《阴山学刊》2002,15(2):60-64
唐代赦宥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现实的社会原因,具体如"任德而不任刑";赦徒为民,以拓疆域;瓦解敌军,平息叛乱;赦免囚徒,补充劳力;以情变法,曲法从情;皇帝专权,滥施大赦等.赦宥有利有弊,但总的来说是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7,(4):133-141
唐代尚书令因唐太宗曾居其位,所产生的避讳说传统在后世史籍中得以延续。高宗朝制废尚书令,似乎成为尚书令运行的内部转捩。而郭子仪因太宗故,三次辞让尚书令的故事,又进一步加固了避讳说。不过透过审视唐太宗即位前的曾任职务,臣子仅避尚书令而不避其他职务,所谓的避讳说难以立足。况且景龙年间韦巨源曾任尚书令的史实,修正了相关史籍载录的疏失,推翻了避太宗讳的旧例。延至唐末,藩帅不断追逐受封尚书令,也构建了蕴藏在职官背后的权力纷争。通过对相关史书记载的甄辨,从涉及尚书令的关联人物出发,我们在文本抽绎的过程中得以检讨传统尚书令悬疑的真正意涵,也得以解读权力图式与文本建构间的微妙变奏。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问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一大难题。主要原因有教育内容泛政治化、法制保障缺失及媒体影响三方面。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华民族凝聚力产生的历史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宏观的历史学角度探索中华民族凝聚力产生的历史原因,分析民族凝聚力与地理环境、政治传统、思想文化、民族因素间的关系。中华民族有一股强大的凝聚力,这股力量维系着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它是全民族在共同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群体力量,在历史的积淀中它不断组合变迁,成长壮大。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分裂和割据的时期,然而统一始终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抵制了分裂和内耗。凝聚力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带来了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20.
殷蕾  冉冉 《社会科学论坛》2006,3(10):161-162
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问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一大难题.主要原因有教育内容泛政治化、法制保障缺失及媒体影响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