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人权保障的理论和要求入手,阐明了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原则,分析加强人权保障对其产生的影响,对照当前立法和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列举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人权与法律     
本文首先阐述了人权从朦胧意识到法律,从个人到集体,从国内到国际的历史发展过程,揭示了人权发展的规律,即人权最终要法律化;其次论述了法律与人权的关系.同时,从法律对人权的直接规定、法律对人权的间接体现和保障等方面,论证了法律的最终目的,或法律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实现并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3.
价值观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谁是价值主体的问题。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不仅回答和解决了判断一切工作的得失成败的评价标准问题,而且回答和解决了人民群众的价值评价标准的问题。“三个有利于”的核心是人民利益,“三个有利于”是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判断一切的最高价值标准。邓小平的这一价值观思想为对我国的人权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人权以及正确处理人权与主权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并指明了中国人权建设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4.
分析考察历年人权白皮书,是归结整理我国官方人权话语及其变迁的一个有价值的视角。从结构体例来看,历年白皮书可以归结为三种模式:混合模式、"五位一体"模式和权利清单模式。与前两种模式相比,权利清单模式体例更统一,用语更规范,权利编排上也更符合当今中国实际,体现出在人权观念和话语上的一些新变化。在历年白皮书中,生存权所占比重逐渐减少,这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逻辑一致的。生存权在完成其解决温饱问题的历史使命之后,将不再构成我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核心语汇。发展权利的内容日益完善,重要性不断凸显。在2013年人权白皮书中独立成篇的社会保障权利,突出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权保障的"民生"特色。发展权利和社会保障权利将成为我国今后人权话语的新重心。  相似文献   

5.
人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当今国际国内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一个焦点问题。社会主义的历史证明,能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搞好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权建设和人权保障,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邓小平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继承坚持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学理上,"集体人权"这一概念在三种不同的意义上被使用,分别指称"群体的权利"、"集体行使的权利"及"集体所有的权利"。然而在诸种界定中,"集体人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乱,混淆了对"集体"与"群体"、"权利主体"与"权利行使方式"、"人权"与"权利"等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25年前,美国著名法学家德沃金就提出了"认真对待权利"的命题;25年后,权利问题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必须认真对待的大问题与真问题。少数人作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其权利日益受到各国的关注与重视。但是由于理论上的缺失和实践上的背离,少数人权利的保护仍然面临困境。基于人权的普遍性和平等理论,认真对待少数人权具有必然性和正当性。  相似文献   

8.
人权理论和人权保障运动的冲击,是劳动权得以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劳动权入宪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权理论的落实。劳动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受国际社会保护的一项基本人权。但是从劳动权形成来看,劳动权与人权所行使的轨迹在漫长的历史中是平行的,甚至在权利概念出现以后,劳动权也长期无人提起。劳动权具有人权属性应是在资本主义早期的工人运动和国际劳工组织的推动下提出的,国际立法和国内立法为劳动权的确立和保障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
妇女作为人权的应然主体,理应享有同等的权利保障。然而,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婚姻家庭中一直面临着普遍的歧视。为保障妇女权利的实现,必须要回归妇女作为人享有人权主体的地位。同时,需要在宪法中平等赋予和保障妇女的各项权利,并以宪法价值和精神来构建妇女人权保障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从自然权利、法律权利或宗教权利来建构人权内容都缺少生活性内容和民众性主体,而习惯权利与人权在本质、内容与产生方式上存在着契合的可能性。二者契合的方式是习惯权利的人权推定。它包括立法程序中的立法直接推定与习惯法法源地位的间接推定,以及司法程序的司法解释推定与司法判例推定。习惯权利的人权推定应遵循合法性、正当性、合理性、价值性与程序性原则。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特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它反映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内在要求.邓小平的理论创新以实践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邓小平理论作为创新的理论,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是指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价值观的突出特点在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实践性;讲求实际的求实性;注重效果的实效性;共同富裕的人民性.这些特点的具体内容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新闻宣传文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同志在多次的讲话和报告中 ,对新闻宣传的文风问题作了重要的指示 ,形成了系统化的新闻宣传文风理论 :一是新闻宣传作品要有新内容、新思想、新语言 ;二是新闻宣传不能满足于形式热闹 ,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 ;三是新闻宣传要实事求是 ,要论断准确、掌握分寸 ,要拓宽路子、敢于创新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科技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即强国富民的目地是一致的,但由于其所处历史环境的不同,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以及对科技人员的评价的差别而有不同的表述,毛泽东强调科学技术要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依靠工农群众自力更生地大搞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去“超英赶美”;邓小平则强调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强调改革开放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传统,围绕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课题,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进行了深刻的启蒙。启蒙是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关系的主要线索。邓小平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启蒙。  相似文献   

17.
18.
邓小平关于培养"四有"新人的思想与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都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观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运用和发展,都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才观,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本文从两种思想具有的时代差异性、目标指向、利益取向几个方面进行差异性比较的同时,还研究了两种思想之间的密切联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与时俱进本质,对研究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有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经历了“三落三起” ,最终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道路 ,带领中国人民摆脱了贫穷 ,解决了温饱 ,创造了繁荣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形成邓小平理论。这一切都与他的高尚人格有关。学习、研究邓小平人格风范 ,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解决好中国的民族问题是维系社会主义大家庭的重要举措。邓小平对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主张 ,以及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 ,为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重温小平同志这些论述 ,有利于推动民族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