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作家浩然的创作经历是非常独特的:“文革”前,他写出了不少好的或比较好的小说作品,获得了广泛的读者;“文革”中,在绝大多数作家都不能写或不想写的情况下,唯有他,写出了不少迎合那个特殊时代的作品,致使他的创作误入了歧途;“文革”后,他重新认识生活,重新认识自己,又写出了大量的为读者喜爱的小说佳  相似文献   

2.
《社会科学论坛》2011,(7):F0003-F0003
简辑《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唯辛教授依据“文革”期间的照片创作的系列作品。已绘制六十多幅(还将继续地画下去),每幅2.5米×2米,尺寸巨大的黑白油画肖像群。其中有“文革”中红极一时的政治人物,有受尽凌辱的文化名人,也有一批普通的人物。  相似文献   

3.
刘白羽是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上优秀的小说与散文作家。1936年至1942年为其创作的早期,其间创作尚不够自觉、自如。1942至1954年为其创作中期,其间以表现部队生活的小说创作为主并见长,为其后的文学活动奠定坚实基础。1954年至“文革”前是其创作成熟期,其间散文创作成就显著。新时期他的散文创作呈现出更为活跃的趋势,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发挥了散文“轻骑兵”的积极作用。但其散文亦有豪情有余,欠缺相应艺术蕴藉等不足。  相似文献   

4.
现实主义精神和传统,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在ZO世纪新文学发展过程里,表现尤为明显。当代文学前17年,虽然受“左”的思想干扰及“文艺为政治服务”口号的影响,但总的来看,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兴旺期、丰收期,出现了一批艺术较成熟、风格较稳定的作家和一批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文革期间,四人帮扭曲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和创作原则,把作品当作他们错误路线的宣传品,当作他们篡党夺权的工具,使社会主义文艺濒临崩溃的边缘。新时期,现实主义在新的条件下得以恢复并更开放,更发展。从描写和反映人们在文…  相似文献   

5.
江苏儿童文学50年可以分为文革前17年和文革后20年两个时期,其真正繁荣 就是改革开放的20年。在新时期,江苏儿童文学形成了一支人数可观、颇具实力、极有影响的创作 队伍,这支队伍有四个梯队组成:第一梯队为老作家群;第二梯队是中年作家群;第三梯队是以知 青一代为主体的青年作家群;第四梯队是60、70年代出生的新一代作家群。江苏儿童文学的每一 个梯队都为江苏儿童文学的繁荣作出了各自的贡献,最终造就了与北京、上海三足鼎力的局面,也 形成了江苏儿童文学的特色和优长。  相似文献   

6.
古有三十六计,今有“三十六条权经”。前者是中国古代兵家韬略之精华,后者为“文革”期间红卫兵领袖的权术之“汇萃”。三十六条权经是当年在北京乃至中国显赫一时的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第一号人物蒯大富个人的演讲“作品”,又可谓是以蒯为代表的那一代红卫兵领袖们集体的历史“创作”。说它是个人“作品”,因为它是由蒯大富于1968年2月北京市革命委员会举办的北京许多高校两派头目参加的大联合学习班上宣讲的。蒯本人并未正式出版发表过任何有关这类“权或经”,他当时以个人的总结和认识来向学习班里的战友们介绍自己参加“文革”政治…  相似文献   

7.
文化转型与当代散文创作张玲燕衡量一种文学体裁繁荣与否的标准,主要应是这种体裁制作上的数量和质量,散文也一样。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中的上乘作品,数量不在少数,常为广大读者和评论家所津津乐道。文革刚结束,一批老作家率先拿起笔来,用散文声讨林彪“四人帮”的罪...  相似文献   

8.
"仁者"的自得与落拓--论孙犁创作的两个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犁的文学创作体现着作者复杂而深刻的文化世界———“仁者”的世界。他的家庭出身、生活和文化经历等 ,造就了他的文化品格 ,也深刻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他在“文革”前的创作是处于“仁者”的常态 ,在创作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 ,在艺术风格、审美特色上 ,都体现出这一文化特征。“文革”对孙犁的生活和创作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使他的“仁者”特征呈现出变异和扭曲 ,并有所缺失 ,但核心始终未变。孙犁创作的两个世界 ,折射出时代政治文化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9.
北宋末年俗词创作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末年社会上层的纵情声色及世风的变化为俗词的创作兴盛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土壤。北宋末年俗词创作的作家队伍非常广泛,俗词创作的题材内容多种多样,俗词创作的表达方式已不同于柳词,而时常以多种戏谑方式掺杂在一起而获得审美效果。其中有不少低级庸俗之作,亦有部分作品自觉承继了“谈言微中”的传统,轻松诙谐之中寓针砭时弊。  相似文献   

10.
余华小说中的文革记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某种程度上记忆可以决定一个作家的写作方向,作为60年代出生的作家,余华的童年记忆--文革记忆无疑也深刻地影响着余华的创作,但是这种记忆是有选择的。他80年代的作品中,文革记忆成为其小说创作中暴力叙述主题的内因;90年代,文革记忆直接进入余华作品中,但对现实政治作了很大程度的过滤。  相似文献   

11.
本文立足中国大陆诗歌发展史,主要研究了当代政治抒情诗的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60年前后,潮头诗人为郭小川;而文革期间知青诗人和“作家”诗人创作的最具思想价值和美好精神的作品,则显示了诗美的永恒。第二次浪潮发生在1980年前后,艾青创作道路的轨迹,告诉我们当代政治抒情诗模式的终结;另一类具有现代意识、审美感十分鲜明的“有意味的”政治抒情诗闪耀着人道的理性光辉,表现出现代人对宇宙真善美的追求,成为80年代最为耀眼的一道霞光  相似文献   

12.
《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杜鹃山》等作品的出现和发表,以及由此总结出的一整套创作理论规范,它们互为参证、互为支持、互为依存,共同标志着“文革文学”话语在1964年的生成.“文革文学”有着自己的存在历史,它与文革政治运动的存在时间不具有同一性.  相似文献   

13.
拙文《我们是“抄袭的一代”?》闪烁登网后,《史学月刊》编辑部周祥森编审就“抄袭的一代”的界定依据发表了很好的意见。的确,这是拙文表述时用词欠推敲造成的一个疏忽,把“皆是”改成“大都”就较妥些,笔者对周先生的严谨表示钦佩。不过仍需说明一下,我真正的意思是“文革”对人所必需的宗教精神和道德精神的破坏实在太大,而我们这个时代严重的抄袭剽窃现象肯定是灾难性后果之一,殃及范围包括“文革”前、“文革”中、“文革”后成长起来的人们。老一代学者具有过去的“底子”,因而没有“蔚然成风”,“文革”中和“文革”后的一…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作家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应该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这已成为共识。然而,在有的作家把创作当做了与他人、与社会无干的一己私事的时候,当作“逗乐儿、解闷儿的”,是“码字的”或“写字的”的时候,重提这一话题,显然是很有必要的。一、创作活动并不仅仅是作为谋生手段的纯个人行为作家在创作活动中,应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并建立社会责任感,是文学创作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所决定的。文学创作从来就是一种社会行为。首先,从一部作品的创作缘起看,一般地总是社会生活直接激发了作家的创作冲动和创作灵感,促…  相似文献   

15.
“文革”结束二十年了.二十年后的今天来评说“文革”文学,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万恶的“四人帮”对文学的扼杀、践踏、摧残,致使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破坏、大倒退、大摧残,使成千上万的文化人被迫害致死.另一方面,从创作实践来看,既出现了不少为“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乃至篡党夺权的政治阴谋服务的带有明显“帮”文化的作品.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好的或比较好的为人民群众所能接受的作品.只有从这两方面辩证的看问题,才能全面、客观、公允、科学地评价“文革”文学.十年“文革”,给我们党、国家、人民和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空前的灾难.从文艺方面来说,《林彪委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是“四人帮”在文艺领域实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的纲领.这个《纪要》炮制了一个“文艺黑线专政论”,于是“黑理论”、“黑作品”、“黑作家”三顶大帽子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压下来,一些正确的理论如“写真实”、“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等被诬之为“黑八论”加以讨伐;很多优秀的、深受人民欢迎的作品如《红旗谱》、《红日》、《三里湾》、《上海的早晨》、《保卫延安》、《茶馆》等在报刊上被公开批判;很多才华横溢、创作甚丰、为中国新文学做出了杰出贡献的著名作家如  相似文献   

16.
爱情是小说创作的永恒主题之一。本文对中国当代爱情题材小说创作进行了历时性考察,认为建国后 17年,“文革” 10年,新时期 20年的爱情题材小说创作分别是雷区、禁区与误区,文章对此分别进行了回顾和评论。  相似文献   

17.
我国心理学界对青少年理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况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青少年理想的研究,“文革”前不多见,“文革”中是空白,“文革”后才逐渐增多起来。究其原因,“文革”前并未引起重视。“文革”中人们思想混乱,心理学也被打成“伪科学”,谈不到研究。“文革”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等方面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校教育要求心理学工作者必须回答我国青少年理想的现  相似文献   

18.
梁长森 《学术界》2003,(1):236-244
《鲁彦周文集》装帧、印制的素朴、典雅、精美、厚重 ,是与它的主人公的人品、文品相称的。《文集》共八卷 ,收入了他的长、中、短篇小说 ,散文 ,电影、电视、话剧、戏曲文学剧本等 ,共 4 1 0万字 ,这一丰硕成果是鲁彦周文学创作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也是他多才多艺的展示 ,值得祝贺和庆贺。鲁彦周“文革”前已是一位引人注目的青年作家。“文革”后文思喷涌 ,佳作连篇 ,思想上、艺术上都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是当代文坛上永葆创作青春、与时俱进的为数不多的一位作家。鲁彦周是新中国诞生后成长成熟起来的一位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文革”以前,中国大陆有将近一百三十万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地区参加农业生产。这批老知青当中的大多数成员出身于政治上“有问题”的家庭。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在教育领域实施的以阶级斗争为名的政治歧视,他们在1963—1965年的高考和中考中整体性落榜。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上山下乡成为他们“脱胎换骨”的唯一出路。但这些老知青的虔诚和逆来顺受并没有换来合理的报偿。相反,直至“文革”结束,这批出身“黑五类”家庭的青年一直是人民共和国的二等公民,在其生活道路上历尽艰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经历及其历史意义长期被掩盖或抹杀,以致今天他们仍然是中国社会里一个无声的群落,“文革”前的上山下乡也由此成为共和国史上的一桩公案。面对和解决这桩公案的意义不仅在于还这些已经进入垂暮之年的中国公民一个公道,还有助于廓清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并给后代留下一个不能忘记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20.
树棻作品,数量达四五百万字,论体裁有小说、散文、传记文学;论题材,有历史的、现实的;论创作时间,除少数短篇、散文外,绝大部分均完成于“文革”后的十年。与此同时,他的《姑苏春》曾被搬上银幕,《太湖传奇》被改编为广播连续剧,在电台一再播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