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主权国家缺乏环境伦理是当前国际环境治理困境的伦理价值根源。国际环境治理的世界主义诉求需要具有整体主义和强制性理论特质的环境伦理。维持地球生命力和环境正义是国际环境治理的两条基本环境伦理原则。在实践中,环境伦理推动国际环境治理的"路线图"由国际环保组织建立、伦理理念传播普及、伦理规范制度化和自觉践行伦理规范这样四个阶段构成。中国在践行环境伦理参与国际环境治理中采取了积极的行动。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 ,环境问题的治理 ,既要依靠政府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又要有民间新型道德观念的支持 ;也就是说不仅需要外在的、强制的“正式规则”(相当于法律手段 ) ,同时也需要内在的、自觉的“非正式规则”(相当于道德手段 ) ;只有把有关环境的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结合起来 ,才能有效遏制我国环境退化的严重趋势 ,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赵晓梦  倪娟 《国外社会科学》2022,(5):128-139+198
当以政府为主体的正式环境规制治理效果不明显时,借助第三方力量的非正式环境规制提供了另一个渠道来促使政府和企业重视污染治理问题。文章首先梳理了非正式环境规制的概念,并归纳了以公众和环境非政府组织视角划分的非正式环境规制的类型;其次梳理了三方主体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机制,如与正式环境规制的互动关系、非正式环境规制的直接效应和非正式环境规制的内部相互作用;再次总结了非正式环境规制在水、空气和其他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最后就如何更好地发挥非正式环境规制“自下而上”的环境治理效应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农村环境的好坏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农民群众福祉,农村环境治理成效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成败。长期实施的命令控制型农村环境管制理念和措施执行成本高昂,农民的消极、抵制态度也使农村环境治理效果大打折扣。农民理应是农村环境治理中不可缺少的主体和力量,国家应以制度保障农民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了欧美国家出版研究的发展路径和特色:多学科介入的历史与现状,技术主义和经验主义居于主流的现实路径,与业界、市场联系紧密的出版研究组织.  相似文献   

6.
韩瑛  关爱 《社科纵横》2007,22(12):18-19
三江源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江河最多、湿地面积最大、生物性最为多样性集中的地区之一,但其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繁,生态系统脆弱,严重影响了长江、黄河、澜沧江地区的生产生活安全,因此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外关于世界环境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 ,全球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学术界的大量研究指出 ,全球环境治理中存在着治理体制分散 ,治理资源缺乏 ,国际环境治理决策执行不力 ,贸易争端与环境议题相互纠缠等问题 ,应当对现行全球环境治理体制进行改革。许多人因此提议创建一个新的国际环境管理机构———世界环境组织———以解决这些问题和扭转全球环境质量恶化的倾向 ,并运用全球公共品和跨国外部性等概念对创建世界环境组织的提议进行了理论论证。本文对上述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 ,并指出中国学术界加强国际环境管理问题 (包括世界环境组织 )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研究国际反腐条约中体现的国际合作机制,用国际关系中机制理论探讨产生国际合作机制的条件。本文认为国际反腐合作的成功与否可以用机制理论解释。当国际行为主体在某一领域对一些特定的原则、规范、规则及决策程序趋同时,调节各行为主体的机制将建立起来,并反过来影响各行为主体在该领域的决策行为。此时国际合作较易成功。国际反腐合作机制的建立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首先是对腐败是否属于犯罪这一原则达成共识。其次是腐败是否能够有规范性的定义,最后是能否对处理外国腐败者及腐败资产的原则和具体规定及实施方案取得一致看法。本文通过几个最有影响的国际反腐公约,探讨包括引渡、司法协助和追逃追赃、信息交换及促进国内反腐立法司法等几种主要国际合作方式。最后,提出了国际反腐合作机制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国际捕鲸管制公约》自生效以来历经机制的变迁,国际捕鲸委员会逐渐从"捕鲸者俱乐部"转变为"反捕鲸者俱乐部"。自"商业捕鲸禁令"生效以来,日本一直以"科研捕鲸"的名义利用《国际捕鲸管制公约》的疏漏进行大规模捕杀鲸鱼活动并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2018年底日本政府更是宣布退出国际捕鲸委员会,重新开启商业捕鲸之路。文章从国际捕鲸机制对于国家的有效性视角来探究日本捕鲸问题,认为国际捕鲸机制的负外部性、国际捕鲸机制的有效约束力不足和日本国内因素影响了国际捕鲸机制对于日本的有效性。要改变国际捕鲸机制现在所面临的僵局,需要在对国际捕鲸机制进行自身完善的同时,日本也应当从生态环境的视角重新审视鲸类保护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6,(9):94-99
京津冀区域环境治理中法律保障问题与困境包括:缺乏统一完善的法律制度环境;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合作组织机制缺乏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缺乏稳定的深度合作模式;发展不平衡成为推进环境合作治理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此,需要完善京津冀区域环境治理法律保障体系,形成区域环境治理法律框架,逐步完善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与运行机制,设立华北督察执法局作为统一的区域环境执法机构。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中国与国际机制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中国国际政治领域关于国际机制的研究存在着两个基本倾向 :其一 ,较多侧重于国际机制对中国的要求、制约和规范 ;其二 ,较多侧重于中国对国际机制的认识、参与和遵循。针对这种现状 ,作者尝试从中国与国际机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角度 ,研究二者互动的历史条件、动力、具体表现、结果与意义 ,以突现中国通过与国际机制的互动所带来的自身变化及其对国际机制的反作用和贡献。  相似文献   

12.
余德厚 《学术交流》2020,(10):77-84
环境治理是保证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之客观基础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不科学的考核标准和执法目标、不合理的执法手段、不完善的法律规定等引发了企业大量关闭或生存运转困难等诸多问题,进而对营商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有必要充分借鉴域外发达国家成熟的环境治理行政服务经验,针对现实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行政评价制度体系,充分利用公众参与,实现环境的公共治理,并强调行政指导行为的作用,实行柔性执法,使加强环保执法与优化投资环境相协调,建设一个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3.
随着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工业生产污染环境的特征在后工业社会中将随之终结,消费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将从以往的"边缘角色"成为"时代的主角",环境污染将呈现工业污染下降,消费污染上升的"一降一升"的格局。为此,后工业社会环境治理模式要实现"三个"转变,以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环境治理中的三大制度经济学学派: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70年代,发达国家的环境政策在环境干预主义学派的影响下,以命令与控制为主;20世纪70~80年代,在基于所有权的市场环境主义影响下,以开拓市场调控机制为主;20世纪90年代至今,处于强化环境自约束管理阶段,以强化自愿协商机制为主。与上述三个阶段相应,本文对环境治理中的三大制度经济学学派(环境的干预主义学派、基于所有权的市场环境主义学派及自主治理学派)的理论、实践进行分析与总结。环境治理中三大制度经济学学派的演变,反映了人类在环境治理认知上不断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娄立 《创新》2013,7(1):74-77,127
国际法院一直以来被视为解决涉及环境问题纠纷的首选场所,但包括"纸浆厂案"在内的一系列案件,逐渐暴露了国际法院应对复杂事实和特定区域环境问题的不足。国际法院虽然对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它是否能够满足不断增长的全球环境治理的需求,维系其在环境争端中的重要角色,近年来持续受到各方的批评和质疑。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南华大学核环境类研究生课程《环境治理新技术》为例,分析核环境类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课程教材相对匮乏、教学内容体系不科学、教学模式相对陈旧、国际化程度不高、学科交叉渗透相对不足等问题,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加深学生对核环境类基础理论和前沿进展的掌握,强化研究生的实验理论、技能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献身精神及爱国情操,实现培养高水平核环境类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董亮 《南亚研究》2015,(2):46-61,156
近年来,南亚区域内各国面临着水资源枯竭与污染、荒漠化、生物多样性损害及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等环境危害迅速增长的问题。尽管南亚区域内环境合作是治理区域内跨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并且已建立起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框架下的环境合作机制与南亚环境合作计划(SACEP),但由于内生性的制度缺陷及外生因素的限制,区域环境机制的有效性一直难以提升。因此,南亚环境合作整体呈现出治理水平不高、能力不足、资金和技术匮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讨论了国际机制与霸权之间的互动关系,国际机制的类型与国家间利益分配模式的关系。国家在国际机制创设中的不同地位和对国际机制的不同参与程度影响国家间的利益分配。主权国家要学会在国际机制中的生存方式,机制下与机制间的博弈是非霸权国家最为理性的生存之路。  相似文献   

19.
郝英奇  邱岚 《学术交流》2012,(3):183-187
教师退出机制作为高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保持其生机与活力的制度基础。近年来,教育市场化的发展、教育成本压力的增大使得传统的大学教师终身制的弊端不断凸显,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对原来的教师终身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在鞭策教师的同时加速了人才流动。由于各国教师制度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文化根源和制度背景,教师退出机制改革作为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其改革路径与措施也各具特色。比较发达国家教师退出机制改革的制度背景以及退出机制的利弊,给予我们的启示在于:完善社保体系,为退出教师拓展生存空间;根据教师职级、贡献与能力,实行多元化的弹性聘任制度;优化评审环节,发挥评审导向作用,将评审结果与聘任、工资、晋职和解聘等直接挂钩;放松教师编制管控,疏通人才流动渠道,构建灵活高效的大学教师人才流动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际制度是国家间合作的结果,国家间合作的根源在于国家从合作中获得的长期收益大于不合作的收益,同时国家之间还存在许多尚未达成合作,即尚未建立制度的领域,这也反映了国家间合作是为了实现各国家的利益,如果达成的国际制度对相关国家不利,国际制度则难以达成。国际制度既是建构的又是演化的,因为它是国家间有意设计出来的,又是以符合各国家利益的原则设计出来的。国际制度是自我实施的,之所以能够有效实施是因为国际制度实施对各国家的收益大于为此承担的成本,即自我实施国际制度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